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致敏树突状细胞后的免疫应答

吴刚;顾红光;韩本立;裴雪涛

关键词:γ射线, 树突状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凋亡, 细胞毒T淋巴细胞
摘要: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s)从γ射线诱导的凋亡胆管癌细胞获取抗原后,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胆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方法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加白介素-4(IL-4)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DCs,γ射线在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凋亡,将DCs、T淋巴细胞和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同时设计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坏死胆管癌细胞及培养胆管癌细胞)作对照,7 d后,分离、富集DCs、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及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与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之DCs可以有效提呈胆管癌细胞抗原,有强烈的免疫应答,刺激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结论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可以致敏rhGM-CSF加rhIL-4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DCs并产生显著的杀伤胆管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可望成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一条新途径.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放射复合伤伤口中血管再生及内皮细胞凋亡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复合伤伤口中血管再生、内皮细胞凋亡及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皮肤伤口以25 Gy60Co 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5、10、15、21和28 d活杀取材,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血管再生、内皮细胞改变.结果单创组血管再生始于伤后2 d,于10 d其数量达高峰,15 d后渐减少,此时凋亡的内皮细胞增多,坏死偶见;伤照组血管再生始于伤后5 d,可见内皮细胞凋亡,15 d其数量达高峰,21 d坏死和凋亡的内皮细胞均增多.结论辐射使血管再生延迟,内皮细胞提早凋亡,高峰滞后;辐射使血管再生障碍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原因之一.

    作者:彭瑞云;王德文;高亚兵;熊呈琦;崔雪梅;秦全红;杨怡;王晓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顺食汤对放射性食管炎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食管癌或肺及纵隔恶性肿瘤患者在行常规放射治疗中,常常发生放射性食管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痛苦.中药制剂对射线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1].我们运用自制中药--顺食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放射生物研究室进行了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动物实验,拟在证实顺食汤的放射防护作用,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董平;范士怀;魏怀宗;葛来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慢性照射与实体癌超额危险

    目的估算阳江高本底辐射慢性照射可能导致的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方法基于自然村室内、外环境剂量和性别年龄别居留因子,估算研究群组每一个成员的累积剂量.假定剂量与癌症危险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1979~1995年的癌症死亡率资料,按照Poisson模型计算超额相对危险.结果全部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ERR)为-0.11(95% CI,-0.67,0.69)/Sv.肝癌、鼻咽癌、肺癌和胃癌等前4位癌症的ERR(95% CI)/Sv分别为-0.99(-1.60,0.10),0.10(-1.21,3.28),-0.68(-1.58,1.66)和-0.27(-1.37,2.69).结论未发现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与剂量有关.

    作者:孙全富;陶祖范;魏履新;秋叶澄伯;袁镛龄;邹剑明;查永如;森岛弥重;加藤宽夫;菅原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金石颗粒剂减低鼻咽癌放射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金石颗粒减低鼻咽癌放射反应的作用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将90例鼻咽癌首次根治性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均衡地分为治疗1组(金石颗粒剂加放疗)、治疗2组(鼻咽清毒剂加放疗)、对照组(安慰剂加放疗)3组,各30例.结果①治疗1组对鼻咽癌的缓解率为93.33%、放疗完成率为96.67%,Karnofsky评分的提高稳定率为90.00%,分别高于其他两组(P<0.05、P<0.01);②治疗1组出现的放射反应程度明显轻于其他两组(P<0.05、P<0.01);其外周血象得到稳定(P>0.05),且其稳定性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结论金石颗粒剂有显著的减毒作用,可改善生活质量,配合放疗对鼻咽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金红;吴湘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全程不均等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

    放射治疗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常规放射治疗的疗效较差.随着放射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非常规分割放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采用全程不均等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的非常规方法进行了食管癌的临床Ⅰ/Ⅱ期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谢国栋;赵季忠;万志龙;蔡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受照年龄和辐射剂量对10年生存期ARS红细胞酶活力的影响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病人红细胞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持续下降,辐射对酶损伤的远后效应在糖酵解酶PK和己糖旁路酶G6PD等酶表现为明显[1].笔者对10年期ARS病人再行红细胞酶活力测定,从照射剂量和受照时年龄与红细胞酶活力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比较辐射对红细胞酶损伤的远后效应.

