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唾液对致突变物的灭活作用

王江华;司徒镇强;钟念新;刘斌

关键词:唾液, 致突变物, 抗突变, 肿瘤患者, 有害化学物质, 日常饮食, 推测, 人体, 防御机制, 保护功能, 致癌物, 变功能, 验证, 试验, 能力, 口腔, 检测, 活性, 合成, 对抗
摘要:日常饮食中存在着多种有害化学物质,随着饮食从口腔进入人体.研究表明,唾液中可能存在着天然的防御机制,能够对抗人类接触的天然及合成的化学物质的毒性.为了探讨唾液对致癌物、致突变物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对人体的保护功能,我们利用抗Ames试验对人唾液的抗突变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肿瘤患者唾液的抗突变功能可能有减退或低下.为了验证此推测,我们又检测7例肿瘤患者唾液的抗突变能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HC分子在诱导口腔鳞癌CTL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分子在诱导自体口腔鳞癌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中的作用.方法 对9例口腔鳞癌中的肿瘤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和HLA-DR抗原进行检测,将其中5例HLA-ABC抗原表达>50%和HLA-DR抗原表达>35%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①自体肿瘤细胞经处理后作刺激细胞,并用MHC单抗阻断刺激细胞上的HLA-ABC和(或)HLA-DR抗原,检测自体肿瘤细胞诱导的CT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分泌水平.②阻断靶细胞上HLA-ABC和(或)HLA-DR抗原,观察MHC单抗对自体刺激细胞(未加单抗处理)诱导的CTL细胞毒的抑制作用.结果 ①各病例的各实验组刺激细胞诱导的CTL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依次为:DR抗原阳性刺激细胞组>ABC抗原阳性刺激细胞组>ABC和DR抗原均阴性刺激细胞组,抗ABC 单抗可完全阻断CTL特异性分泌TNF-α;②各实验组单抗对CTL的杀伤活性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抗ABC单抗为52%;抗DR 单抗为27%;抗ABC 单抗+抗DR 单抗为72%. 结论口腔鳞癌细胞上的MHC-I、Ⅱ类抗原在诱导自体CTL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宏宇;李金荣;赵怡芳;王秀丽;卢海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口腔粘膜鳞癌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标法对20例口腔鳞癌及10例正常口腔粘膜,9例口腔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 口腔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值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9例自身对照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值高于癌旁组织.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对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华;吴葆萱;吴求亮;张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Le Fort Ⅰ型截骨相关的翼腭管解剖研究

    目的 研究翼腭管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Le Fort Ⅰ型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对30具国人头颅标本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在Le Fort Ⅰ型截骨水平,上颌窦内侧壁从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35.25 mm.颧牙槽嵴至翼腭管25.41 mm,翼腭管至中线16.68 mm,犁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是13.87 mm,骨性鼻中隔长度是46.27 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6°14′.结论 本结果对Le Fort Ⅰ型截骨时上颌后区的解剖提供了数据,为避免损伤腭降动脉提供安全的指导.

    作者:华泽权;胡欣;陈志洪;宋九余;佟浩;李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影响钛-瓷结合力的因素分析

    钛(Titanium, Ti)及钛合金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及理想的物理、机械性能,而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能满足口腔修复材料的大部分要求[1].从80年代开始,牙科专用铸钛机的研制及铸钛技术的发展克服了钛熔点高、高温时化学反应性强所造成的铸造加工困难,使钛及钛合金成功地用于全口与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以及冠和固定桥的制作[2-5].近年来,钛低熔瓷粉的研制使钛代替金合金、钯基合金及镍基合金用于金-瓷修复成为可能[6,7].目前尚未见有关钛-瓷修复体的长期临床报道.短期观察显示钛-瓷修复体的失败率高,其失败表现为瓷裂及瓷面部分或全部脱落[8].可见,钛-瓷结合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将对影响钛-瓷结合力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

    作者:任卫红;郭天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正常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轴面外形与牙龈外形的几何关系

