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氧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姜华;王稚英;姚琦;张立海

关键词:缺氧,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通过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探讨缺氧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传代培养乳SD大鼠颅盖骨细胞并建立缺氧模型.用台盼蓝染色法分别计数培养1、3、5、7天的细胞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与缺氧1、3、5天的细胞凋亡率.结果:缺氧组的细胞数少于正常氧组;对照组与缺氧1、3、5天的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结论:缺氧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凋亡.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质量和种植体螺纹对种植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探讨骨质量和种植体螺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三角型和锯齿型螺纹种植体植于4种骨类型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8个,种植体顶部中心节点加垂直和45°倾斜力200N,分析种植体的位移和界面骨的应力分布.结果:随骨弹性模量的减小,界面骨应力和种植体位移均增加;锯齿型螺纹种植体的位移都小于三角型,斜向力在4种骨和垂直力在Ⅳ类骨中锯齿型的应力小于三角型.结论:骨类型和螺纹形态都影响种植体的稳定性.骨质越好种植体越稳定,界面骨应力越小;锯齿型螺纹种植体的稳定性比三角型螺纹好.

    作者:杨德圣;刘洪臣;董军;刘海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制个别取模器颈缘取模技术精确度的研究

    目的:对比个别取模器龈下取模技术与常用藻酸盐及硅橡胶取模方法的颈缘精度的差异.方法:在患者口中用3种方法制取印模,灌模后分别在体视显微镜下测量代型标志点到龈沟底的距离.结果:个别取模器法的标志点到龈沟底的距离大于常用藻酸盐法者,与硅橡胶法相比,其颊侧点到龈沟底的距离较大,但在近、远中标志点无差异.结论:使用个别取模器的取模效果优于常用藻酸盐方法,与硅橡胶取模技术相类似.

    作者:孙惠强;梁星;包向军;宋宏杰;胡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ARCUS digma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仪获取(牙合)架参数精确度的研究

    目的:以(牙合)架设定值为标准,研究采用ARCUS digma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仪获取(牙合)架参数误差的大小.方法:将ARCUS digma记录仪的测量装置固定在(牙合)架上,测量(牙合)架模拟下颌运动的参数.调整(牙合)架前伸髁导,从-30°到60°,每次间隔15°;Bennett角分别设定为4°、10°、20°、30°;前伸切导从0°到80°,间隔10°.每次调整设定值后测量5次,分析测量值和设定值间的误差.结果:前伸髁导测量值与设定值之差为-2.9°~2.4°,前伸切导的在-2.9°~2.9°,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ennett角测量值均较设定值小,差值为-4.1°~-0.3°,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采用ARCUS digma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仪获取(牙合)架参数精确度高,有利于提高修复体咬合质量.

    作者:李鸿波;冯海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进行调查.结果:TMD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得分;MMPI测试结果显示,在MMPI十项临床量表中,患者组在其中的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社会内-外向(SI)七项中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另外,患者组有26例临床量表中的一项或多项得分高于常模分数,说明TMD患者的人格有偏离现象.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以及人格特征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德祥;汲平;潘芳;王贞;江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下颌磁性附着体覆盖全口义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调查磁性附着体覆盖全口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磁性附着体患者进行义齿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并检查患者基牙临床指征及牙周微生态的情况.结果:患者对磁性附着体义齿固位稳定功能满意度高;基牙的微生物组成与正常值相比有一定的变化,但戴牙前后基牙临床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适当的修复以及良好的口腔卫生条件下,下颌磁性附着体覆盖全口义齿是一种有效、可行的修复方式.

    作者:王培志;夏露;王国平;杜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正常颧骨体的螺旋CT三维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上颌骨大型缺损后颧颊翼种植体义颌修复的种植床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50例正常单侧颧骨体(男性26例,女性24例)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观察和测量,测量颧骨体的高度和四个不同高度层面骨质前后径和内外径即粗度.结果:颧骨体小高度是21.67mm、大为37.31mm、平均高度为26.22mm.颧骨体1/4高度层面的前后径小,平均为9.15mm;高层面的内外径小,平均为10.73mm3/4高层面的前后径和内外径大,均值分别为12.32mm和15.25mm.所有观察对象前后径和内外径的小测量值分别为6.15 mm和6.54mm.结论:在上颌骨大型缺损腔周围,颧骨体是唯一骨量丰厚的种植床,而上颌骨缺损腔周围其他骨质均非常薄,远远不能满足普通种植的条件.颧骨体的高度大于粗度,呈长柱形,在口内颧区垂直向上植入种植体比在缺损腔内近于水平向植入种植体更能利用其丰厚骨量,适宜于颧区种植.一般颧区种植采用直径4mm、长度20mm的种植体是可行的,也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赵亮亮;洪流;侯振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陶瓷修复体色彩学研究现状

