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筠;石建华;赵小爱;郑丽仙
急性放射性口咽炎是鼻咽癌(NPC)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拟用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的中药预防急性放射性口咽炎的发生并降低其反应程度,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雨荷;谭丽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放疗前后鼻咽癌(NPC)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T(Tr)细胞比例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NPC患者免疫抑制机制和放疗对免疫抑制的影响,为有效提高NPC的治疗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初治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后和3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CD4+CD25high T细胞比例.结果放疗前鼻咽癌患者CD3+、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76±1.06)%,(2.06±0.98)%,P<0.05];放疗结束时,与放疗前比较,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减低(P<0.05),而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8±1.02)%,P<0.05].结论CD4+CD25high Tr细胞可能是鼻咽癌患者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与鼻咽癌免疫逃逸有关.放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比CD4+/CD8+比值更能敏感反映免疫功能状态,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更有效的免疫监测指标.
作者:刘莉;丁乾;姚军霞;宋颖秋;曹如波;黄士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诊断过程中所致受检者受照剂量水平也日益受到关注.结合CT机应用性能的检测,笔者对四川省CT机头部单层扫描剂量(CTDI)作了抽查,反映出四川省目前CT检查所致患者的受照剂量水平.同时,采用两种常用的方法对CTDI进行描述,并对测量结果加以比较.
作者:刘德明;刘怡刚;刘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用90Sr敷贴器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为我院2000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门诊患者392例,男146例,女246例;年龄大74岁,小3个月.治疗2周时出现皮肤损伤的有1例,治疗4周时出现皮肤损伤的有4例,治疗>4周时有130例,Ⅰ度皮肤损伤46例,Ⅱ度84例,Ⅲ度5例.Ⅰ度皮损:表现红斑,局部搔痒,有灼热感.Ⅱ度皮损:红斑,脱皮,糜烂,出现水疱,溃破形成伤面,渗液伴疼痛.Ⅲ度皮损:溃疡伴有脓液,表面可披覆坏死物,疼痛明显.
作者:胡金贵;陈雪红;鲁秀娟;王正江;柳江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脐血进行系列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分离新鲜脐血单个核细胞,未行或行低剂量60Co γ射线62 mCy照射,并用3H-TdR掺入和释放法、ELISA分析、流式细胞仪、MTT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等方法对脐血量、单个核细胞(MNC)数量、活性MNC百分率、CD34+细胞数及其与新生儿月龄、性别、脐血血象及产妇年龄关系、脐血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低剂量照射脐血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变化、脐血清集落刺激活性物质和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每份脐血在100~150 ml范围内占95.4%,其量与MNC无相关性,存放在6℃冰箱3 d以内较适宜,活性MNC在91.2%以上;脐血中CD34+细胞数除与性别相关外,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脐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偏低,低剂量照射能提高其活性;脐血清富含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以IL-3为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输注脐血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水平.结论由于以上诸多优势,故脐带血具有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作者:贾廷珍;刘长安;杨光;严智昌;陈旭芳;李惠平;马力文;张淑兰;王保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居室各种建筑材料γ剂量水平,我们选取太原市70户居民家庭,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进行为期3个月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作者:贾晓筠;石建华;赵小爱;郑丽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抗感染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抗感染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观察17例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象、体温、症状其抗感染后的变化.结果照后第8~10天白细胞<1×109/L,未用rhG-CSF者白细胞持续低值为13.3 d,29%的患者体温>38.5℃,经无菌处理和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均未出现典型的急性放射病极期临床表现.结论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应用rhG-CSF缩短了骨髓重建时间;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应用防治结合,合理、足量的应用抗生素是其顺利渡过放射病极期,减少合并症的关键.
作者:张淑兰;克晓燕;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新年伊始,值此新春之即,我们谨向关心、支持和爱护本刊的广大作者、读者,以及为本刊发展作出贡献的编委和编审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25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历届编委会、承办单位和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同道的关心和支持下,杂志的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期刊的评价指标逐年上升,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为提高我国放射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稀土元素或化合物已广泛用在工业、农业、林业、国防及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在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适量摄入氯化稀土和柠檬酸稀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作用等[1-5].笔者观察了柠檬酸镧和柠檬酸铈对受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作者:张翠兰;齐雪松;董金婵;夏英;吕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γ射线照射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体外肝素抗凝,应用常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Gamma Cell 1000数控细胞照射仪体外照射脐血MNC细胞,吸收剂量率3.72Gy/min.①采用3H-TdR掺入法测量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取已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调至细胞浓度1×106个/ml,接受0.248、0.496、0.992、1.984、3.968、5.952、7.936和15.872 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56 h后加3H-TdR(3.7×107 Bq/孔)再培养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计数/min).②采用3H-TdR释放法检测脐血NK细胞活性:取传代培养24~48 h的K562细胞为靶细胞,调整浓度1×106个/ml,加入3H-TdR(3.7×108Bq/ml)孵育6 h,洗涤2次去除游离的3H-TdR,再制备成5×105个/ml备用.