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37CSγ射线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形态与几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于明香;王洪复;金慰芳;顾淑珠

关键词:成骨细胞, 电离辐射,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观察137Csγ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形态、核浆比与几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第1代新生SD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传代后24h一次接受137Cs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分别为10,25,50 cGy和1,3,6,9,12 Gy.观察各组成骨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改变;Giemsa染色后进行显微形态计量,计算核浆比;细胞培养至14 d抽提细胞内总RNA,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细胞IGF-1,OPG,ODF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3Gy以上γ射线照射的细胞,胞体变大、变薄,细胞数减少,细胞内细胞器减少,溶酶体增多,核浆比降低,其改变随吸收剂量增加而突出.基因IGF-I、OPG、ODF与OPG/ODF mRNA表达量在1 Gy以上组随吸收剂量增加逐渐降低,与吸收剂量呈明显相关(P<0.05或0.01).结论137Cs γ射线照射引起成骨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增殖能力降低,核浆比降低,基因IGF-1、OPG、ODF与OPG/ODF mRNA表达量降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性膀胱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盆腔放疗时引起放射性膀胱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措施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为规范放射性膀胱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方法.结果宫颈癌放疗时放射性膀胱疾病发生率大约在0.8%-2.96%,平均2.14%.放射性膀胱疾病可分为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膀胱瘘3型.临床上多见的是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又分为轻、重两度.诊断时应有明确的射线接触史,并超过剂量阈值,出现典型的临床特征.结论笔者全面分析了放射性膀胱疾病的临床特点、分型、诊断依据等可提供作为拟订诊断标准的参考.

    作者:金玉珂;吴镇凤;刘丽波;张海英;梁硕;陈大伟;董丽华;鲁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α粒子辐射诱导人肺鳞癌裸鼠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α粒子辐射诱导人肺鳞癌裸鼠转移模型.方法a粒子辐射诱导人肺鳞癌细胞系BERP35T4原代接种裸鼠皮下,后采用组织块接种的方法,在鼠间连续传代3次,计算原代成瘤率及传代成活率,并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肿瘤的性质和来源.结果(1)a粒子辐射诱导人肺鳞癌细胞系BERP35T4原代接种成瘤率为44.4%(4/9);(2)原代肿瘤的体表转移率与肺转移率均为25%(1/4);(3)病理切片鉴定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K3和EMA表达阳性.结论采用组织块接种的方法,在a粒子辐射诱导人肺鳞癌细胞系BERP35T4的基础上,经过裸鼠体内连续传代3次,成功地建立了人类肺癌裸鼠转移模型.

    作者:胡迎春;项晓琼;徐勤枝;霍艳英;李邦印;段瑞峰;李刚;张开泰;吴德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庆市涪陵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严格控制其受照射剂量;为放射职业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笔者在2001~2002年对重庆市涪陵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了监测,报道如下.

    作者:夏淑兰;王大政;秦友权;郑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电子束吸收剂量的测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77号技术报告(TRS No 277)关于光子与电子束吸收剂量测量的国际实用规程规定对于医用加速器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校准的参考深度,当水模表面的平均能量-E0/MeV<5时,选在模体中的大剂量深度(R100);而5≤E0/MeV<10、10≤E0/MeV<20、20≤E0/MeV时,分别选在水下1,2,3 cm或大剂量深度[1,2],并且对于电子束在模体表面的平均能量-E0=10 MeV以下,建议使用平行板电离室对吸收剂量进行测量;低于5 MeV必须使用平行板电离室;而在-E0=10 MeV以上,平行板电离室也非常适于吸收剂量的测量[3].

    作者:张绍刚;樊成;秋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低分割与常规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疗效观察

    笔者对180例各种骨转移癌患者进行低分割及常规放疗疗效对比观察,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赵月霞;韩东亮;王璞;郑运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国内外辐射事故的临床诊治新进展

    20世纪科技进步标志之一的核能与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但由于违犯操作规程、管理不善等,使核辐射事故仍时有发生.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自1940~2002年2月全球共有423起重大辐射事故,涉及133 840人,135人因此致死.1990年以前辐射事故已在郭力生、葛忠良主编<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理>一书中作过介绍,笔者主要介绍1990年以后辐射事故,见表1.笔者仅回顾并主要介绍急性放射病(ARS)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叶根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放射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放放射工作人员证和进行放射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其主要目的是获取、评价工作人员接受的剂量,并对放射工作人员防护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作者报道了1999~2001年3年间江苏省省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进;余宁乐;许翠珍;岳锡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32P-磷酸铬间质给药在荷人胰腺癌裸鼠的体内生物学分布及形态学表现

    目的研究32P-磷酸铬(32P胶体)瘤体间质给药治疗BALB/c-nu/nu裸鼠荷人胰腺癌(Pc-3)移植瘤时在体内相应组织中的分布、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全身毒性反应.方法51只荷瘤裸鼠,经瘤体给予不同剂量32P胶体或尾静脉给药,分批处死,动态观察32P胶体在裸鼠体内放射性分布和组织器官形态学表现,观察体重变化和计数WBC和PLT,测量瘤体表面放射性计数率.结果32P胶体瘤体间质注射后其放射性计数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组织,器官组织放射性计数率瘤体给药明显低于尾静脉给药.瘤体给药有效半减期为13 d.形态学检查显示给药后大部分Pc-3细胞被破坏,并出现分化较好的瘤细胞;肝、脾、肺及淋巴结等重要器官组织的辐射损伤为可逆性,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现象.结论32P胶体瘤体间质给药是治疗胰腺癌安全、简便、有效的核素介入疗法.

