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荣生;樊根凤;张殷
目的观察A549细胞(肺癌细胞)和2BS细胞(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低剂量照射后能否诱导适应性反应,探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诱导适应性反应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细胞周期变化,进一步阐明适应性反应形成机理。方法 1.应用克隆形成法和苔盼蓝细胞染色计数法,分别绘制了A549细胞和2BS细胞的剂量-存活曲线。2.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不同剂量照射后A549和2BS细胞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 1. 2BS细胞经低剂量照射诱导出适应性反应(预先给予低剂量照射组的剂量-存活曲线与未预照射组比较,P<0.01)。A549细胞经低剂量照射未诱导出适应性反应(P>0.05)。2. 2BS细胞经低剂量加高剂量照射组于照后30 min即出现明显的G2期阻滞,且细胞周期于24 h内恢复。结论低剂量照射A549细胞未诱导出适应性反应,而2BS细胞可诱导出适应性反应,适应性反应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
作者:张占春;贾廷珍;朱应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我国一些县乡医院仍采用暗房隔室透视。我科从1989年购进桂林液压件厂生产一台rG-4型X射线机隔室透视机。荧光屏铅玻璃含铅量为0.24 mm,在日常工作中用3 mA、75 kV透视测到X射线照射量为10 μ C*kg-1/h,未超过国家标准(GB8279-87)限定为不应超过5 μ C*kg-1/h,我科在1995年用边角废料铅皮设计制作一块42 cm×33 cm×2 mm铅板(周边大于荧光屏1 cm),在铅板中上1/3处凿3 cm×13 cm长方形(透视医师两眼位置的高度与宽度),在铅板上下端各钻一孔,同时在荧光屏钢框上下端各钻一孔,恰好与铅板上下孔一致,用螺丝把铅板固定在钢框上,即可使用,为了美观铅板表面可用其他材料装饰。
作者:汤兰映;周凤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产生造血活性物质所必需的结构基础,同时也能分泌多种造血因子。BMSC受到辐射损伤后,M-CSF、G-CSF、GM-CSF、IL-1、IL-4、IL-5等造血因子mRNA水平发生了变化[1],但对于其分泌的造血调控的重要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在放射损伤后其mRNA水平有什么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造血功能障碍之间是否有关系,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作者观察了体外培养的小鼠BMSC在受到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其SCF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放射损伤后造血功能障碍的机理。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健康雄性昆明小白鼠,体重18~22 g,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总RNA提取试剂盒(GIBCO BRL),10×SYBR Green PCR buffer(PE Applied Biosystems),Taq酶、m-MLV等均为上海生物工程公司代理产品。 2.引物设计:由Genset Singapore Biotechnology Pte Ltd合成,序列顺序为:上游引物:5′-ATCTGCGGGAATCCTGTGACTG-3′,下游引物:5′-CCATATCTCGTAGCCAACAATGAC-3′。 3.BMSC培养:参照Dexter's介绍的方法[2]进行BMSC培养。每周半量换液,至贴壁细胞长满为止(约3~4周)。
作者:杨军;丁振华;郑莉;周美娟;凌朝辉;林正;罗成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ast Groth Factor,FGF)家族由一组在结构上相关的16种蛋白质组成,其中包括初发现的酸性FGF(aFGF,FGF-1),碱性FGF(bFGF,FGF-2),还包括一些原癌基因的产物,如int-2(FGF-3)、hst(FGF-4)、FGF-5和FGF-6,以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FGF-7)[1]、雄激素激活因子(AIGF,FGF-8)、神经角质激活因子(GAF,FGF-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和4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似因子(FHFs)(FDF-11~14)及近发现的FGF-15和FGF-16。 与其他大多数FGF具有很强的广谱促细胞分裂作用相比,KGF是一种对包括胃肠道在内的各种类型的上皮细胞具高度特异的强促分裂作用的细胞因子。KGF在0.1~1.0 nmol/L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细胞DNA合成呈线性关系,小浓度时可使细胞DNA合成增加600倍[1]。 一、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分子结构 KGF是由Rubin等人在M426肺成纤维细胞中首先发现的,具有有丝分裂原的性质[1]。纯化的KGF蛋白是分子量为26~28 kD怕热怕酸的单体。此后相应的cDNA的克隆和测序表明,KGF属于FGF家族[2]。
作者:傅成波;王宝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研究通过直接提取低剂量辐射(LDR)诱导蛋白并观察其对紫外线、电离辐射所造成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成非照射组和照射组,分别在20℃~24℃条件下接受0 cGy及10 cGy的γ射线照射,照射后2 h颈椎脱臼致死,无菌条件下取出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加蒸馏水以溶解红细胞,离心后按每6×107脾细胞2 ml比例加入含PMSF 4℃0.01 mol/L PBS,在冰浴下超声破碎脾脏细胞,破碎液在高速冷冻离心机上离心,上清液即为小鼠脾脏细胞蛋白提取液及含有LDR诱导蛋白的提取液,4℃冷藏待用。 取小鼠新鲜脾脏,制成RPMI 1640单细胞悬液,培养瓶培养细胞,各培养瓶装含10%小牛血清之RPMI 1640培养基2 ml,脾细胞悬液0.2 ml(脾细胞2×106个),接受UV(照射2 min,实测紫外线辐照强度为460 μW/cm2)或电离辐射损害(4 Gy)后分3组培养,分别加0.01 mol/L PBS、小鼠脾脏细胞蛋白提取液及含有LDR诱导蛋白的提取液0.1 ml,加3H-TdR20 μl,培养6 h、细胞收获、制膜后测放射线强度。
