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兰;克晓燕;贾廷珍
氟骨症与长期食用含氟高的饮水及食物或长期接触氟化物有关,主要引起牙齿、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害.该病多见于落后地区.放射学检查是诊断本病较为可靠且简便的方法.目前对氟骨症X线表现已有深入、全面的研究.但对于氟骨症的低场MRI表现国内外报道较少,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2例氟骨症病人的脊柱MRI表现,探讨低场MRI对氟骨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武建利;代凌云;苏晓军;钟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60Co γ射线对大鼠星形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分为对照组、4、16和64Gy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照射后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及P21蛋白的表达.结果16和64Gy组C6细胞出现明显的增殖抑制.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大,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0.01),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S期的细胞比例降低.野生型p53与p21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表达增强.P53与P21蛋白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斜率为0.889.结论γ射线对大鼠星形胶质瘤细胞系C6细胞的增殖抑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G1期阻滞实现,G1期阻滞的分子调控通路可能为p53-p21通路.
作者:王西玲;章翔;曹锐峰;曹云新;梁景文;马福成;边杰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2P胶体或微球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疗效.方法30例难治性实体瘤患者经动脉内介入,手术野直视或在CT引导下经皮注入瘤体内部,接受32P胶体或微球(259~685MBq)治疗,通过γ照相机、X线平片及CT来观察抑瘤率、副作用及生存期.结果瘤体内注射32P制剂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33个月,抑瘤率为96.6%,完全抑制16例占53.3%,部分抑制13例占43.3%.其中1例右叶肝癌患者已带瘤生存至今94月.仅1例治疗无效,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显影、肝功能衰竭死亡.未出现其他明显副作用.病理检查结果表明,瘤体高度纤维化,内见坏死区,外层形成完整包膜.结论32P胶体或微球是放射性核素治疗难治性实体瘤的理想药物.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给药方法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高宏;刘璐;滕皋军;封国生;张士东;童冠圣;郭金和;刘龙;高乃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放疗前后鼻咽癌(NPC)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T(Tr)细胞比例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NPC患者免疫抑制机制和放疗对免疫抑制的影响,为有效提高NPC的治疗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初治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后和3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CD4+CD25high T细胞比例.结果放疗前鼻咽癌患者CD3+、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76±1.06)%,(2.06±0.98)%,P<0.05];放疗结束时,与放疗前比较,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减低(P<0.05),而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8±1.02)%,P<0.05].结论CD4+CD25high Tr细胞可能是鼻咽癌患者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与鼻咽癌免疫逃逸有关.放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 Tr细胞比例比CD4+/CD8+比值更能敏感反映免疫功能状态,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更有效的免疫监测指标.
作者:刘莉;丁乾;姚军霞;宋颖秋;曹如波;黄士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增强特征及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对照分析50例胃癌患者的CT增强表现和术后的病理结果.患者CT扫描前30 min饮水1000~1500ml,扫描前5~10 min肌注山莨菪碱10 mg,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胃癌的CT表现为胃壁局部或弥漫性增厚、软组织块影和固定的狭窄胃腔,部分病例合并癌性溃疡,并侵犯邻近组织,可有邻近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转移.病灶好发于贲门和胃窦部,增强扫描时病灶较平扫更明显,并有显著强化.CT分期的准确率达86%,淋巴结转移的检测率为60%.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胃癌和对胃癌进行分期的一种可靠方法,有助于临床更好地治疗胃癌患者.
作者:魏文洲;于皆平;李俊;刘昌盛;郑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RAD17在DNA辐射损伤修复及辐射诱导的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对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均分别转染pDOR-neo载体,pDOR-HRAD17s(正义)和pDOR-HRAD17a(反义)质粒,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转染后各组细胞去血清培养48 h同步化后给予60Co γ射线10 Gy照射,吸收剂量率为2.54 Gy/min,加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并于0、6、12、14、36和48 h收集固定细胞,碘化丙啶(PI)避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量.结果在辐射损伤后,转染正义HRAD17的成纤维细胞主要发生G1/S期阻滞,转染正义HRAD17的肿瘤细胞主要发生G2/M期阻滞;转染正义HRAD17的细胞凋亡比例降低,转染反义HRAD17的细胞凋亡比例升高.结论HRAD17同时参与细胞周期G1/S和G2/M期阻滞,并抑制辐射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钱鑫;韩云;孙艳;杨业鹏;朱应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诊断过程中所致受检者受照剂量水平也日益受到关注.结合CT机应用性能的检测,笔者对四川省CT机头部单层扫描剂量(CTDI)作了抽查,反映出四川省目前CT检查所致患者的受照剂量水平.同时,采用两种常用的方法对CTDI进行描述,并对测量结果加以比较.