    作者:高文;刘璐;尹其华;王自正;王宇;端木浩;黄鹰;张东生;李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5-氟脲嘧啶子宫颈局部外用的放射增敏临床观察

    文献报道5-氟脲嘧啶(5-FU)栓剂直肠给药起到了放射增敏作用,无毒副反应.笔者自1998年4月-2000年6月用5-FU针剂宫颈局部外用加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报道如下.

    作者:赵仁;张华;郭艳红;闫刚;马建萍;折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rhIL-11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rhIL-1l对急性辐射损伤后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术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在照射后不同时间观察了rhIL-Il对5.5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各组小鼠骨髓细胞Bel-2和P5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①照射前应用rhIL-11可使照射后6 h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率下降,而照射后给药组照射后12 h凋亡率下降更加明显.②照射后3 d给药组P53蛋白表达均较照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升高;照射后7 d给药组Bel-2升高仍明显.结论应用rhlL-11可有效抑制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有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rhIL-1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与Bel-2和P53等蛋白的调节密切相关.

    作者:刘耀文;罗庆良;董波;郭德煌;熊国林;郝静;赵蓓蕾;葛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妇女职业照射的防护原则

    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BSS)[1],职业照射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受到的所有照射,不包括该标准所排除的照射和该标准所豁免的实践或源产生的照射.

    作者:刘长安;邵玉霞;王文学;贾廷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的辐射防护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受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理.方法采用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模型,观察小鼠30 d存活和死亡动物存活时间.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脾细胞内凋亡相关酶活性大小.结果照射前给予RES能明显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存活率,延长死亡动物存活时间.RES能明显抑制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提高Bcl-2表达水平,对于Fas表达无明显影响,同时脾细胞内的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明显升高.结论RES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抑制辐射敏感细胞的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吕秋军;温利青;张敏;郭绍明;陈媛媛;吴祖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生脉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96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于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防治效果.方法96例胸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根治性放疗,治疗组放疗同时应用生脉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是18.8%和16.7%;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7.5%和3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姚春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肠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离辐射可引起生物体损害.消化道,尤其是小肠,对射线高度敏感.辐射损伤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甚至消失,肠道细菌及细胞分解产物进入血循环后引起的菌血症和毒血症是重要致死因素.笔者就肠道经中子和γ射线放射损伤的敏感性、病理特征、发生机理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付凯飞;彭瑞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83例骨转移癌体外放疗的疗效分析

    癌症患者发生骨转移后,70%以上的病人会出现剧烈的骨痛[1].笔者对单发或多发骨转移的83例病人,进行了重点部位体外放疗镇痛,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铁权;李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ET-1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改变及维甲酸、氟伐他汀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血浆及肺组织中ET-1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改变及维甲酸、氟伐他汀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单纯照射组(S)、维甲酸治疗组(W)、维甲酸+氟伐他汀治疗组(L)、地塞米松治疗组(D),每组20只.后4组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后次日维甲酸治疗组灌服维甲酸,L组灌服维甲酸、氟伐他汀,D组灌服地塞米松,于照射后5,15,30,60 d采血测定ET-1浓度,肺组织测定ET-1免疫组化.结果照射后肺组织炎症和肺水肿进行性加重;照射后5,15,30,60d S组血浆ET-1水平较N组进行性升高(P<0.05),L组15,30,60d血浆ET-1水平降低(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S组ET-I 30,60 d表达增强(P<0.05).W组30 d抑制ET-1表达(P<0.01),L组15 d抑制ET-1在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炎症细胞的表达(P<0.01),30,60 d时所有表达部位都出现抑制(P<0.05).D组60 d ET4表达减弱.结论血浆ET-I水平的变化能反映放射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维甲酸、氟伐他汀能抑制肺组织ET-1的表达,降低血浆ET-I水平,可能是维甲酸、氟伐他汀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一个作用机理.

    作者:叶江枫;戚好文;梁军;蒙育林;赵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45例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及预后分析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但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低.即使在发病率较高的广东地区,其发病率仍低于成年人的发病率[1].笔者回顾性分析了45例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张伟军;王兆武;王继群;张涛;山艳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当归多糖对照射小鼠巨噬细胞产生NO及IL-2含量的影响

    当归多糖(AP)是从具有补血益气、调经止痛、滋阴壮阳、扶正固本等功效的中药当归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对正常机体具有免疫作用,但当归多糖对放射损伤小鼠一氧化氮(NO)及IL-2的影响报道较少.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当归多糖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洪艳;刘煜敏;高泳;张渝侯;王红玲;方丽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990~1999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较准确地提供放射职业人员受照剂量信息,对于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评价防护效果、提高放射防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军区自1990年开展个人剂量监测以来已有10余年,为了更好评价和提高我区的放射防护管理水平,笔者总结分析了1990~1999年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国良;岑芳桂;侯菲菲;许祥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三峡库区万州段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笔者于2000年1月~2002年7月,对三峡库区万州段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莫良芝;张太敏;付荣生;隆运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