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张改玲;阙传红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对16例(1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旋转切削超声乳化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16例术后3月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平均眼压为17.01 mmHg,视力≥0.5者13眼(72.2%).结论 该术式具有视力恢复较好,降眼压效果确实,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胡超雄;余柏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60例62眼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囊的破裂情况及晶状体是否脱位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术后3月裸眼视力<0.05者3眼占4.8%,0.05~0.25者12眼占19.4%,0.3~0.5者20眼占32.3%,0.6~1.0者16眼占25.8%,>1.0者11眼占17.7%.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囊的破裂情况及晶状体是否脱位选择不同术式是脱残、脱盲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淑珍;冀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氧氟沙量缓释药物植片在玻璃体腔释药过程,为外伤性眼内炎等玻璃体腔感染的有效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体外释药数据,选取含氧氟沙星10%、分子量为12,550的聚乳酸缓释植片,植入兔眼玻璃体腔,采用高效液相法作多点眼内药浓检测.结果 观测42天,玻璃体内氧氟沙量浓度为0.65~4.22 μg/ml,其中28天在一般小抑菌浓度范围(0.20~2.0 μg/ml)以上(>2.0 μg/ml),其有效释药时间延长20余倍.结论 该缓释药物植片在兔眼玻璃体内药代学数据符合眼内炎抗菌药物治疗要求.
作者:陈建斌;曾水清;吴颖楠;万光明;贺乐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66眼)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天和2月时视力≥0.5者分别占72.2%和90.9%.术后3天和2月时平均散光为1.98±1.06D和1.02±0.76D,与同时进行的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5例(48眼)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时进行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5例(89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在国内实用,应推广应用.
作者:常莉;宋新华;姬亚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109例(137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70眼,并发性64眼,其它3眼.结果 出院时佳矫正视力≥0.3者113眼,82.40%.其中0.5以上者81眼,59.13%.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后囊损伤27眼,19.71%;角膜浑浊14眼,10.22%.结论 采用无需缝合的反眉状隧道式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植入普通型人工晶状体早期可获较佳视力,而提高手术技巧可望降低后囊损伤及角膜水肿浑浊等常见并发症.
作者:龚永祥;江春光;尚崇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的方法和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方法 就33例下泪小管断裂吻合修复术的经验,分析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及对策.结果 本组成功率为81.8%,发现了6例失败的病例与不利因素的关系.结论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行正确的修复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孙平;杨培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眼外伤后继发破伤风报道较少,我科于1998年遇到1例,报告如下:张×,男,65岁,农民,主因右眼外伤后视力丧失25天,伴眼痛、张口受限、咽部不适3天于1998年10月16日就诊,体检:T 37.5℃,P 104 次/min,R 20 次/min,BP 113/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查体合作,语言不清,咬肌张力增高,张口困难,压舌板无法进入口腔内检查,颈部略僵硬,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侧触觉语颤一致,叩诊清音,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量的痰鸣音,腹部未见异常,脊柱及四肢无畸形、运动障碍,四肢肌张力增高,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膝腱反射均亢进,克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眼球活动受限,眼睑高度肿胀,结膜混合充血、水肿,角膜外缘9点位见一0.1 cm×0.4 cm范围的不规则愈合后白瘢,KP(++),房水闪光(+++),前房内充满淡红色积液,晶状体隐约可见浑浊,眼底窥不进,眼压Tn.
作者:安晓巨;刘毅;黄宏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术中小梁切除口注入玻璃酸钠预防小梁切除术后虹膜根切缘前粘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志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用带蒂肌皮瓣加游离睑板结膜瓣一期修复眼睑全层缺损的手术.方法 取同侧或对侧游离睑板结膜瓣作睑后层替代物,同侧睑周带蒂肌皮瓣复盖睑后层替代物重建眼睑.结果 本组6例均获得满意的功能重建和可接受的外貌.结论 带蒂肌皮瓣加游离睑板结膜瓣是修复眼睑全层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秋旭;叶丽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对27例(29眼)复发性翼状胬肉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术后随访6月至2年,平均1年2月.结果 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稳定,无新生血管或结膜样组织增生,角膜光滑透明,无睑球粘连,无复发.结论 自体角膜缘移植为病变区提供了新的干细胞来源,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手术.
