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华;司徒镇强
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口腔专用局部注射麻醉剂“碧兰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家口腔专科医院及主要综合医院口腔科。在碧兰麻的临床应用中,医生经常提出许多问题,经归纳后答复如下。 ①碧兰麻是商品名称,其主要成分为:盐酸阿替卡因4%,肾上腺素:1∶10万。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同属酰胺类局部注射麻醉剂。②碧兰麻具有麻醉起效时间快(约2~3 min),对组织渗透性强(常规采用粘膜下浸润方法即可对上、下颌后牙行拔牙、牙体预备及牙髓治疗术),麻醉效能高(小剂量注射即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毒副作用小的特点。③如果被使用者对利多卡因没有过敏史,那么,对阿替卡因肯定不过敏。常规应用碧兰麻无需做皮试。④碧兰麻含肾上腺素1∶10万,故对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应慎用,但不是禁用。医生可根据被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另外,碧兰麻常规用量较小且一般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所以,实际注射到体内的肾上腺素量甚微。但注射时仍应注意速度要慢,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⑤使用碧兰麻通常只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即可。在对多个牙齿治疗时,采用一针传导阻滞麻醉方法更简单。但此时应注意回吸血,避免碧兰麻注射到血管内。注射速度,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⑥下颌后牙行拔牙术时,只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也能达到理想麻效。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有个别病人拔牙后,可能出现拔牙槽充血不全,这是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此时,为避免干槽症的出现,拔牙后应刮牙龈,使拔牙槽充血完全,再压迫止血。⑦进口的碧兰麻均经过国内药品检验所检验合格,购买时,请您向销售单位索取检验报告书及《进口药品注册证》。⑧碧兰麻规格为1.7 ml/支,50支/筒。常规下,单根牙局部注射0.8 ml、多根牙注射1.5~1.7 ml即足。⑨根据国家物价局规定,碧兰麻的销售价格是:零售价455元/筒(即9.1元/支),批发价409.6元/筒(即8.192元/支)。 垂询电话:碧兰公司北京办事处:电话:010-64657011,64657012,64657013,13801057372 传真:010-64658015 供应商:010-87266194,67262913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明确颏舌肌(genioglossus, GG)在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s, OSAS)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导夜间睡眠监测和同步GG肌电图检查的方法,对15例男性OSAS患者阻鼾器治疗前后的GG肌电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整夜和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的GG肌电活性均降低,GG肌电活性的波动幅度也得到了改善。结论口腔矫治器治疗OSAS的机理是机械性扩大上气道。
作者:赵颖;曾祥龙;傅民魁;谭全发;黄席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审美性修复过程中,临床比色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但由于视觉会受到环境及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已有研究证明比色板与实际材料间存在较大的颜色差异,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客观、准确的比色方法。计算机选色(computer color search, CCS)技术是将所有材料的测色结果制成数据库,然后针对某一颜色检出色度相近的材料,是一种客观、标准化的手段。验证CCS技术是否适用于口腔修复临床比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收集9种共计91色光固化树脂,分别在中心色、高彩度、低彩度、明系、暗系、黄系及黄红系7种色卡背景下测色,并将L*a*b*值录入数据库。另外收集73颗上前牙,也使用相同7种背景色卡测定唇面中央部色度,按与色卡色差小的原则选出中心色、高彩度、黄系及暗系各4颗。其余舍去。然后以天然牙的测色值结果与数据库中所有同色色卡背景的树脂色度值进行对照,依照小色差选出色度相近的光固化树脂,将选出的树脂填入在牙唇面中心制备的窝洞内,光固化后在水中保存24 h,打磨抛光后由20人进行视觉比色判定。评价结果分为3级。不合:树脂与牙色度完全不吻合;基本适合:色差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适合:无法识别树脂与牙间的色差。
作者:高承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正常腮腺α-淀粉酶、溶菌酶的分布、含量及增龄性变化的规律。方法将51例腮腺标本分为4个年龄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标记α-淀粉酶、溶菌酶,观察记录不同年龄组α-淀粉酶、溶菌酶的染色强度。结果 4个年龄组之间α-淀粉酶、溶菌酶染色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年龄增长,其染色阳性率呈逐渐减低的趋势。结论 HE切片上染色、形态相似的浆液性腺泡之间,实际在功能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α-淀粉酶、溶菌酶增龄性变化的特点与定量组织学研究结果相符合。
