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鑫;韩云;孙艳;杨业鹏;朱应葆
随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诊断过程中所致受检者受照剂量水平也日益受到关注.结合CT机应用性能的检测,笔者对四川省CT机头部单层扫描剂量(CTDI)作了抽查,反映出四川省目前CT检查所致患者的受照剂量水平.同时,采用两种常用的方法对CTDI进行描述,并对测量结果加以比较.
作者:刘德明;刘怡刚;刘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方法30例志愿者用16层螺旋CT行女性骨盆扫描,分别采用低剂量扫描(Care Dose)和传统方法扫描,将两组女性骨盆图像按各影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伪影等评定图像质量.同样对两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扫描方法对女性骨盆图像质量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扫描与传统扫描相比,辐射剂量大大降低(P<0.01).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图像质量不下降的同时,可以较传统CT扫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苗英;钱玉娥;张月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用90Sr敷贴器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为我院2000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门诊患者392例,男146例,女246例;年龄大74岁,小3个月.治疗2周时出现皮肤损伤的有1例,治疗4周时出现皮肤损伤的有4例,治疗>4周时有130例,Ⅰ度皮肤损伤46例,Ⅱ度84例,Ⅲ度5例.Ⅰ度皮损:表现红斑,局部搔痒,有灼热感.Ⅱ度皮损:红斑,脱皮,糜烂,出现水疱,溃破形成伤面,渗液伴疼痛.Ⅲ度皮损:溃疡伴有脓液,表面可披覆坏死物,疼痛明显.
作者:胡金贵;陈雪红;鲁秀娟;王正江;柳江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有关毒物的兴奋效应包括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兴奋效应及其可能引起的管理标准的变革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在其近修订的危险评价导则中鼓励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认为不仅要研究癌症,还要关注非癌症效应;BEIR-Ⅶ(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Ⅶ)报告认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人类资料,公共卫生学标准才有可能进行变革.放射流行病学者在继续关注低剂量范围内的随机效应,主要是致癌效应是否适用线性无阈模型(LNT)这一热点问题的同时,对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人类非癌疾病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2-5].有研究报道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非癌疾病的死亡危险增加与低剂量电离辐射全身照射(TBI)有统计学相关.但这类研究也发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在该类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结核病危险在某些受低剂量TBI人群中有明显降低.近年来,随着HIV/AIDS的流行和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结核病疫情明显回升,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7].笔者对受低剂量TBI人群的结核病危险与低剂量TBI的免疫增强作用做一综述,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
作者:李小娟;孙全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稀土元素或化合物已广泛用在工业、农业、林业、国防及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在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适量摄入氯化稀土和柠檬酸稀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作用等[1-5].笔者观察了柠檬酸镧和柠檬酸铈对受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作者:张翠兰;齐雪松;董金婵;夏英;吕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9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预防性用药组;B组:治疗性用药组;C组:对照组;每组30例.用药组将rhEGF喷于受照射区的口腔黏膜表面,每天3~4次,对照组仅用多贝氏液漱口,每天3~4次.A组用药与放疗同期进行,B组用药待Ⅰ级放射性口腔炎出现后进行.评价3组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A组73%(22/30)的患者放射性口腔炎出现在放射剂量≥10Gy后,而C组83%(25/30)出现在<10 Gy时,A组和B组的Ⅲ、Ⅳ级放射性口腔炎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A、B、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29/30)、96%(29/30)和37%(11/30).用药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组放射性口腔炎的愈合时间平均≤7 d,对照组≥10 d.结论预防性应用rhEGF可推迟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预防性或治疗性用药均可降低Ⅲ、Ⅳ级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率,并能促进放射性口腔炎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崇锦;郭俊兵;陈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放射性口咽炎是鼻咽癌(NPC)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拟用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的中药预防急性放射性口咽炎的发生并降低其反应程度,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雨荷;谭丽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损伤在平战时均可发生,合并放射损伤时组织修复常常延缓,创伤愈合延迟,即出现创伤难愈现象[1],但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创伤局部的组织修复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合并全身放射损伤时创伤局部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异常可能是创伤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本实验探讨不同照射剂量对内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bFGF对内皮细胞放射损伤的拮抗作用,为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晓启;刘爽;王振国;刘旭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和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观察41例经过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象、体温和症状,并作统计学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照射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平均于照后第10天、第13天至低值,分别于第18天、第17天恢复,血红蛋白仅有轻至中度降低.移植后使用rhG-CSF与未使用rhG-CSF患者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骨髓重建时间呈负相关.照射副作用除常见呕吐、乏力、腮腺肿大、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皮肤损伤外,25.6%患者照射后体温升高.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63.4%,多为轻度,心脏功能及肾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均能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结论rhG-CSF的应用可明显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促进骨髓重建;而移植前采集足够数量的单个核细胞是治疗医源性放射病、缩短造血恢复时间的关键;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及时、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极期、减少感染等合并症提供了保证.
