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刘璐;尹其华;王自正;王宇;端木浩;黄鹰;张东生;李澄
笔者对180例各种骨转移癌患者进行低分割及常规放疗疗效对比观察,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赵月霞;韩东亮;王璞;郑运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BSS)[1],职业照射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所有照射,不包括该标准所排除的照射和该标准所豁免的实践或源产生的照射.
作者:刘长安;邵玉霞;王文学;贾廷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文献报道5-氟脲嘧啶(5-FU)栓剂直肠给药起到了放射增敏作用,无毒副反应.笔者自1998年4月-2000年6月用5-FU针剂宫颈局部外用加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报道如下.
作者:赵仁;张华;郭艳红;闫刚;马建萍;折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X刀治疗继发性癫痫(SEp)和原发性颞叶癫痫(ITLEp)的方法.方法使用24 h EEG、CT、MRI对继发性癫痫灶定位,应用X刀损毁致痫灶治疗SEp 40例;毁损剂量20~30Gv.应用X刀毁损杏仁核治疗ITLEp病人30例;毁损剂量140Gy;准直仪7~10 mm;采用140 Gy一次和分两次毁损治疗(每次间隔24h).结果40例SEp病人和30例ITLEp病人X刀治疗后4~24个月随访:50例病人癫痫发作完全停止(SEp 32例,ITLEp 18例);20例病人发作减少50%以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X刀毁损SEp致痫灶及杏仁核,可安全有效地治疗SEp和ITLEp.
作者:韦鹏翔;艾泉山;陈旭;夏吉勇;陈炳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盆腔放疗时引起放射性膀胱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措施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为规范放射性膀胱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方法.结果宫颈癌放疗时放射性膀胱疾病发生率大约在0.8%-2.96%,平均2.14%.放射性膀胱疾病可分为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膀胱瘘3型.临床上多见的是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又分为轻、重两度.诊断时应有明确的射线接触史,并超过剂量阈值,出现典型的临床特征.结论笔者全面分析了放射性膀胱疾病的临床特点、分型、诊断依据等可提供作为拟订诊断标准的参考.
作者:金玉珂;吴镇凤;刘丽波;张海英;梁硕;陈大伟;董丽华;鲁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辐射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凋亡率变化.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初步检测了昆明小鼠经6.0 Gy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后不同时间骨髓基质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应时间的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率.结果辐射损伤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EGF表达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随时间延长,骨髓基质细胞VEGF表达有所恢复,凋亡率也逐渐降低,但14 d时仍未恢复正常.结论6.0Gy60Co γ射线可抑制骨髓基质细胞VEGF表达,引起细胞凋亡.说明辐射所致骨髓微环境损伤与基质细胞中VEGF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孙岚;刘文励;孙汉英;周银莉;孟凡凯;徐惠珍;路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氡(222Rn)是铀-镭天然放射系中的衰变产物,是惰性气体,存在于一切环境空气中.氡的子体(从218Po到214Po)半衰期较短,称为短寿命子体.氡及其子体是人类所受到的来自天然辐射的主要辐射照射源,对公众产生不可避免的持续照射,其所致剂量约占所有天然辐射的50%[1].氡水平的分布在自然界中极不均匀,特别是在包括工作场所和居室在内的建筑物内,氡浓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作者:郭秋菊;许寿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放射治疗中,约有15%的患者需要接受高能电子束的照射.由于在实际的治疗中,所需要的电子束照射野与直线加速器所配备的电子束标准限光筒的形状尺寸大都不相同,故要做具体形状的挡铅置于标准限光筒末端以形成适合临床要求的电子束射野.高能电子具有一定的射程且易散射,故其剂量学较为复杂,加速器生产厂家为了使电子束射野内剂量的均匀,配备了射野跟随系统及标准限光筒,以保证电子束射野边缘的散射平衡,满足临床所需要的射野平坦度及半影等剂量学要求.
作者:单国平;严英师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X射线照射时,给予高-低氧对小鼠小肠上皮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低氧组、高-低氧组.用6 MV X射线不同剂量全腹腔单次照射.配合剂量效应曲线,求出不同吸氧方式的放射防护系数(RPF).结果高氧组、低氧组RPF分别为0.79,1.25.高-低氧组照射表现出一定的放射防护作用,其RPF为1.06.结论高-低氧放疗消除了碳合氧吸入加重的小肠上皮的放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放射防护作用.
作者:梁军;赵建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检测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差异.方法用1,2,3,7,8,9,14和15号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M-FISH方法,分析60C0γ射线离体照射的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结果(1)用M-FISH方法分析60Coγ射线诱导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均符合线性二次剂量效应模式;易位与双着丝粒的比值在大多数剂量水平不等于1.(2)细胞中无非稳定性畸变的完全相互易位的比例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3)对大多数被标记染色体,3.00Gyγ射线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观察值与理论值无差别;9号染色体畸变(易位和双着丝粒)观察值显著高于理论值(P<0.05或P<0.01),15号染色体易位观察值显著低于理论值(P<0.01).结论电离辐射诱导的染色体易位率不等于双着丝粒畸变率;对于大多数染色体,辐射诱发染色体易位率和双着丝粒畸变率符合随机性规律.