    作者:李津婴;周虹;潘竹林;曹永斌;刘本俶;孟虹;曹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小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小肠肠粘膜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经8 Gy 60Co γ射线全身性一次照射后随机分为放射损伤对照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设1、3、5 d 3个时相点,检测肠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葡萄糖吸收能力及肠上皮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变化.结果 8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1、3、5 d肠通透性和葡萄糖吸收能力、蔗糖酶、乳糖酶活性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血浆内毒素含量在1、3 d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肠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葡萄糖吸收能力和蔗糖酶、乳糖酶活性分别在3 d和5 d时恢复正常.结论胰高血糖素样肽-2可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肠粘膜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作者:朱俊东;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关于核事故时碘预防的思考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地区办事处出版了<核事故时碘预防的指导>一书,并于1998年进行了修改.笔者通过对这一指导的学习,结合我国核事故应急准备现状,获得一些初步的认识及思考.

    作者:张玉松;周剑影;周华云;王小侠;李元;刘玉龙;郭晓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低、中能X射线吸收剂量测量中的几个问题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277号技术报告(TRS 277)对低、中能X射线能量范围的划分,低能X射线为10~100 kV,中能X射线为100~300 kV.而国内通常把临床使用的X射线分成3种,即接触治疗10~60 kV(0~1.0 mmAl过滤片);浅层治疗80~120 kV(1~1.4 mmAl过滤片);深层治疗150~400 kV(0.5 mmCu复合过滤片)[1].也就是说,接触治疗属于低能范围,深部X射线机产生的管电压为250 kV的常规X射线属于中能,而浅层治疗使用的X射线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尚在使用的机型有德国西门子Dermopan(10~50 kV)接触治疗机、XSZ-220/20-Ⅱ型250 kV X射线深部治疗机等.下面笔者根据IAEA TRS第277号报告,结合国内放射治疗的具体情况研究低、中能X射线吸收剂量测量中的几个问题和探讨切实可行的测算方法.

    作者:张绍刚;李开宝;张子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γ射线照射对兔眼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笔者系统地动态研究了60Co γ射线照射对兔眼的急性损伤、剂量与效应关系和病理学变化特点,试图阐明眼辐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病变规律和损伤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白内障和角膜损伤的发生规律、机理以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高亚兵;杨瑞彪;彭瑞云;张建;王德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早期切痂对重度放烧复合伤大鼠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切痂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存活以及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5 Gy,而后用5 kW溴钨灯光辐射致10% Ⅲ度烧伤.伤后给予抗休克、抗感染,伤后24 h进行早期切痂缝合或保痂等治疗,观察60 d存活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体重变化等.结果早期切痂缝合组60 d存活率达78%,创面无感染、愈合好,体重恢复快;明显高于不切痂组的40%(P<0.05),更高于切痂不缝合组的15%(P<0.01)和对照组的10%(P<0.01).结论早期切痂缝合术在本伤情下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手术时机以伤后24~48 h为宜.

    作者:冉新泽;刘贤华;何庆嘉;程天民;林远;王东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低剂量辐射诱导小鼠红细胞免疫及2,3-DPG、SOD适应性反应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代谢的适应性反应.

    作者:卢彦达;殷亮;于洪升;赵环宇;张昌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60Co γ射线照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MAPK及PKC途径

    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抑制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信号传递途径.方法培养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接受吸收剂量为3.5、7.0、14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以3H-TdR掺入法测定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放射活性法测定蛋白激酶C(PKC)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结果7.0、14 Gy 60Co γ射线能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有MAPK、PKC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7.0、14 Gy 60Co γ射线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能是通过降低MAPK、PKC活性途径实现的.

