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术中唤醒效果观察

张党生;周海

关键词:麻醉, 右美托咪定, 术中唤醒, 神经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伍用于神经外科功能区肿瘤切除麻醉术中唤醒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实施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需术中唤醒者72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十瑞芬太尼(A组)、丙泊酚十瑞芬太尼(B组)和七氟烷十瑞芬太尼(C组)各24例.记录并比较3组术中唤醒时间、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并分别在入室时(T0)、切皮完成时(T1)以及用药后5 min(T2)、10min(T3)、15 min(T4)、20 min(T5),唤醒后5 min(T6)、10 min(T7)、15 min(T8)测定各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A组和B组唤醒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A组呛咳次数及体动次数均显著短于B组和C组(P<0.05).T0-T5期间,3组SBP、MAP、HR均差异不显著(P>0.05);T6-T7期间,B、C两组SBP、MAP、HR显著高于本组T0节点,且显著高于A组同时间节点(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唤醒麻醉可保持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且唤醒时间较短,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理想的唤醒麻醉管理药物.
人民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进展

    战时由于严重创伤、恶劣环境、精神紧张和心理伤害等因素,精神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在中等强度的战斗中,精神性伤员可达伤员总数的10%~39%,但训练有素的部队发病率会显著降低[1].相关研究显示,战时精神性疾病由于潜在精神缺陷因军事活动而诱发者占20%~40%(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变态人格等),由军事活动直接导致的精神性疾病占60%~80%.战时精神性疾病中很大一部分是战斗应激反应所致,战斗应激反应可进一步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作者:王晓晴;于晓雯;管阳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头孢哌酮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2.0 g(皮试阴性)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首次用药约10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唇麻木,出冷汗,全身瘙痒.立即停用头孢哌酮钠,平卧位.查体:脉搏110/min,血压65/40 mmHg,面色苍白,手足冰凉,躯干及四肢大片荨麻疹.考虑为头孢哌酮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

    作者:熊正荣;吴斌;蒲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骨化三醇治疗小儿佝偻病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骨化三醇治疗小儿口服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小儿佝偻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口服维生素D2治疗,观察组行口服骨化三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除血清钙治疗前后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外,骨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及骨密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P<0.01);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骨化三醇治疗小儿佝偻病,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多项临床指标,预后较好.

    作者:刘红梅;李秀丽;周晓梅;张孝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系列讲座(2)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严重合并症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在我国孕产妇顺位死因中居第2位,在非直接产科死因中居首位[1].近年来,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业内广泛关注[2].现将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阐述如下.

    作者:关怀;尚丽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军队医院药学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本文在分析国内医院药学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军队医院药学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作者:陈锦珊;杜青云;李小玲;何素玲;石鹤坤;杨志强;胡晋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术中唤醒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伍用于神经外科功能区肿瘤切除麻醉术中唤醒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实施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需术中唤醒者72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十瑞芬太尼(A组)、丙泊酚十瑞芬太尼(B组)和七氟烷十瑞芬太尼(C组)各24例.记录并比较3组术中唤醒时间、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并分别在入室时(T0)、切皮完成时(T1)以及用药后5 min(T2)、10min(T3)、15 min(T4)、20 min(T5),唤醒后5 min(T6)、10 min(T7)、15 min(T8)测定各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A组和B组唤醒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A组呛咳次数及体动次数均显著短于B组和C组(P<0.05).T0-T5期间,3组SBP、MAP、HR均差异不显著(P>0.05);T6-T7期间,B、C两组SBP、MAP、HR显著高于本组T0节点,且显著高于A组同时间节点(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唤醒麻醉可保持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且唤醒时间较短,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理想的唤醒麻醉管理药物.

    作者:张党生;周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病因及诊断研究进展

    儿童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是指真菌侵入儿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引起炎症性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1].本病主要与不正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因小儿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难以取得确切的诊断依据,导致漏诊率、误诊率、病死率显著高于成年患者,因此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并给予正确治疗尤为重要[2].近年来,儿童IPFI在诊断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本病的研究进展及笔者的临床思考报告如下.

    作者:许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腔镜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择成人腹股沟疝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对照组108例.观察组采用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治疗32例,完全腹膜腹腔镜疝修补术(TEP)治疗6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显著或非常显著长(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内TEP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APP (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各有优势,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术式.

    作者:王福荣;李医明;冷晗;蔡相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膜后神经鞘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因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半月余入院.查体:左上腹触及10 cm×9 cm类圆形肿块,边界不清、质硬固定、表面光滑、无压痛,其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显示,左侧膈面水平脊柱旁巨大占位;腹部增强CT显示,左侧腹膜后椭圆形低密度灶,大截面7.6 cm×9.7 cm,病灶边缘及内部不均匀斑片状及分隔样强化,向上压迫左侧胸腔,下极与左侧腰大肌关系密切.