作者:刘青杰;陈德清;Julie R.Korenberg;陈晓宁;沈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32P-磷酸铬(32P胶体)瘤体间质给药治疗BALB/c-nu/nu裸鼠荷人胰腺癌(Pc-3)移植瘤时在体内相应组织中的分布、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全身毒性反应.方法51只荷瘤裸鼠,经瘤体给予不同剂量32P胶体或尾静脉给药,分批处死,动态观察32P胶体在裸鼠体内放射性分布和组织器官形态学表现,观察体重变化和计数WBC和PLT,测量瘤体表面放射性计数率.结果32P胶体瘤体间质注射后其放射性计数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组织,器官组织放射性计数率瘤体给药明显低于尾静脉给药.瘤体给药有效半减期为13 d.形态学检查显示给药后大部分Pc-3细胞被破坏,并出现分化较好的瘤细胞;肝、脾、肺及淋巴结等重要器官组织的辐射损伤为可逆性,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现象.结论32P胶体瘤体间质给药是治疗胰腺癌安全、简便、有效的核素介入疗法.
作者:高文;刘璐;尹其华;王自正;王宇;端木浩;黄鹰;张东生;李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但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低.即使在发病率较高的广东地区,其发病率仍低于成年人的发病率[1].笔者回顾性分析了45例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张伟军;王兆武;王继群;张涛;山艳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褐藻糖胶(fucoidan)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灌胃方式给予Wistar大鼠不同剂量的褐藻糖胶,连续给药10 d后行一次性9.0 Gy60Coγ射线照射;采用TUNEL、流式细胞术等观察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照射结束18 h后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脾淋巴细胞Bcl-2/Bax蛋白比值显著下降.一定剂量的褐藻糖胶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和Bcl-2/Bax比值下降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褐藻糖胶对照射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理与调节脾淋巴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吴晓旻;杨明亮;黄晓兰;阎俊;罗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世纪科技进步标志之一的核能与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但由于违犯操作规程、管理不善等,使核辐射事故仍时有发生.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自1940~2002年2月全球共有423起重大辐射事故,涉及133 840人,135人因此致死.1990年以前辐射事故已在郭力生、葛忠良主编<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理>一书中作过介绍,笔者主要介绍1990年以后辐射事故,见表1.笔者仅回顾并主要介绍急性放射病(ARS)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叶根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核工业地质勘查计量站的8个圆柱型环境电离辐射体源和两个本底模型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较为准确的定值.方法采用蒙特卡罗软件MCNP,对上述环境电离辐射体源和本底模型上方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1台高气压电离室剂量率仪对各环境电离辐射体源和本底模型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了实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以及其他工作者过去所作的剂量率测量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MC模拟计算值与其他工作者得到的空气吸收剂量率理论值吻合较好,大偏差小于10%,一般偏差小于±5%.结论只要各种输入参数准确,采用MC模拟计算,可以得到辐射体源和本底模型上方不同高度处较准确(3%不确定度)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模拟计算值.
作者:肖雪夫;张积运;王仲奇;黄清波;马国学;张家秋;王朝辉;望新兴;文富平;王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MDM2在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DM2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理.方法用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诱发白血病发生,建立辐射致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原位杂交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中MDM2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沉淀技术(IP)检测MDM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CR-SSCP及银染技术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结果癌变组和辐射未癌变组胸腺细胞/骨髓细胞MDM2蛋白表达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5);而癌变组和辐射未癌变组之间MDM2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γ射线照射后早期辐射组骨髓MDM2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癌变组织中MDM2阳性反应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癌变组组织中发现有MDM2磷酸化比其他组都明显升高(P<0.05).辐射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MDM2可能参与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用机理可能与过表达及高磷酸化所致活性增强有关.MDM2的基因突变在辐射致小鼠白血病发生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黄越承;蔡建明;韩玲;高福;崔建国;高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受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理.方法采用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模型,观察小鼠30 d存活和死亡动物存活时间.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脾细胞内凋亡相关酶活性大小.结果照射前给予RES能明显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存活率,延长死亡动物存活时间.RES能明显抑制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提高Bcl-2表达水平,对于Fas表达无明显影响,同时脾细胞内的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明显升高.结论RES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辐射敏感细胞的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吕秋军;温利青;张敏;郭绍明;陈媛媛;吴祖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笔者于2000年1月~2002年7月,对三峡库区万州段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莫良芝;张太敏;付荣生;隆运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豚鼠鼻黏膜组织损伤的特点.方法选用健康实验成年豚鼠60只随机分成照射组和对照组,照射组用医用直线加速器对其进行鼻部分次照射,每周1次,每次5.0 Gy,共照射3周,照射完毕后分别于1 d、1,2,4,10周、0.5年随机活杀动物各5只,取中鼻甲前端黏膜,HE染色,扫描,透射电镜观察及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结果照射组鼻黏膜的早期病理改变是急性炎症反应,4周时黏膜开始修复,修复直至0.5年时基本结束,但大部分黏膜失去了正常的纤毛柱状上皮结构特点,纤毛覆盖率仅达52.9%,部分区域甚至代为鳞状上皮.结论鼻黏膜损伤及晚期的鳞状上皮化生是放疗后功能障碍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肖芒;胡孙宏;刘月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37Csγ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形态、核浆比与几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第1代新生SD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传代后24h一次接受137Cs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分别为10,25,50 cGy和1,3,6,9,12 Gy.观察各组成骨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改变;Giemsa染色后进行显微形态计量,计算核浆比;细胞培养至14 d抽提细胞内总RNA,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细胞IGF-1,OPG,ODF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3Gy以上γ射线照射的细胞,胞体变大、变薄,细胞数减少,细胞内细胞器减少,溶酶体增多,核浆比降低,其改变随吸收剂量增加而突出.基因IGF-I、OPG、ODF与OPG/ODF mRNA表达量在1 Gy以上组随吸收剂量增加逐渐降低,与吸收剂量呈明显相关(P<0.05或0.01).结论137Cs γ射线照射引起成骨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增殖能力降低,核浆比降低,基因IGF-1、OPG、ODF与OPG/ODF mRNA表达量降低.
作者:于明香;王洪复;金慰芳;顾淑珠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