作者:柳晓冰;俞光岩;高岩;庞淑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以16例唇腭裂修复术后重度骨性反患者为例,对正颌外科术前正畸治疗的适应症、矫治时机等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选择16例唇腭裂修复术后重度反患者,其中双侧腭裂6例,单侧腭裂10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配合使用四角腭弓等扩弓装置,开展上颌牙弓,排齐上下牙列。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后,上下牙弓形态恢复正常,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上下颌前牙去代偿,其正常轴倾度恢复。上牙弓宽度明显开展,上下牙弓宽度经模型拼对后协调。结论术前正畸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步骤,通过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不但可使患者的面型得到改观,也使关系得到良好恢复。
作者:阎燕;贾绮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细胞对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的趋化反应。方法将体外培养第6代的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细胞(2.5×108个/L)分别加入Transwell细胞培养室的上室, 在下室分别加入10-10、10-9、10-8及10-7mol/L的IL-8。于37℃,95%空气、5% CO2下培养24 h。光镜下计数滤膜下侧面的细胞数。结果 IL-8在10-9~10-7 mol/L浓度范围内能增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而在相同浓度范围内, 牙周膜细胞趋化移动的数量并未增加。结论 IL-8参与了调节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趋化运动。
作者:栾庆先;曹采方;涉谷俊昭;牧克教;岩山幸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变率和骨密度与下颌骨拉伸力学性能的关系,建立下颌骨在拉伸载荷下的本构方程。方法以5具新鲜男性青年尸体的下颌骨为材料,对每具标本进行骨密度测定,然后制成标准试件在Instron材料试验机上进行电子拉伸,应变率分别为0.000 3/s、0.003 0/s、0.030 0/s、0.300 0/s,获得不同载荷下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模型Y=aρbεc,以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及破坏应变为因变量(Y),以应变率和骨密度为自变量(X)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与应变率和骨密度相关的下颌骨拉伸本构方程。结果极限强度、弹性模量以及破坏应变相对于应变率和骨密度的非线性方程分别为σu=126.36ρ1.880.044(P<0.01)、E=25 170.97ρ0.440.052(P<0.01)和u =0.008 8ρ1.89-0.028(P<0.01)。下颌骨在拉伸载荷下的本构方程为σu=6 309.57ρ0.960.0560.80(P<0.01)。结论应变率和骨密度是影响下颌骨拉伸生物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在较低应变率下可用获取的本构方程模拟下颌骨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根据本构关系可计算下颌骨在一定外载作用下的应力大小,为损伤评判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薄斌;周树夏;李录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带上颌窦粘膜蒂骨瓣的上颌窦底升高术,开窗骨板与窦粘膜瓣一起内转上提,形成新上颌窦底,新上颌窦底近似正常粘膜骨结构,术后并发症少,利于移植骨骨化。 1.材料和方法:本组共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6例上颌无牙颌,6例上颌后牙缺失。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0.6岁。 X线: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高度4~10 mm,平均7.5 mm。①12例均取自体髂骨,将皮质骨和松质骨制成粗颗粒状骨放于生理盐水中。②牙槽嵴顶部弧行切口,翻起粘骨膜瓣暴露上颌窦侧壁骨板。于牙槽嵴上方1.5 cm处作一1.5 cm×2.5 cm 的卵圆形开窗线,用球钻离心向倾斜仔细钻穿骨壁,勿伤及上颌窦粘膜。形成带有上颌窦粘膜蒂的骨粘膜瓣。翻转上提骨粘膜瓣,形成新上颌窦的底。颗粒状髂骨骨质与可吸收的HA颗粒(2∶1)混合,充填于上颌窦底腔隙内,严密填塞。复位唇侧粘骨膜瓣,缝合关闭创口。 2.结果:12例24侧上颌窦底升高术均获成功。1周X线示腔隙内移植骨分布均匀。3~4个月X线见移植骨密度增高,即行常规牙种植术,术中见移植骨骨化良好。6~7个月Ⅱ期手术时见种植体稳固,X线显示:移植骨骨小梁排列有序塑化。1年后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移植骨无明显吸收。 3.讨论 :传统上颌窦底升高术开窗骨板与窦粘膜分离后取下,再植入到移植骨与抬高的上颌窦底粘膜间,形成新
作者:尚伟;李薇;Faber J、 Chames R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模型外科是现代正颌外科治疗方案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特殊技术[1,2]。通过临床检查及头影测量分析确定患者牙-颌-面畸形的情况,上、下颌骨需移动的方向及数量,初步决定颌骨需整体抑或分段移动,以便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手术中确切的截骨部位、去骨量与去骨形态、牙-骨段移动的具体方位以及良好关系的拼对,均需依靠模型外科取得。在完成模型外科后的石膏模型上做板(终末板),记录牙-骨段的移动方位。手术中以此板引导牙-骨段的移动,以实现设计目标。 随着正颌外科的发展,为了达到更好的功能与美观效果,双(上、下)颌手术的比例在不断增加[3,4]。过去常用的单板(终末板)技术在双颌手术中难以完全准确地移动上颌骨至设计部位,手术操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术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双板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上述困难。双板作用的原理是先采用中间板,以未移动的下颌为基准,指导上颌的移动方位并将其固定在新的位置上;再以移动后的上颌为基础,采用终末板,指导下颌移动至设计位置并予以固定。