    作者:乔阳;聂明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军卫勤研究系列讲座(92)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德国联邦国防军卫勤部门担负着为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军事行动提供卫勤保障任务.卫勤部门下辖多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如区域卫生机构、军医院或中央(专业)研究所等.作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药学的支柱之一,卫生物资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执勤行动中,为参与行动的机构配备卫生物资.

    作者:高树田;李鹏;王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药内服联合手法及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2011年6月-2014年7月,我们采用中药内服联合手法及功能锻炼治疗AS 3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温新生;张希洹;张礼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肠淋巴管瘤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因间断腹痛、便血2天入院.患者曾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间断性发作,发作时腹痛难以忍受,以右下腹为著.且伴有便血,为果酱黏稠便,无发热、头晕、反酸、胃灼热等临床症状.开始,患者自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病情无好转,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肠套叠”,给予非手术治疗,病情仍无好转,逐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22次/min,血压120/80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病容,心肺(-),腹部略膨隆,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右下腹部可触及包块,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部为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彩超检查显示,腹腔内胃肠积气较多,于下腹部可探及一厚壁型低回声团块,大小11.9 cm×3.0 cm,测量短轴可出现“同心圆征”肠壁显示增厚,约1.7 cm,其内未见气体回声.

    作者:卜晓沛;张金江;李兴杰;尚培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雪莲透骨液加手法治疗慢性棘上韧带损伤96例

    腰椎棘上韧带损伤是临床常见病,轻者表现为腰部反复酸痛,重者可出现刀割样疼痛,并可向棘旁及臀部放散.2000年10月-2014年12月,我们采用雪莲透骨液加手法治疗棘上韧带损伤9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彦军;郭丁选;郭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肥厚增生及腰部损伤等引起腰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破裂突出、韧带增厚、椎管狭窄,导致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臀部疼痛,严重者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2008年2月-2014年5月,我们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汲传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规范部位注射胰岛素对控制血糖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规范注射胰岛素对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部位定位卡按照顺序注射,对照组随机选择腹部、臀部、上臂、大腿外侧等注射部位.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及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5.1±0.9)天,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2±1.1)天(P<0.05);观察组持续胰岛素注射8个月、l2个月时,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规范部位注射胰岛素可显著减少血糖达标时间及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

    作者:吴春玲;耿凤琴;王丽晖;李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偏头痛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1 用药原则1.1 辨证论治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通常以一侧或两侧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偏头风”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偏头痛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的基础上,内有痰浊、瘀血内阻,外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邪气引发.一般根据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进行脏腑辨证和分经辨证.(1)发作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多见寒凝、湿热、肝阳、肝风、瘀血、痰浊等;(2)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多见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

    作者:秦燕;庞浩龙;贡联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超声影像与脑梗死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超声颈总动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病134例颈总动脉,将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均为<8 mm、8~9mm或>9 mm,划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Ⅰ组54例、观察Ⅱ组32例.观察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流阻力指数(RI)和脑梗死发生率,分析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观察Ⅰ组硬斑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Ⅱ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Ⅰ组、观察Ⅱ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与混合性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病变检出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的PSV及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3组间RI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病颈总动脉内径>8 mm时,颈动脉IMT增厚、软斑及混合性斑发生率、斑块积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增高.

    作者:叶艺;肖军;罗晓明;陈莉;汪婧;涂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口服川芎嗪联合穴位注射天麻素治疗偏头痛75例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2010年3月-2014年6月,我们采用口服川芎嗪联合穴位注射天麻素治疗偏头痛7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兰明举;郝文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泌尿系结石合并流行性出血热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6岁.因左侧腰痛伴发热3天就诊.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疼痛伴发热,体温38℃,当地诊所给予抗炎及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本次入院前1天出现高热,体温40℃,且当晚8:00起患者未再排尿,晨起来我院就诊,途中出现大汗,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查体:体温39.5℃,心肺(-).全腹软,左肾区叩痛.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72×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小板计数49×109/L;肾功能:尿素氮7.6 mmol/L,肌酐186 mmol/L;尿常规:尿糖(+),蛋白(+).

    作者:颜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发性皮下Rosai-Dorfman病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7岁.因左臀部、右大腿内侧疼痛性肿物3个月余入院.3个月前发现左大腿肿物,在某医院行手术切除.之后右大腿内侧及左臀部出现类似肿物,且逐渐增大,有时伴疼痛.查体:右大腿内侧中段、左臀部分别扪及3 cm×2 cm及5 cm×4 cm大小肿物,皮肤无红肿,质硬,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波动感.双侧腹股沟及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余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张全亮;李建红;傅仲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人民军医杂志

人民军医杂志

主管: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