作者:沈伟;苏燎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TGFβ1正、反义基因转染60Co γ射线照射的HELF后对其TGFβ1 mRNA及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进行基因稳定转染,转染细胞经PCR,DNA dot blot鉴定和RNA dot blot分析。结果选择5 Gy照射细胞,采用Lipofect AMINE将TGFβ1正、反义基因表达载体pMAMneo-TGFβ1和pMAMneo-Anti TGFβ1转入HELF,转染细胞经G418抗性筛选出来,并且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诱导下培养。提取培养细胞的RNA和染色体DNA,转染细胞DNA与地高辛标记的neo特异探针杂交阳性,且可用neo基因特异的PCR引物扩增出276 bp的阳性片段。对提取的RNA用地高辛标记的TGFβ1探针和α1(Ⅰ)寡核苷酸探针经RNA dot blot分析表明,转染pMAMneo-AntiTGFβ1的细胞其TGFβ1 mRNA水平下降,而转染pMAMneo-TGFβ1的细胞其TGFβ1 mRNA水平则升高。对于Ⅰ型前胶原mRNA,前者表达水平比未转染细胞低,后者则略高。结论 TGFβ1反义基因转染60Co γ射线照射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后可以使细胞中TGFβ1 mRNA含量水平减少,使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降低。
作者:刘纯杰;王德文;高亚兵;熊呈琦;彭瑞云;崔雪梅;宋良文;张兆山;龙建银;王会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掌握我市“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医疗照射现状及趋势,我们于1999年1月8日至1999年2月10日,按卫生部委托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组织的“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调查方案要求[1],开展了调查工作。 一、调查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所有开展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医疗单位,按照全国统一方案要求,所有被调查单位在填写07号表基础上,对医用X射线诊断单位按年X射线诊断工作量分层抽样90个单位,填写分层调查表(10号表)[2]。为保证调查质量,要求各县(市)及市区参与调查人员抽查部分单位1996、1998年放射工作登记记录,并同该单位所报07号、10号表核实并作详细校对,纠正各种笔误和计算错误。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全市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单位216个,放射工作人员717人,各类医用诊断X射线机335台,CT机14台,可估算出全市每10万人拥有X射线机约6.2台、放射医生12.6人。调查区域覆盖全市2个城区、7个县(市),总人口分别为5 575 175人(1996年)、5 707 299人(1998年)。 1.表1给出了我市1996年和1998年各类X射线检查频率。两年X射线检查总频率分别为164.4人次/千人和159.2人次/千人,均比1980年中期调查结果有所增加,1998年低于1996年。同1984年全国调查结果比较:透视检查的比例下降了30%左右[3];而CT、DSA比例上升较快,1998年较1996年增长近1倍。
作者:李卓长;程清宇;林伏靖;王少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率和辐射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观察易位率在同一剂量、不同时相点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连续Giemsa法,用4号和7号全染色体探针分析0、0.25、0.5、0.75、1和2 Gy 60Coγ射线离体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率,同时对两个剂量点进行52和72 h培养,比较其易位率。结果易位率和辐射剂量间的量效关系可以用一个二次多项式方程Y=0.0030+0.0134D+0.0165D2来描述;易位率在52和72 h培养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易位率和辐射剂量间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可作为进行早先照射剂量重建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晓琳;李进;王知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核事故所致急性放射病极为少见,因此以治疗性急性放射病病人为对象,研究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作者介绍3例恶性血液病经全身大剂量照射后异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成功的病例,探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病例: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供者皆为HLA-Ⅰ/Ⅱ类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姊妹。其中性别和红细胞主要血型不同者2例,年龄29~43岁。 2.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测定:供者用G-CSF(日本Kirin公司)2.5 μg/kg,皮下注射,1次/12 h,共6~7 d,第6天起用CS-3000 plus(美国Baxter公司)分离PBSC 2~3 d。计数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半固体培养法测GM-CFU,结果见表1。 3.预处理方案:全身照射6.0~7.0 Gy(剂量率9.2 cGy/min),长春新碱2 mg,1次,足叶乙甙200 mg,1次,阿糖胞苷500 mg,2次,米托蒽醌10 mg,3次,环磷酰胺60 mg/kg,1次。