作者:刘德明;刘怡刚;刘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电磁波照射时大鼠的电磁模型,并计算大鼠体内的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分布.方法在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建立大鼠三维模型而获得的电磁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某一电磁波照射条件下大鼠体内SAR.结果利用建立的大鼠电磁模型计算了电磁波照射时体内的平均SAR和SAR分布.结论所建立的大鼠电磁模型可以用于电磁波照射时SAR的计算,为相关的电磁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一个参数.
作者:谢昇;王健琪;李静;温泽锋;李杰;张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协同60Co γ射线放射治疗对人宫颈癌细胞系的体内外联合杀伤作用,以及HSV-TK/GCV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分别以HSV-TK/GCV、60Coγ射线放射治疗及两者联合治疗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和裸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比较治疗效果;利用增敏效应比值(E/O)、克隆形成实验评价体内外HSV-TK/GCV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实验中,自杀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45.8%,单纯放疗的抑制率为42.4%,而基因治疗与放疗联用的抑制率为87.5%,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治疗组对射线敏感性较单独治疗组明显增加,克隆形成率明显下降(P<0.05);在体内实验中,单纯基因治疗与放疗对HeL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瘤率分别为39.5%和35.8%,而基因治疗放疗联用的抑瘤率达到87.9%,与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敏效应比值(E/O)为3.2(> 1.4),提示HSV-TK/GCV对放疗具有增敏作用.结论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二者联合治疗可作为宫颈癌综合治疗的有效补充方法.
作者:陈道桢;刘璐;唐秋莎;薛文群;詹惠英;朱云霞;杨幼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亢术后复发和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后对131I疗效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核医学科治疗的甲亢术后复发病人,未经过抗甲状腺药物治疗41例为术后复发组;按同时期131I治疗次序编号,从未经过手术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1例为对照组(未治疗组);从只经PTU治疗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1例为PTU组,采用标准剂量法给予131I治疗,分析治疗后3与6个月随访资料.结果未治疗组131I治疗后3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90.24%(37/41)和92.68%(38/41),无效率分别为9.76%(4/41)和7.32%(3/41);PTU治疗组131I治疗后3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43.90%(18/41)和53.66%(22/41),无效率分别为56.10%(23/41)和46.34%(19/41),与未治疗组比较均为P<0.01;术后复发组121I治疗后3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68.29%(28/41)和70.73%(29/41),无效率分别为31.71%(13/41)和29.27%(12/41),与未治疗组比较均为P<0.05.结论甲亢在131I治疗前经外科手术或PTU治疗,将影响131I治疗效果,降低甲亢131I的治愈率.
作者:石根明;徐勤;杨以理;叶安方;朱诚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有关毒物的兴奋效应包括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兴奋效应及其可能引起的管理标准的变革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在其近修订的危险评价导则中鼓励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认为不仅要研究癌症,还要关注非癌症效应;BEIR-Ⅶ(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Ⅶ)报告认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人类资料,公共卫生学标准才有可能进行变革.放射流行病学者在继续关注低剂量范围内的随机效应,主要是致癌效应是否适用线性无阈模型(LNT)这一热点问题的同时,对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人类非癌疾病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2-5].有研究报道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非癌疾病的死亡危险增加与低剂量电离辐射全身照射(TBI)有统计学相关.但这类研究也发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在该类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结核病危险在某些受低剂量TBI人群中有明显降低.近年来,随着HIV/AIDS的流行和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结核病疫情明显回升,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7].笔者对受低剂量TBI人群的结核病危险与低剂量TBI的免疫增强作用做一综述,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
作者:李小娟;孙全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放射性口咽炎是鼻咽癌(NPC)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拟用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的中药预防急性放射性口咽炎的发生并降低其反应程度,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雨荷;谭丽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Voevodskaya等[1]用电子自旋共振捕集技术首次在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后于肝、肾、脾等组织中检测到一氧化氮(NO).并认为NO的产生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升高有关.随后大量研究资料证实X或γ射线可诱导小鼠组织中iNOS活性升高并产生大量NO,并且iNOS活性在照射3~4 h后升高明显[2-4].但是,有关重离子能否诱导小鼠组织中iNOS活性的报道较少.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用12C6+重离子整体照射小鼠4 h后,诱导小鼠肝组织中iNOS活性的变化.