脐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作为效应细胞(效靶比20:1),给以上述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将效应细胞与制备好的靶细胞继续培养1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结果在γ射线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中,0.248~15.872Gyγ射线照射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殖活性抑制程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839,P<0.05);3.968 Gy γ射线照射组增殖活性仅为对照组的30.86%(P<0.01),SI=7.8,其中3.968~15.872 Gy γ射线照射未发现其明显的增殖活性.而γ射线对脐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的观察中发现0.248~1.984Gyγ射线照射可引起脐血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P<0.01);3.968 Gy γ射线照射保持NK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52~15.872 Gy γ射线可引起脐血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3.968 Gy γ射线照射完全抑制脐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同时仍呈现脐血NK细胞抗肿瘤活性.因此,在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或混合脐血移植时,应用3.968Gyγ射线照射淋巴细胞,再进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能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效应,同时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混合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作者:杨光;刘长安;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2P胶体或微球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疗效.方法30例难治性实体瘤患者经动脉内介入,手术野直视或在CT引导下经皮注入瘤体内部,接受32P胶体或微球(259~685MBq)治疗,通过γ照相机、X线平片及CT来观察抑瘤率、副作用及生存期.结果瘤体内注射32P制剂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33个月,抑瘤率为96.6%,完全抑制16例占53.3%,部分抑制13例占43.3%.其中1例右叶肝癌患者已带瘤生存至今94月.仅1例治疗无效,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显影、肝功能衰竭死亡.未出现其他明显副作用.病理检查结果表明,瘤体高度纤维化,内见坏死区,外层形成完整包膜.结论32P胶体或微球是放射性核素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理想药物.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给药方法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高宏;刘璐;滕皋军;封国生;张士东;童冠圣;郭金和;刘龙;高乃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RAD17在DNA辐射损伤修复及辐射诱导的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对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均分别转染pDOR-neo载体,pDOR-HRAD17s(正义)和pDOR-HRAD17a(反义)质粒,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转染后各组细胞去血清培养48 h同步化后给予60Co γ射线10 Gy照射,吸收剂量率为2.54 Gy/min,加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并于0、6、12、14、36和48 h收集固定细胞,碘化丙啶(PI)避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量.结果在辐射损伤后,转染正义HRAD17的成纤维细胞主要发生G1/S期阻滞,转染正义HRAD17的肿瘤细胞主要发生G2/M期阻滞;转染正义HRAD17的细胞凋亡比例降低,转染反义HRAD17的细胞凋亡比例升高.结论HRAD17同时参与细胞周期G1/S和G2/M期阻滞,并抑制辐射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钱鑫;韩云;孙艳;杨业鹏;朱应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时有发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的3/10以上.笔者对福建省2001至2004年偏高剂量调查的结果、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作简要介绍,报道如下.
作者:林美榕;黄丽华;吴德龙;徐利亚;赖苏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早期肺纤维化发生机制,以及与照射剂量和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从两例尸检病例取材制片,进行HE、免疫组化包括TGFβ、α-SMA、Ⅳ型前胶原、MMP-9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107病例TGFβ信号位于肺泡巨噬细胞,α-SMA信号出现于肺平滑肌和巨噬细胞,少数Ⅱ型上皮可见微弱的Ⅳ型前胶原和MMP-9阳性信号;而在108病例,增生的成纤维细胞TGFβ信号阳性,肌成纤维细胞α-SMA阳性,肺泡间隔出现较多的Ⅰ、Ⅲ型胶原,Ⅱ型上皮可见较强的Ⅳ型前胶原和MMP-9信号.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肺内可表达TGF-β,促进成纤维细胞转化,产生Ⅰ、Ⅲ型胶原;其程度与照射剂量成反比,与存活时间成正比.
作者:宋良文;孙丽;罗庆良;马俊杰;张勇;尹纪业;李杨;李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的胸壁放疗可降低复发率,但照射野内皮肤损伤常影响放疗计划的顺利实施.笔者采用比亚芬乳膏预防胸壁皮肤急性放射性损伤,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敏;王仁本;张建东;巩合义;李金丽;朱昆莉;于甬华;孙惠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有些恶性肿瘤采用大剂量分割外照射,治疗同时导致皮肤放射损伤,如处于急性期的皮肤损伤治疗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常迁延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继发感染,形成溃疡.由于溃疡长期不愈,微血管闭塞,血循环障碍,皮肤纤维化,造成临床治疗上的困难.笔者采用郁海香软膏外敷治疗20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晓虹;杨小玉;于保东;纪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长沙市放射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现状,笔者对长沙市部分医疗单位的放射人员及设备影像质量控制进行了调查分析,特别对X射线摄影机进行了检测评价,报道如下.
作者:金若刚;王建中;符中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电磁波照射时大鼠的电磁模型,并计算大鼠体内的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分布.方法在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建立大鼠三维模型而获得的电磁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某一电磁波照射条件下大鼠体内SAR.结果利用建立的大鼠电磁模型计算了电磁波照射时体内的平均SAR和SAR分布.结论所建立的大鼠电磁模型可以用于电磁波照射时SAR的计算,为相关的电磁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一个参数.
作者:谢昇;王健琪;李静;温泽锋;李杰;张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首位,诊断时约75%~80%已属晚期或局部晚期,单纯的常规放射治疗5年的生存率仅在10%左右,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放化疗的联合模式已成为肺癌的标准治疗.中心型肺癌常需照射原发病灶和(或)纵隔淋巴结部位,位于胸腔正中部位的食管常常被包括在放射野内,放射性食管炎成为肺癌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是主要剂量限制因素.笔者对于其发生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梁莉;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53Sm-乙二胺四甲撑膦酸(153Sm-EDTMP)治疗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整理206例153Sm-EDTMP治疗后患者的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53Sm-EDTMP治疗后,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骨转移灶数目、治疗前化疗史、同时进行外放疗、治疗次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化疗史、同时进行外放疗、治疗次数等因素与血液学毒性产生与否有关;治疗前靠药物维持正常血象者也易出现血液学毒性.结论153Sm-EDTMP治疗后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与几个因素有关,对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治疗后血象的变化.
作者:占宏伟;俞小玲;叶小娟;包承侃;孙达;何刚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