张爱军
目的观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96例(96眼)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48例;B组,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48例,术后用鼻内窥镜检查泪囊鼻腔吻合口形状,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随诊3年,A组术后1年、2年、3年泪道堵塞发生率10.42%(5/48)、14.58%(7/48)、18.75%(9/48).B组术后1年、2年、3年泪道堵塞发生率2.08%(1/48)、6.25%(3/48)、8.33%(4/48).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吻合口位置较低、骨窗较大、术后发生再堵塞的可能性较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黄胜;周福林;王小娅;张玲;饶芒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伴有低眼压、正常眼压或高眼压的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对71例(100眼)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超;卢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球全层切裂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眼球穿孔伤和全层破裂伤18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全层切裂伤183眼治疗后,绝大部分眼球的完整性和视功能恢复良好,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眼球穿孔伤和全层破裂伤的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和正确地处理并发症,对预后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王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测定术前、术后1周、6月和12月的33cm和5m斜视角,以及术前和术后12月视觉诱发电位(VEP)的P100振幅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眼位判定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月正位率高于高年龄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高年龄组欠矫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正位率两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双眼VEP总和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VEP振幅均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作者:朱丹;艾育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介入性聚胺酯支架(支撑器)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的方法.方法 23例(29眼)表麻下冲洗泪道,再X光下用导丝进行泪道探查,冲洗通畅后,置入介入性聚胺酯支架,再行泪道造影,确定支架位置,生理盐水冲洗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当天,溢泪均得到明显改善,分别于术后1天、7天冲洗泪道,六月行泪囊造影,显示支架位置正常、泪道冲洗通畅.25眼有效(86.21%).结论介入性聚胺酯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准确、安全和实用等特点.
作者:郑婕;佟玲;王玉祥;张金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泪管开口破膜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经泪道冲洗七次不能治愈的先天性泪囊炎患者38例(45眼),采用鼻窦内窥镜下鼻泪管开口破膜术治疗.结果 38例(45眼)患儿中,溢泪,溢脓症状全部消失,冲洗泪道通畅.结论鼻泪管开口破膜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安全、有效、实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蔚茹;储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农村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经巩膜隧道行反眉形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老年性白内障96例(96眼),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视力情况.结果术后3天,视力0.5以上者31眼(32.29%),0.3以上者24眼(25.00%).4周后视力达0.6以上者46眼(47.92%),0.3以上者35眼(37.50%).术后并发症在1月内消失.结论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组织损伤轻,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由于费用较低,易在广大农村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陆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趋化因子CCL19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树突状细胞的趋化作用,探讨CCL19在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正位穿透角膜移植模型,RT-PCR法测定正常角膜0d及角膜移植后1d,3d,5d,7d,10d,14d的局部淋巴结内趋化因子CCL19 mRNA的表达变化,应用Boyden小室进行不同时相淋巴结组织液对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趋化实验.结果自体移植组术后局部淋巴结内CCL19 mRNA的表达升高,持续至术后3d(P<0.05),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局部淋巴结内CCL19 mRNA的表达术后1~3d与自体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持续上升至后期显著高于正常组及自体移植组,于7d达高峰(P<0.01).其对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趋化作用增强(P<0.05),这种趋化作用可被CCL19抗体所阻断(P<0.01).结论大鼠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CCL19 mRNA表达增高,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可能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启动与进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启明;胡燕华;徐惠民;赵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LASIK手术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分析LASIK术前近视屈光度与LASIK术后眼的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150眼LASIK术前及术后1月及3月瞳孔直径分别为小瞳孔(3 mm)及大瞳孔(6.25mm)时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及第三和第四阶像差的Zernike系数,并计算出球差、慧差、第三及第四阶像差的均方根.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LASIK术后,大瞳孔直径和小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明显增高.无论瞳孔大小,术后3月较1月时高阶像差均轻微下降.大瞳孔直径下,光区直径为6.25mm时,术后球差、第四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与术前屈光度存在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高阶像差明显增高,尤以球差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屈光度过高的近视眼不宜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
作者:何异;刘谊;唐晓昭;廖志强;刘京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两种不同术式的效果.方法共95例(103眼)中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出组37例(38眼),超声乳化组58例(65眼),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散光及并发症.结果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好、成本低、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作者:丁功奎;郑芳;向辉;张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眼外伤的常见致伤原因,预防和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方法对118例(120眼)眼外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眼外伤高发人群为从事体力劳动者,高发年龄阶段为19~45岁.结论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眼外伤,增强保护意识.