作者:张熙恩;李自力;陈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动态负荷下螺钉固位与粘固固位种植单冠修复体的固位与机械力学特性。方法将粘固固位和螺钉固位单冠修复体标本固定在227 kg的压力感受器上,通过计算机控制,在15 kg循环负荷下进行疲劳实验。比较实验前、后单冠修复体的松动度,观察2组标本经受疲劳实验后的失败模式。结果螺钉固位组与粘固固位组单冠平均初始动度值分别为3.62±1.00、3.61±1.31,差异无显著性。螺钉固位组与粘固固位组单冠平均负荷次数分别为(2.16±1.28)M(百万次)、(2.60±2.28)M, 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机械失败方式不同。结论粘固固位和螺钉固位均能为修复体提供足够的固位力。两种固位方式因界面连接不同,导致机械失败的方式也不同。
作者:施斌;吴忠荣;WANG Yining;王贻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窝洞形态、基底材料和充填体如何共同影响牙齿的抗折力。方法采用三因素不同水平的析因实验设计,用上颌离体第一前磨牙在万能测试机上垂直加载直至折裂。记录大折裂力和折裂方式,用三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结果窝洞的形态和充填体种类对牙齿的抗折裂力影响明显,不同材料牙折的方式不同。结论充填体的种类和窝洞形态是影响抗折力的主要因素,洞型和充填体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詹福良;赵敏;李振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正颌外科手术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形态的改变,探讨手术方式不同对TMJ的影响。方法正颌手术患者57例,术前、术后1周、1年分别拍摄定位许勒位片用于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①正颌手术可导致髁突移位,但大多数关节适应后并不发生病变,术后1年髁突位置已调整到术前相似的位置。②手术方式不同髁突位置的变化也不尽相同。③86.4%的患者关节无明显变化或发生了适应性改建;13.6%患者关节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结论正颌手术可对TMJ产生影响,但大部分处于关节的正常适应范围内。
作者:刘爱民;张震康;王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猴牙髓及其胶原对物理、化学刺激的反应。方法观察磷酸锌粘固剂及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zinc oxide eugenol,ZOE)间接盖髓后,恒河猴牙髓即刻、3 d、7 d、1个月、3个月HE和胶原特殊染色后的组织学变化。结果①磷酸锌粘固剂组术后7 d~3个月,牙髓以局限性炎症损伤为主;②ZOE组术后1~3个月胶原减少明显下降,已无炎症细胞浸润;③胶原特殊染色法可清楚地反映牙髓胶原的形态特点、分布及变化,术后3 d胶原明显减少早于炎症细胞的出现。结论磷酸锌粘固剂对牙髓产生化学刺激作用;ZOE可促进损伤牙髓的修复;胶原可作为更敏感的指标,指示牙髓的损伤和修复。
作者:袁理;岳林;毛秀萍;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釉原蛋白(amelogenin,Am)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产物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方法利用谷胱苷肽巯基转移酶表达载体4T-2型(ptac glutahion expression, 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收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电泳分析表明,釉原蛋白基因PCR产物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获得了表达。结论构建了PGEX-4T-2/Am融合表达载体,获得了融合表达的目的蛋白。
作者:隋文;洪咏龙;肖明振;张晓光;刘新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中的固相趋化功能变化探讨其浸润机制。方法用Boyden小室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测定了3种ACC细胞对FN的趋化反应和细胞表面的受体变化。结果 3种ACC均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趋化功能强;ACC和SCC细胞表面α2、α3、α6和β1受体亚单位水平高,且ACC3α5也高;受体阻断可见:FN中阻断ACC的α5、β1受体亚单位趋化功能呈高度抑制,阻断α4呈中度抑制,SCC则阻断α1、α4和β1呈强抑制。结论 FN中ACC比SCC侵袭力强;各种细胞不同受体在FN中趋化反应的作用有一定规律。
作者:李翠英;刘晓勇;张中仪;宿玉成;高岩;白砂兼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HSV-tk)是自杀基因的代表。我们将HSV-tk基因转导入口腔癌细胞系Tca8113和ACC-M细胞并对基因转导细胞进行鉴定,以便为体内外及临床前期试验打下基础。 材料与方法:①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和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建立[1,2]。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细胞、NIH3T3细胞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人类基因治疗中心保存。含HSV-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TK)SN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人类基因治疗中心构建。②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 PA317细胞中加入DNA与脂质体混合物1 ml,6 h后,以400 mg/L G418筛选至克隆出现并扩增,命名为PA317TK细胞和PA317LN细胞。