作者:克晓燕;贾廷珍;王继军;马兰;肖辉;王良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γ射线照射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体外肝素抗凝,应用常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Gamma Cell 1000数控细胞照射仪体外照射脐血MNC细胞,吸收剂量率3.72Gy/min.①采用3H-TdR掺入法测量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取已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调至细胞浓度1×106个/ml,接受0.248、0.496、0.992、1.984、3.968、5.952、7.936和15.872 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56 h后加3H-TdR(3.7×107 Bq/孔)再培养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计数/min).②采用3H-TdR释放法检测脐血NK细胞活性:取传代培养24~48 h的K562细胞为靶细胞,调整浓度1×106个/ml,加入3H-TdR(3.7×108Bq/ml)孵育6 h,洗涤2次去除游离的3H-TdR,再制备成5×105个/ml备用.脐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作为效应细胞(效靶比20:1),给以上述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将效应细胞与制备好的靶细胞继续培养1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结果在γ射线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中,0.248~15.872Gyγ射线照射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殖活性抑制程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839,P<0.05);3.968 Gy γ射线照射组增殖活性仅为对照组的30.86%(P<0.01),SI=7.8,其中3.968~15.872 Gy γ射线照射未发现其明显的增殖活性.而γ射线对脐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的观察中发现0.248~1.984Gyγ射线照射可引起脐血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P<0.01);3.968 Gy γ射线照射保持NK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52~15.872 Gy γ射线可引起脐血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3.968 Gy γ射线照射完全抑制脐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同时仍呈现脐血NK细胞抗肿瘤活性.因此,在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或混合脐血移植时,应用3.968Gyγ射线照射淋巴细胞,再进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能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效应,同时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混合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作者:杨光;刘长安;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居室各种建筑材料γ剂量水平,我们选取太原市70户居民家庭,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进行为期3个月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作者:贾晓筠;石建华;赵小爱;郑丽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抗感染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抗感染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观察17例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象、体温、症状其抗感染后的变化.结果照后第8~10天白细胞<1×109/L,未用rhG-CSF者白细胞持续低值为13.3 d,29%的患者体温>38.5℃,经无菌处理和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均未出现典型的急性放射病极期临床表现.结论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应用rhG-CSF缩短了骨髓重建时间;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应用防治结合,合理、足量的应用抗生素是其顺利渡过放射病极期,减少合并症的关键.
作者:张淑兰;克晓燕;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有些恶性肿瘤采用大剂量分割外照射,治疗同时导致皮肤放射损伤,如处于急性期的皮肤损伤治疗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常迁延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继发感染,形成溃疡.由于溃疡长期不愈,微血管闭塞,血循环障碍,皮肤纤维化,造成临床治疗上的困难.笔者采用郁海香软膏外敷治疗20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晓虹;杨小玉;于保东;纪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电磁波照射时大鼠的电磁模型,并计算大鼠体内的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分布.方法在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建立大鼠三维模型而获得的电磁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某一电磁波照射条件下大鼠体内SAR.结果利用建立的大鼠电磁模型计算了电磁波照射时体内的平均SAR和SAR分布.结论所建立的大鼠电磁模型可以用于电磁波照射时SAR的计算,为相关的电磁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一个参数.