作者:曾莉敏;陈菊梅;赵瑞;陈国瑛;王运来;李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环境理化因子对人体和哺乳动物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低剂量化学因子诱导兴奋效应的研究已有系统资料[1],但对化学因子增强免疫的报道尚少。本文作者选择有机物(丝裂霉素C)和无机物(氯化镉)两种化学因子与电离辐射进行比较,用3H-TdR掺入法,观察3种因子对EL-4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以揭示低剂量理化因子的免疫增强效应机理。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胞培养:EL-4细胞由日本引进。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胞,用RPMI-1640培养液(含10% FCS)调浓度为5×105个*ml-1,取180 μl加至96孔培养板中,4复孔,在37℃及体积分数为5%的CO2条件下预培养3 h。 2.照射条件:用国产X.S.S.250(FZ)型固定式X射线深部治疗机,电压200 kV,电流100 mA,滤板0.5 mm Cu,1.0 mm Al,靶细胞距分别为56 cm,247.3 cm,吸收剂量为50、75、100、200 mGy及0.5、1、2、4、6 Gy,吸收剂量率相应为12.5 mGy*min-1及0.287 Gy*min-1。
作者:金顺子;何淑杰;刘树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γ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形态和IL-12基因表达影响的时效和量效特点,为放射损伤后的免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小鼠一次性全身照射,于不同时相点分离、计数腹腔巨噬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其IL-12p35和p40的基因转录水平。结果①伤后巨噬细胞数量早期减少,后期恢复;②伤后巨噬细胞呈多形性和纤维状;③伤后IL-12p35转录水平降低,而p40转录水平增加;④照射剂量越大,巨噬细胞损伤效应越重,恢复越慢。伤后7d内以损伤改变为主,15d后以再生修复、功能恢复为主。结论全身照射后巨噬细胞数量减少,形态改变,以及IL-12 p35的减少和p40/p40的增加,可能是免疫障碍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检测IL-12 p35和p40才能正确反映放射损伤后IL-12的基因表达状态。
作者:王延江;粟永萍;艾国平;冉新泽;刘晓宏;袁良平;程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作者对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开展多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医疗照射剂量水平调查,为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医疗照射防护提供参考。我们总结了127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放射诊治时各部位受照剂量,和21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介入放射诊疗时各部位受照剂量。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本次剂量测量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的LiF(Mg,Cu,P)粉末剂量计,密封于外径3 mm的塑料管中,壁厚0.5 mm;测量仪器为FJ-377热释光仪,(北京核仪器厂产品);退火装置为HW-2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中国辐射防护院研制);仪器刻度使用经中国剂量科学院标定过的241Am源;上述条件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 2.方法:①医院与病种选择:被调查医院选择了北京4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开展较多的三甲级医院。调查病种有: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等;介入诊疗术有:造影(冠脉、主动脉、颈动脉、左心室、右心室等),球囊扩张、放支架、射频消融、安起博器等;②剂量元件布放:元件术前布放于病人体表,术后取回集中测定。元件布放位置有:眉间(眼晶体),颈前正中(甲状腺),照射野(背侧胸6左侧心区),腹部(背侧腰椎2~3处),性腺(男性布睾丸表面,女性布腰骶关节部);③剂量元件测定:全部元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物理剂量室进行测定。测量条件:预热温度140℃,测量温度275℃,预热5 s,测量5 s,每个剂量元件的LiF粉末分3个平行样测定,每次测样8 mg,取测量平均值。所得数据经仪器刻度系统校正。
作者:芦春林;阮明;贾德林;戴光复;寇明英;赵玉娟;李洋;赵亮;丁磊;李军;杨宏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牙龈癌是口腔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不进行彻底的肿物切除常危及生命,但有些患者由于肿瘤侵及范围较大则需要先经放射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肿物的治疗效果方更佳。但经放射治疗后病人的口腔粘膜,特别是牙龈组织常发生充血、水肿及牙龈糜烂等临床症状且不宜愈合,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通过2例单纯手术切除的牙龈癌患者的牙龈组织及6例先经放射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的牙龈癌患者的牙龈组织进行病理学对比观察并探讨其改变,以揭示放射治疗对牙龈组织损伤的病理学特点,为改善及治疗放射治疗后的反应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选取2例单纯手术切除的牙龈癌患者的牙龈组织,男1例,女1例,年龄58~70岁及6例术前放疗的牙龈癌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62~76岁,肿物大小均为3 cm×3 cm×4 cm。
作者:陈世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辐射所致造血功能障碍时造血干/祖细胞表面CD34抗原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斑点杂交的方法,初步检测了昆明种小鼠受6.0 Gy辐照后不同时相点时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量的变化,并对其可能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放射损伤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在受照后24 h即明显增高,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照后15 d时仍较正常时高50%。结论在此照射剂量时小鼠骨髓内残存的、具有造血功能的早期造血祖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内稳态遭到破坏后,可代偿性地迅速增加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数量,以加速造血的恢复过程。这可能是机体对损伤导致造血功能低下时的一种代偿性增生机理。