③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清液的收集及滴度测定: 收集PA317TK和PA317LN细胞培养上清液。NIH3T3细胞中加入8 mg/L的polybrene和适量病毒悬液,8 h后以G418筛选至克隆出现。根据克隆形成数计算病毒滴度。④肿瘤细胞tk基因的转导:肿瘤细胞中加入polybrene和适量病毒上清液,24 h后,以G418筛选至克隆出现并扩增。⑤PCR鉴定外源基因整合: 细胞总DNA进行PCR:NeoR基因5′端引物为5′-CAAGATGGATTGCACGCAGG-3′,3′端引物为5′-CCCGCTCAGAAAGAACTCGTC-3′。⑥RT-PCR检测外源基因表达 TRIzol RNA抽提试剂盒抽提细胞RNA并进行RT-PCR,产物做PCR,β-actin作内参照。⑦安全性检测: 1 μg细胞DNA进行PCR:env基因5′端引物为5′-ACCTGGAGAGTCACCAACC-3′,3′端引物为5′-TACTTTGGAGAG GTCGTAGC-3′。
作者:孙春晓;何荣根;张志愿;陈诗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针对软骨膜移植工作中软骨膜的来源提出了同种异体游离肋软骨膜移植再生关节软骨的新方法。 材料与方法:选用48只成年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非同一家系,雌雄兼有,随机编号分组。移植组:移植方法采用各移植小组内动物两两随机配对,取各自肋软骨膜(perich-ondrium,PC),修整PC外形以适合受体髁突外形,并使生发层向着关节腔方向相互交叉移植。对照组:手术方法同受体兔,修整髁突关节面后不移植软骨膜,严密分层缝合创口。 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于手术后10、20、30、60、90、120 d取材行光镜切片的制备和生化分析: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分离提取、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 GA)、胶原含量测定。 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全部标本髁突表面无软骨形成,早期为粗糙的裸露骨面,以后可见骨面有纤维组织增生覆盖。移植组10 d :移植PC增厚。20 d:膜内幼稚软骨细胞增大, Ab染色显示基质分化不明显。30 d:新生软骨组织表面光滑,由浅至深可见大量发育中的软骨细胞,基质分化明显。60 d;再生软骨组织发育成熟。90~120 d:与以上各期相比无明显变化:新生软骨的基底层软骨组织中变性、钙化像增多。生化分析结果:术后各不同时期新生软骨、正常关节软
作者:孙健;李宁毅;赵文清;胡永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SCP)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HPV 6/11和HPV 16/18核酸探针分别在30例口腔SCP组织上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口腔SCP组织中HPV DNA的特征。结果 HPV 6/11 DNA阳性16例(53%),HPV 16/18 DNA未检出,HPV 6/11 DNA阳性细胞多数分布在鳞状上皮的表层、中层和基底层。结论原位杂交方法可以检测口腔SCP组织中HPV DNA的存在并能准确组织定位,进一步支持HPV 6/11感染与口腔SCP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布静秋;庞劲凡;步荣发;吕雅莉;陈乐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 HPDLF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原代培养HPDLFs,并观察TGF-β对HPDLFs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骨钙素(osteocalcin, OC)合成及矿化结节形成的作用。结果 0.005 0~0.100 0 mg/L TGF-β可明显刺激HPDLFs的增殖,0.005 0 mg/ L TGF-β可显著提高HPDLFs 的ALP活性,0.000 5~0.100 0 mg/ L TGF-β对HPDLFs合成OC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 TGF-β对HPDLFs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TGF-β能够刺激HPDLFs表达某些成骨细胞表型,但不能促进成骨表型的成熟。
作者:司晓辉;刘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人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有许多困难,其中主要是上皮细胞接种成活率、产量和成纤维细胞污染的问题。我们比较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建立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培养细胞的定性研究。 1.材料:培养物来源于5个月~10岁唇裂患者修复术中的口内粘膜。切取唇内侧粘膜组织修复剩余物若干,每块约0.5 cm×0.5 cm大小。 2.方法:①酶消化法:用D-Hanks液冲洗粘膜块,剪切至0.2 cm×0.2 cm大小。配制0.3 kg/LⅠ型胶原酶和0.4% Dispase消化液的混合液(1∶1)5 ml,将粘膜块放入其中,密闭放入4℃冰箱内12~20 h。将表皮从基底撕脱,放入5 ml 0.25%胰蛋白酶液中吹打5 min,终止消化。低速离心5 min,去上清,加入5 ml含15% 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液中,制成细胞悬液并调整细胞数目在5×108/L,接种于25 ml培养瓶中。②组织块法:将肉眼可见的粘膜下组织尽量去除。剪切至0.1 cm×0.1 cm大小,用探针将小组织块以0.5 cm的间距放于25 ml培养瓶内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小盖片。轻轻翻转,放入37℃温箱2~4 h,加入2 ml含15%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液,轻轻翻转培养瓶,使培养液浸没组织块,静置培养,每周换液2次。
作者:周艳;樊明文;陈汉正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