    目的 探讨正常牙冠轴面外形与其周围健康牙龈外形的关系.方法 以下颌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在牙列模型上通过牙冠部、牙龈作3个纵断面,用曲线拟和的方法得到每个断面的牙齿轴面外形及相应牙龈外形的曲线方程,以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牙冠起始外形角度,即倒凹程度的大小.结果 不同个体的牙冠轴面外形和牙龈外形有其特定的几何关系,同一断面的牙冠轴面外形曲线对应特定的牙龈外形曲线;同名牙同一断面的牙冠轴面外形之间及牙龈外形之间的重叠性很好.自然牙冠轴面起始外形角度范围在40°~110°之间,其中84.1%的样本在70°~110°之间,小于70°者占15.9%,即以倒凹程度小者居多.结论 牙冠轴面外形与龈外形的几何关系非常个性化,修复时为达到原来二者之间的正常几何关系,同名对侧牙冠与龈外形的几何关系是唯一的参照.

    作者:吴悦梅;徐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舌根部异位甲状腺全切移植成活一例

    异位甲状腺合并正常甲状腺缺失的病例少见.临床治疗多主张保守治疗和次全切除.我们采用异位甲状腺全切除并即刻移植治疗1例.术后8个多月经131I摄取扫描显像证实移植甲状腺成活,摄131I功能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相和;李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喷砂对钛铸件表面结构的影响

    本项研究通过对纯钛铸件表面经不同条件喷砂后,铸件减重(Wt)与表面粗糙度(Ra值)的测定及金相观察,考察喷砂对其表面结构的影响,为纯钛铸件的后期表面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程静涛;郭天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错(牙合)畸形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格倾向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不同错(牙合)畸形与患者自我意识及人格倾向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都市健康和患有不同类型、程度错(牙合)畸形的大学生共240例,分为Ⅰ、Ⅱ、Ⅲ类错(牙合)及无错(牙合)正常组,每组60例;其中各错(牙合)畸形组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各20例.选用躯体自信量表(the body-esteem scale, BES)和艾森克个性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 EPQ)分别对样本进行心理评估.结果 ①各组样本BES各分量表之间,正常组面部外观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Ⅱ、Ⅲ类错(牙合)的中度、重度组;②各组样本EPQ各分量表之间,正常组E量表T值显著高于Ⅱ、Ⅲ类错(牙合)的重度组,而N量表T值则显著低于Ⅱ、Ⅲ类错(牙合)的重度组;③在各样本的BES各分量表与EPQ各分量表之间,仅面部外观分量表分值与E量表T值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量表T值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①中度与重度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对自己颜面部的自信低于健康人群;②重度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内向型人格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人格倾向均高于健康人群;③个体对自己面部外观的自信程度越高,其外向型、情绪稳定型人格倾向就越高;反之,则内向型、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就越高.

    作者:陈嵩;陈扬熙;云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恶性牙源性钙化囊肿五例

    恶性牙源性钙化囊肿(malignant 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 MCOC)是极为罕见的牙源性恶性肿瘤,现报告5例.

    作者:卢勇;吴兰雁;王炼;高田隆;周志瑜;二阶宏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口腔增生性病变PCNA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研究及其意义

    我们计数观察口腔粘膜上皮良性、异常性和恶性增生病变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粘膜下微血管密度的改变,以期探讨其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周序珑;沈丽佳;谢立群;夏明汗;邓国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金瓷比色板的制作、色度值测定及临床应用

    目前,VITA成品比色板在国内烤瓷修复中应用广泛,但其指导临床配色存在一定缺陷[1].为此,我们研制了一副金瓷比色板,以期提高临床配色的准确性.

    作者:孙剑;杨宏军;王忠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设置缓冲间隙对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

    目的 分析设置缓冲间隙对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正中开闭口运动中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的受力状态,分析冲击载荷下缓冲间隙的设置对义齿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 缓冲间隙的设置可以降低种植体内部、种植体软硬组织界面和义齿基托内应力的峰值,易引起种植体侧方界面骨吸收的压应力峰值降低了约52%.结论 设置缓冲间隙有利于保护种植体界面软硬组织的健康,防止义齿基托折裂,提高种植义齿的远期成功率.