作者:孔佩艳;罗成基;郭朝华;周燕虹;邹仲敏;施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甘肃庆阳地区现有各类医用诊断X射线机185台,分属1市7县146个乡镇的170个医疗卫生单位。我们自1995年开始对辖区内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进行了监督监测。 一、方法:检查X射线机房建筑、布局、防护设施、辅助防护用品等;查阅有关资料、档案、制度、X射线机型号、制造厂家、出厂日期、使用情况及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等;利用西安核仪器厂研制的FJ-347AX*γ剂量率仪,按照《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7)中的监测方法,对使用正常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工作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进行监测。 二、结果:调查监测主要结果如表1~3。
作者:曹慧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量骨髓移植的回巢规律,进一步提高移植效果。方法采用异基因小鼠模型进行不同细胞量骨髓移植,观察了不同细胞量组及其在不同时间点的回巢情况。结果回巢的阳性细胞比例:不同细胞量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以第3天高(P<0.01)。从外周血、骨髓、脾的供体阳性细胞和回巢率的变化中可看到供体细胞在受体体内有回巢-出巢-再回巢的现象。回巢率:骨髓低细胞量组的回巢率高于高细胞量组(P<0.01),不同时间点和脾各组间回巢率差异无显著性,脾各时间点回巢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一定细胞量范围内低细胞量组的回巢率高于高细胞量组,一次性大量移植可能是一种浪费。
作者:孙苏平;蔡建明;项莺松;赵芳;黄定德;高建国;杨如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低剂量147Pm内污染对红细胞和淋巴细胞遗传突变的影响。方法应用骨髓和血液嗜多染与正常染红细胞微核检测以及骨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8.5 kBq/g体重147Pm内污染可引起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多(P<0.05或0.01)。然而,预先应用0.37,3.7和37 Bq/g体重的147Pm内污染动物,3 d后注入18.5 kBq/g体重的147Pm,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以及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则显著低于单纯高剂量147Pm组(P<0.05或0.01);并且某些细胞突变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147Pm内污染预处理,可在较长时间内诱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辐射适应性反应:147Pm内污染诱导的细胞适应性反应具有较宽的剂量范围;与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比较,嗜多染与正常染红细胞微核亦是较灵敏的辐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杨占山;杨淑琴;朱寿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用诊断X射线是医用射线中应用范围广、受照人数多的一种人工辐射源。因此X射线诊断的放射防护成为医疗照射防护的重点。为了贯彻《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法规,保障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安全,促进全州X射线工作者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大理州1个市8个县的放射单位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监督和换证检查。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取自1998~1999年放射装置的监测、监督和换证资料。 2.方法:①监测仪器:FJ-347A、X-Y剂量仪,WF830ID.T-。②监测方式:按照《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对全州1个市8个县144台X射线机的有用线束,照射量率(立、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照射量率)外环境(门、窗等)进行监测。
作者:张英;易寿生;文进生;刘宇珠;张艳丹;姚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给出一种新的方法,计算俄歇电子发射核素在细胞中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时细胞和细胞核的平均吸收剂量以及吸收剂量在细胞内的分布。方法俄歇电子单位路径的能量损失用多项式拟合,用解析方法给出点源在细胞或细胞核内的能量沉积,从而得到不同源-靶组合的S值。放射性核素在细胞中径向线性分布和指数分布,分别计算了细胞和细胞核的平均吸收剂量;以及放射源距细胞中心不同距离时对细胞吸收剂量的影响。光子对细胞或细胞核的剂量贡献忽略不计。结果平均吸收剂量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细胞的大小、俄歇电子能谱、核素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细胞核内的核素对细胞核吸收剂量的贡献远大于细胞质中的核素。结论俄歇电子在生物组织中的射程短,单位路径的能量损失高,能产生非常高的局部能量沉积。我们给出的细胞平均吸收剂量的解析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快,结果可靠。
作者:王运来;张良安;戴光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转化过程中p53基因的改变。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结果分析发现在细胞转化过程中,p53基因发生重要改变,照射后早期传代细胞中,p53外显子7就发生碱基突变,经酶切分析为249密码子的改变,外显子5/6在照后20代细胞内开始丢失,并经Southern杂交证实,以上改变均在转化过程中持续存在;而外显子8/9未见变化。结论 p53基因外显子5、6、7是α粒子对DNA损伤的重要靶位点,在α粒子诱发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楼铁柱;葛世丽;项晓琼;吴德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