    作者:贾光宏;马业新;肖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CyclinD、 CDK4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CyclinD、CDK4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离辐射诱导小鼠骨髓细胞G1阻滞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CDK4、CyclinD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了X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骨髓细胞CyclinD、CDK4的表达及周期时程的变化.结果 2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12 h骨髓细胞出现G1期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G2+M期细胞百分数于照后4 h及12 h升高(P<0.05);CyclinD基因转录水平从2 h开始下降,48 h达到低,照后72 h恢复至正常水平,CDK4的变化趋势与CyclinD相似,只是从8 h开始下降,48 h达到低,照后72 h恢复假照组水平;CyclinD蛋白表达在照射后2、4、24、48 h显著降低(P<0.01),CDK4蛋白表达在照射后2 h开始急剧下降,持续至照射后48 h仍未恢复到对照水平(P<0.01).结论 2 Gy X射线全身照射可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发生G1、G2阻滞;CyclinD、CDK4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可能在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周期阻滞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淑梅;刘晓冬;鞠桂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辐射防护剂研究进展

    辐射防护剂又称抗辐射药物,其研究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但由于高效、低毒,可供临床应用的辐射防护剂较难发现,从而对辐射防护剂的期望逐渐淡薄起来,70年代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肿瘤放疗的进展及核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辐射防护剂的研究热情重新高涨,主要表现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4个层次对抗辐射药物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目的寻找毒性低、疗效高的抗辐射新药;重视抗放药物的临床应用(放疗及其他疾病)及伍用.细胞因子是当今辐射防护剂的研究热点,氨巯基化合物仍是研究中的重要化合物类型,其他辐射防护剂,包括蛋白酶抑制剂、天然药物、激素、维生素、金属元素等对辐射防护也起着很大作用.

    作者:徐冰心;肖成荣;郑思新;高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宁夏42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为了贯彻执行卫生部第34号令<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1],确保X射线机的诊断质量,避免或减少受检者及工作人员受到不应有的伤害.我们先后对自治区市、县级医院42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及评价.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亮;卢桂才;王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电离辐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IL-10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75 mGy、2 Gy 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L-10的影响.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IL-10转录水平的变化,并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蛋白合成的变化.结果①蛋白合成结果表明,75 m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脾淋巴细胞IL-10合成在照后2 h开始即呈时间依赖性降低,至48 h仍无恢复迹象(P<0.01),而2 Gy照射后则出现IL-10合成升高,于照射后8 h达到峰值(P<0.05).②Northern blot结果表明,75 mGy照射后脾细胞IL-10 mRNA转录水平从照后1 h即降低,并维持较低水平一直到48 h开始恢复,达到假照射组的88.35%;2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早期mRNA水平即有所升高,2 h达到假照组的134.06%,4 h略有下降,随后逐渐恢复至假照射组水平.结论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可引起不同的辐射效应,IL-10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晓冬;刘树铮;马淑梅;刘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研究电离辐射水平与效应的重要文献——UNSCEAR报告书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简称UNSCEAR)2000年新报告书问世了[1].这份新报告书分为Ⅰ、Ⅱ两卷出版,是迄今14份报告书中篇幅长的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新报告书是研究电离辐射水平与效应的重要文献,它为辐射防护法规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审管工作,为辐射危害评估和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和基础.UNSCEAR报告书及时反映了电离辐射照射水平与生物效应研究的新进展.为有助于更好消化新报告书,笔者简述委员会的组织概况及其历次报告书,扼要介绍新报告书概况和要点.

    作者:郑钧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自体血照射回输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多见发生急性放射性口咽粘膜炎、白细胞降低及免疫机能下降;合并化疗时更为严重,如何进行有效地防治,一直是临床上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在行自体血照射回输提高机体抗辐射能力的系列研究中[1-3],重点观察了自体血照射回输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作者:范士怀;贺方学;葛来增;申源峰;吕相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致敏树突状细胞后的免疫应答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s)从γ射线诱导的凋亡胆管癌细胞获取抗原后,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胆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方法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加白介素-4(IL-4)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DCs,γ射线在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凋亡,将DCs、T淋巴细胞和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同时设计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坏死胆管癌细胞及培养胆管癌细胞)作对照,7 d后,分离、富集DCs、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及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与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之DCs可以有效提呈胆管癌细胞抗原,有强烈的免疫应答,刺激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结论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可以致敏rhGM-CSF加rhIL-4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DCs并产生显著的杀伤胆管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可望成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吴刚;顾红光;韩本立;裴雪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