    作者:宋文植;尹万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放射联合淋巴细胞对腺样囊性癌的抗瘤效应

    目的 探索放射联合肿瘤引流区淋巴结淋巴细胞(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 lymphocyte, DNL)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取首次治疗病理证实的口腔癌患者颈清扫淋巴结,经常规消化、分离,加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培养,获取激活的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以效靶比(E∶T)25∶1进行集落形成试验,观察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M)的抗瘤效应,并分别以不同剂量60钴γ射线对ACC-M照射后,随即加入DNL细胞,观察放射结合DNL对ACC-M的抗瘤效应.结果 ACC-M为放射中度敏感细胞.根据线性--二次数学模型(LQ模型),其α、β值分别为0.342 0,0.078 3.DNL对ACC-M的抑瘤率为49.06% .放射联合DNL作用时,α值提高到0.768 8;Dq、S2分别从1.590 1、0.448 1降至0.599 5、0.113 5,这3个参数与放射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高剂量区,与放射组比,放射联合淋巴细胞组的D0. 01和6 Gy、8 Gy剂量点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体外来源于不同病理类型口腔癌的IL-2激活的DNL对ACC-M有明显的抗瘤效应,无论在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区与放射结合都有显著的协同抗瘤效应.

    作者:蔡以理;邱蔚六;何荣根;王中和;周晓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一例

    成釉细胞瘤是良性并有局部浸润性生长的多形性肿瘤,基本组织学表现是滤泡型和丛状型,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为其他变异中的一种[1],较少见.我们治疗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进忠;汪说之;陈新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行为

    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 由Philipsen[1]于1956年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纤维囊壁内衬较薄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常由5~8层细胞组成,表层一般为皱折状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核呈栅栏状排列且远离基底膜[1].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的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还可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na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NBCCS) 并发,因此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作者结合其本人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系列研究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OKC的上皮细胞增殖、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体外生长特征、临床复发及伴发NBCCS等方面的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李铁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功能性前伸下颌后大鼠颞下颌关节盘的扫描电镜研究

    关节盘的结构与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的研究已经表明,功能性前伸下颌后大鼠颞下颌关节盘的细胞、胶原纤维、细胞外基质等均发生了适应性改建. 我们的以下实验用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关节盘表面结构产生的变化.

    作者:陈丹鹏;罗颂椒;赵美英;王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国际互联网中与口腔相关的部分网址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影响日益扩大,给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些口腔院校及研究机构都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址和主页,介绍院校特点和在口腔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可直接通过电子信箱发函给对方,还可在国际互联网的专题讨论组(Mailing Lists)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专题讨论.

    作者:王文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下颌骨中心性神经纤维瘤一例

    神经纤维瘤可发生在头颈部任何部位,好发的部位是舌.我们遇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忠南;杨龙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化学手器去龋材料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N-单氯氨基丁酸化学手器去龋材料的去龋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离体龋坏牙实验,通过龋齿检知液、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比较该去龋材料与常规牙科电动机械去龋效果、玷污层以及对表面牙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龋齿检知液、光镜和电镜的观察发现,N-单氯氨基丁酸去龋材料与牙科电动机械龋齿检知液阳性率均为零,无残留龋,实验组细菌侵入层1例,统计学χ2检验分析两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且均存有玷污层. 结论N-单氯氨基丁酸去龋材料效果基本同于牙科电动机械,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严焱;刘义荣;吴晓红;汪俊;董建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EGF、TGF-β及胰岛素对兔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um growth factor, 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及胰岛素对兔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 SC)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EGF、TGF-β和胰岛素对兔骨骼肌SC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EGF和胰岛素促进兔骨骼肌SC增殖的作用较TGF-β明显,以胰岛素的作用为显著,并且其促进作用随实验中所用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 EGF、TGF-β和胰岛素均能促进兔骨骼肌SC的增殖,为体外对兔骨骼肌SC进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作者:徐蓬;顾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