作者:崔巍勇;董万江;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831例(1637眼),其中第1组:屈光度-1.00D至-6.00D,共574例(1140眼),平均屈光度-3.73D;第2组:屈光度-6.25D至-10.00D,共210(414眼),平均屈光度-7.34D;第3组-10.25D至-18.00D,共47例(83眼),平均屈光度-12.03D.结果 术后总眼数中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1617眼(98.82%),总眼数中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者1407眼(85.94%).约有接近1/3病例在术后可以超过术前矫正视力1到2行.结论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为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麻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外伤性继发青光眼可在损伤后立即发生,也可迟至数月、数年才出现,眼压的升高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是持续性的,为了解外伤性继发青光眼的原因和治疗,现对我科1996年5月~2003年3月收治的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77例(77眼)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齐银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64例(78眼)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中应用滤过试验.即小梁切除、巩膜瓣缝合、结膜缝合后,经前房穿刺口各进行1次前房注水.通过全过程滤过试验来检验滤过情况并加以调整.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结果术后无发生持续性浅前房者.术后第7天眼压在11.7~18.0 mmHg之间.术后7~14天,全部病例拆除可拆缝线,眼压在9.8~14.8 mmHg之间.追踪观察6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6眼(84.62%).结论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应用滤过试验,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充分发挥可拆缝线的作用,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朱凯;闵宗英;陈伟;王达良;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方法较多,但常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更高[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自2001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保存人羊膜治疗翼状胬肉35例(42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莉;李新章;韩有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因外伤、溃疡等原因常可导致角膜穿孔,有时伴有组织缺损,对其行角膜移植术无疑为佳方法.但在基层医院大多无法开展,单纯缝合引起角膜严重变形、散光、创口对合困难,结膜、羊膜遮盖又难以奏效.寻求一种简单、实用方法无疑是一上策.我们自2002年6月来对4例角膜缺损较小者应用角膜瓣转位术修补角膜,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应文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方法共31例(31眼)无晶状体眼.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2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2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眼,其他类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4眼.全部应用了这种改进的硅油取出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7±3.4)月.结果所有31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平均手术时间为(36.2±8.5)分钟,手术切口不需缝合.术后25眼(80.65%)视力提高在2行以上.3眼(9.68%)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3.23%)继发青光眼.结论 这种简化的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杜磊;邢怡桥;陈长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0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随访平均6月,眼压均低于21 mmHg,视力0.2以上者19眼(86.36%)功能滤过泡20眼(90.9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有效眼压控制较好及并发症少.
作者:刘学成;刘玉敏;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眼挫伤后低眼压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诊断结果,分析眼挫伤后低眼压产生的原因,并评价该项新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22例(22眼)眼挫伤后低眼压接受了UBM检查.对每一病例常规探查9个切面,观察前房、瞳孔、前房角、虹膜及睫状体等的改变并采集图像,可疑部位重点观察房角及睫状体情况,并记录病变范围.结果 22例低眼压中位病程3月,平均眼压6.42mmHg.22眼均存在全周睫状体脱离,19眼存在睫状体分离房角漏(86.36%).房角漏范围从0.5到4个钟点,并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22眼中7眼根据UBM及临床检查结果实行了睫状体缝合手术.结论经脉络膜上腔途径的房水引流增加是眼挫伤后低眼压的主要原因.UBM对于眼挫伤后低眼压尤其是伴有睫状体分离房角漏的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倩;孙兴怀;王嘉健;宋月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上皮植入发生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对LASIK术后上皮植入143眼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发生与术中操作不当密切相关.系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上皮植入的发展.结论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处理措施是防治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宝文;胡建荣;严宗辉;孙勉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