作者:杨英杰;高刚;苏旭;李文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9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预防性用药组;B组:治疗性用药组;C组:对照组;每组30例.用药组将rhEGF喷于受照射区的口腔黏膜表面,每天3~4次,对照组仅用多贝氏液漱口,每天3~4次.A组用药与放疗同期进行,B组用药待Ⅰ级放射性口腔炎出现后进行.评价3组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A组73%(22/30)的患者放射性口腔炎出现在放射剂量≥10Gy后,而C组83%(25/30)出现在<10 Gy时,A组和B组的Ⅲ、Ⅳ级放射性口腔炎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A、B、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29/30)、96%(29/30)和37%(11/30).用药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组放射性口腔炎的愈合时间平均≤7 d,对照组≥10 d.结论预防性应用rhEGF可推迟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预防性或治疗性用药均可降低Ⅲ、Ⅳ级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率,并能促进放射性口腔炎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崇锦;郭俊兵;陈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进行腹盆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例腹盆部肿瘤病人采用拓能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3D-CRT.通过对患者CT扫描前、后摆位复位验证片以及CT模拟(CT-sim)后射野证实片与计划数字影像重建DRR图上的相关点的移动情况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3D-CRT过程的误差源及误差范围.结果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表明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腹盆部肿瘤3D-CRT过程不确定度小于5 mm.结论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在腹盆部肿瘤3D-CRT中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李黎军;李飞舟;朱海军;黄井岗;宋宏羽;张新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 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1 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 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 cGy,总剂量45~50 Gy.术后24 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 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王俊杰;冉维强;袁惠书;姜玉良;刘江平;李金娜;姜伟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居室各种建筑材料γ剂量水平,我们选取太原市70户居民家庭,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进行为期3个月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作者:贾晓筠;石建华;赵小爱;郑丽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在细胞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利用γ射线照射诱导大鼠肝细胞损伤,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肝细胞的损伤修复情况与线粒体自噬的关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DNA凋亡片段的分析和线粒体RNA的RT-PCR分析.结果受损线粒体清除过程存在线粒体自噬,随着修复过程的进行细胞DNA凋亡程度下降,细胞自噬现象减少,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同时存在于损伤细胞中,通过RT-PCR分析发现肝组织的损伤修复与线粒体自噬后的线粒体再生有关.结论线粒体自噬可能为组织的损伤修复提供某种分子信号,促使新的线粒体再生.
作者:邱小忠;朴英杰;余磊;廖华;秦建强;杨俊;焦培峰;欧阳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时有发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的3/10以上.笔者对福建省2001至2004年偏高剂量调查的结果、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作简要介绍,报道如下.
作者:林美榕;黄丽华;吴德龙;徐利亚;赖苏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53Sm-乙二胺四甲撑膦酸(153Sm-EDTMP)治疗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整理206例153Sm-EDTMP治疗后患者的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53Sm-EDTMP治疗后,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骨转移灶数目、治疗前化疗史、同时进行外放疗、治疗次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化疗史、同时进行外放疗、治疗次数等因素与血液学毒性产生与否有关;治疗前靠药物维持正常血象者也易出现血液学毒性.结论153Sm-EDTMP治疗后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与几个因素有关,对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治疗后血象的变化.
作者:占宏伟;俞小玲;叶小娟;包承侃;孙达;何刚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