    陶瓷修复自1774年应用于牙科以来,陶瓷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好的美观性,生物相容性而在牙科修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陶瓷修复体获得与天然牙协调的色彩效果,仍然是牙科修复领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就可能影响陶瓷修复体终色彩匹配性的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李智;高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螺纹桩-粘结固定纵折牙修复的初步观察

    近年来,折裂牙保留治疗的文献报道日趋增多[1],尤其是经牙髓治疗后的死髓牙更为多见.因此如何采取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大限度保留自体牙是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努力追求的结果.采用纵折牙颈部结扎丝固定全冠修复是临床常见的方法,但由于结扎丝向牙根方向滑移或因牙龈损伤导致牙龈、牙周的炎症以及裂缝固定强度不足等而使修复效果大为降低.

    作者:刘洋;王奕;费涛;刘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桩核蜡型制作方法介绍

    以往制作核桩方法有多种,我们采用木制牙签卷棉法制作桩核蜡型.应用木制牙签、消毒棉花、酒精灯、模型蜡、嵌体蜡、铸道蜡、石蜡油.将制备好的根面及根管洗净、吹干,以小棉签涂布一薄层石蜡油,将木制牙签削成小于根管直径近似根管形态,然后在其上卷消毒棉花,形成约小于根管形态的棉签.

    作者:于秀彬;邢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纳米非晶金刚石膜改善义齿基托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量的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义齿基托材料镀用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前后,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量变化情况,探索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镀用义齿树脂基托表面后的抗菌可能性.方法:采用热凝牙托材料制作30mm×10mm×2mm标准试件30个.按不同粗糙度(280目、600目、1200目)分成3组,每组10个.相同粗糙度的10个试件再分成2组,每组5个,一组试件双面镀用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作为实验组,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3组不同粗糙度试件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存在变形链球菌黏附,实验组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1200目P<0.05;600及280目P<0.01);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试件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量均随粗糙度增大而增多(P<0.05),实验组增多趋势相对较小.结论: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能够改善义齿树脂基托表面的变形链球菌黏附量,具有部分抑菌功能.

    作者:李斌;姚月玲;安银东;陈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良固定修复体与局限性牙周炎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不良固定修复体与局限性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口内有固定修复体同时伴局限性牙龈炎或牙周炎的患者186例,575颗牙.分别进行牙周状况和修复体检查如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轴面外形、邻接关系及桥体龈面与牙槽嵴的关系,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局限性牙周炎的患者,其口内相应部位的修复体都存在修复缺陷.以修复体边缘不适合为主,占84.00%,其次是桥体龈面形态不良、邻接关系不良、轴面外形不良.结论:不良固定修复体是引起或加重局部牙周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罗晓晋;姚蔚;任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铸造三臂卡环固位臂动态应力分析方法的探讨

    目的:建立前磨牙及其颊面具有不同宽度和倒凹深度的铸造三臂卡环固位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卡环在义齿摘取过程中的动态载荷情况,为卡环固位臂的动态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方法: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UG和有限元分析系统MARC以及编写子程序等方法.结果:建成的前磨牙有限元模型有1211个节点,904个单元,外形尺寸与王惠芸测量的数据接近.每条卡环固位臂的模型有1330个节点,972个单元.结论:用上述方法建立的基牙和卡环有限元模型精确、可靠,可较好地模拟义齿的动态摘取过程,能有效地计算分析卡环在摘取时的应力分布.