作者:崔瑞;李钦兹;杨志强;路九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手术方法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后囊浑浊16例16眼,其中用激光不能治疗的1眼,均获得较好视力,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道杰;王山巍;王林昌;王山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应用开睑钩于沙眼手术等的效果.方法 术者持开睑钩放在上睑皮肤,柄向下,用棉签辅助将睑缘翻在钩上,然后将柄向上翻转180°,使整个眼睑套在开睑钩上,轻轻压在眶上缘固定,即形成上睑二次翻转,充分暴露穹窿部结膜.结果 和结论使用开睑钩辅助沙眼手术,既简便、又有止血作用,还可用于眼睑、结膜等多种手术.
作者:田英;张改玲;阙传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对眼压测量的影响.方法 41例(80眼)手术前后用Schiotz眼压计及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分别测量眼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Schiotz眼压计所测眼压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NCT则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NCT所测眼压值均显著低于Schiotz眼压计.(2)手术前后NCT所测眼压差值显著大于Schiotz眼压计所测得者;近视度与Schiotz眼压计所测眼压差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与NCT眼压差值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PRK使术后所测眼压值偏低,近视度愈大,偏低愈明显,对NCT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作者:沈政伟;黄震晞;马群;尹禾;李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形觉剥夺与眼轴长度的关系.方法 用美国Humphery-837型A/B超对19例单眼发病的外伤性白内障形觉剥夺眼及其对侧健眼做自动生物眼轴测量,对比分析.结果 外伤性白内障形觉剥夺眼眼轴和对侧健眼眼轴比较明显增长(P<0.01).眼轴变化值与形觉剥夺时间成正相关(r=0.488,P<0.05),与发病年龄无关(P>0.05).结论 无论任何年龄,对外伤性白内障导致的形觉剥夺视觉障碍眼应采取积极手段治疗,防止眼轴增长.
作者:何旭东;郑金树;杨丽霞;陈梅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改良的小切口手术器械及方法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巩膜角膜隧道切口,连续环行撕囊,水分离后,以改制的注水圈匙边注入粘弹剂边伸于晶状体核下方;另用一支粘弹剂接钝头针边注入粘弹剂边伸入前房,二者上下夹持着晶状体核自切口内托出.结果 本组50例59眼术后1周视力≥0.5者57眼,占96.61%.结论 应用改良的器械及方法,使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更加易于操作,损伤更小,更加安全.
作者:王立东;高晓云;罗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人工晶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影响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裸眼视力的重要因素.关于控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人们很早开始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进展[1,2],探索一种在普通切口下,用简便方式使角膜散光得以控制,是目前国内眼科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作者近年采用热针在人工晶状体手术中控制角膜散光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病理学研究表明,其形成的主要成分为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并由其导致相应的病变[1].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我们采用羊膜移植联合显微手术切除局部病变组织的方法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盈龙;刘钢生;徐新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随着激光治疗近视手术的盛行,其手术年龄的限制以及术后情况的不可预知性,使人们对于角膜矫形术OK疗法这种可逆性的非手术方法重新激起兴趣.我国是一个近视发病率较高的国家,青少年近视人数之多,成为令人担忧之事.
作者:瞿小妹;褚仁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探讨多孔羟基磷灰石义眼胎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科自1993年至今共实施多孔羟基磷灰石义眼胎植入病例95例,其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16~62岁,平均34岁.义眼胎选用美国进口天然珊瑚羟基磷灰石义眼胎.规格:直径18、20、22 mm;球形;孔径500μm.
作者:郑汉;王一;刘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眼球酸碱烧伤后,结膜囊冲洗费时又费力,作者总结临床经验自制结膜囊冲洗器,它由改良式开睑器,一次性输液器两部分组成,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李谊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