作者:谢昇;王健琪;李静;温泽锋;李杰;张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Voevodskaya等[1]用电子自旋共振捕集技术首次在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后于肝、肾、脾等组织中检测到一氧化氮(NO).并认为NO的产生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升高有关.随后大量研究资料证实X或γ射线可诱导小鼠组织中iNOS活性升高并产生大量NO,并且iNOS活性在照射3~4 h后升高明显[2-4].但是,有关重离子能否诱导小鼠组织中iNOS活性的报道较少.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用12C6+重离子整体照射小鼠4 h后,诱导小鼠肝组织中iNOS活性的变化.
作者:杨英杰;高刚;苏旭;李文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协同60Co γ射线放射治疗对人宫颈癌细胞系的体内外联合杀伤作用,以及HSV-TK/GCV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分别以HSV-TK/GCV、60Coγ射线放射治疗及两者联合治疗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和裸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比较治疗效果;利用增敏效应比值(E/O)、克隆形成实验评价体内外HSV-TK/GCV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实验中,自杀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45.8%,单纯放疗的抑制率为42.4%,而基因治疗与放疗联用的抑制率为87.5%,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治疗组对射线敏感性较单独治疗组明显增加,克隆形成率明显下降(P<0.05);在体内实验中,单纯基因治疗与放疗对HeL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瘤率分别为39.5%和35.8%,而基因治疗放疗联用的抑瘤率达到87.9%,与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敏效应比值(E/O)为3.2(> 1.4),提示HSV-TK/GCV对放疗具有增敏作用.结论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二者联合治疗可作为宫颈癌综合治疗的有效补充方法.
作者:陈道桢;刘璐;唐秋莎;薛文群;詹惠英;朱云霞;杨幼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目前,关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般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肿瘤的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由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复杂性、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造成现有的治疗普遍存在较大的缺陷.如外科治疗,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去除肿瘤的发生因素,复发和再发都是其不可跨越的障碍;而临床效果显著的放、化疗,则是依赖于使细胞产生不可修复的DNA损伤而走向凋亡以达到治疗目的.但是由于放、化疗缺乏靶向性,在大量肿瘤细胞死亡的同时,部分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控制细胞增殖的关卡--细胞周期检定点(checkpoint)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存在差异,从而使细胞周期检定点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朱应葆;钱鑫;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新年伊始,值此新春之即,我们谨向关心、支持和爱护本刊的广大作者、读者,以及为本刊发展作出贡献的编委和编审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刊25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历届编委会、承办单位和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同道的关心和支持下,杂志的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期刊的评价指标逐年上升,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为提高我国放射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脐血进行系列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分离新鲜脐血单个核细胞,未行或行低剂量60Co γ射线62 mCy照射,并用3H-TdR掺入和释放法、ELISA分析、流式细胞仪、MTT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等方法对脐血量、单个核细胞(MNC)数量、活性MNC百分率、CD34+细胞数及其与新生儿月龄、性别、脐血血象及产妇年龄关系、脐血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低剂量照射脐血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变化、脐血清集落刺激活性物质和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每份脐血在100~150 ml范围内占95.4%,其量与MNC无相关性,存放在6℃冰箱3 d以内较适宜,活性MNC在91.2%以上;脐血中CD34+细胞数除与性别相关外,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脐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偏低,低剂量照射能提高其活性;脐血清富含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以IL-3为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输注脐血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水平.结论由于以上诸多优势,故脐带血具有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作者:贾廷珍;刘长安;杨光;严智昌;陈旭芳;李惠平;马力文;张淑兰;王保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首位,诊断时约75%~80%已属晚期或局部晚期,单纯的常规放射治疗5年的生存率仅在10%左右,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放化疗的联合模式已成为肺癌的标准治疗.中心型肺癌常需照射原发病灶和(或)纵隔淋巴结部位,位于胸腔正中部位的食管常常被包括在放射野内,放射性食管炎成为肺癌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是主要剂量限制因素.笔者对于其发生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梁莉;贾廷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