    作者:王淑英;张振庭;白保晶;蒋向华;王延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式活动桥在个别后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体会

    个别后牙缺失,前后都有基牙,是口腔修复临床上常见的和多发的一种缺损畸形,其修复方法很多[1],无论何种修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不足.多年来,我科用改良式活动桥修复个别后牙缺失,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易接受,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好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rhBMP-2复合生物活性玻璃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BG)对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诱导骨形成的影响.方法:6只大鼠皮下袋植入rhBMP-2/BG,0.2mg0.5mg rhBMP-2,并设空白对照组.植入后3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0.5mg组rhBMP-2/BG具有成骨作用,其骨化过程类似于膜内化骨的直接骨形成.结论:rhBMP-2/BG复合物能诱导新骨形成,表明BG适合作为rhBMP-2载体.

    作者:杨秀文;刘洪臣;王会信;宁江海;王东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可摘局部义齿基托表面形态对语音影响的分析

    目的:分析可摘局部义齿腭部基托形态对发音的影响.方法:30例年轻志愿实验者分别戴入上颌光滑基托和有腭皱基托,应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CSL)测量发/d/、/t/、/l/后第一、第二共振峰值.结果:发/d/音,两组基托的第一、第二共振峰差异均有显著性.发/l/音,两组间在第二共振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皱作为一种有助于舌腭音发音的解剖定位标志,在义齿修复时理应考虑恢复.

    作者:徐正红;李隽;张富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临时冠在二次排龈法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临时冠在二次排龈法中的应用.方法:对267例冠桥修复患者421颗牙齿使用二次排龈法制取印模,常规牙体预备之后,采用随机分配法确定制作松风SWIFT-TEMP临时冠桥的基牙,再用临时冠桥辅助第二次排龈、制取印模,后观察基牙颈部排龈效果.结果:221颗牙齿在二次排龈法中应用临时冠桥,199颗牙齿达满意标准,22颗牙齿未达满意标准,有效率达到90.05%;200颗牙齿在二次排龈法中未应用临时冠桥辅助排龈,156颗牙齿达满意标准,44颗牙齿未达满意标准,有效率达到78.00%.结论:在二次排龈法中,牙体预备后先应用临时冠桥辅助第二次排龈,可获得明显的牙龈退缩效果,优于传统的二次排龈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作者:杜朝霞;汲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耳赝复体制作方法.方法:将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中的三维模型,在surfacer10.0软件平台上数据处理为CA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修改内容设计标准,局部修改调整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中三维模型形态,建立预修改模型库和一种模拟的CAD功能.在MagicsRP 5.41软件平台上完成耳廓三维模型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及镜像处理.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完成终三维模型向实体模型的转化过程,制作耳赝复体模型.结果:建立了一个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应用系统.结论:探索了一种新的,更加方便的制作耳赝复体的方法.

    作者:韩强;张富强;焦婷;程嵩彪;张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嵌体在磨牙残冠修复中的应用

    磨牙残冠牙体组织抗力形差,不宜单纯充填治疗,临床上常选用桩核全冠修复,但对桩的共同就位道要求高,而且对根管细或弯曲的病例不适用.笔者自2001年至2004年采用高嵌体修复此类患牙,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治洁;孙为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缺氧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探讨缺氧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传代培养乳SD大鼠颅盖骨细胞并建立缺氧模型.用台盼蓝染色法分别计数培养1、3、5、7天的细胞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与缺氧1、3、5天的细胞凋亡率.结果:缺氧组的细胞数少于正常氧组;对照组与缺氧1、3、5天的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结论:缺氧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凋亡.

    作者:姜华;王稚英;姚琦;张立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甜味觉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使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甜味觉刺激时的脑功能状态及脑激活模式.方法:对11例正常受试者,依照事件相关结构(event-related structure)设计,给予甜味及无味对照的味觉刺激,采集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BOLD)的fMRI扫描数据,用SPM99软件包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以获取甜味刺激及无味对照刺激对比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在甜味刺激下大范围的激活信号出现在左扣带回(24区),其次为左侧脑岛、双侧顶上小叶(5/7区)、左丘脑腹后内侧核及左顶下小叶(40区)、左豆状核、额中回(6/9区)、前额皮质(10区)等脑区.结论:甜味觉引起兴奋的脑区,除传统的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理学研究已证明为味觉各级中枢的丘脑、脑岛、前额皮质等,还包括扣带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豆状核、额中回等,反映味觉刺激时脑功能状态及其激活模式的复杂性.

    作者:刘雪梅;刘洪臣;金真;李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