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杰
目的:探讨雌二醇体外诱导小鼠脾B淋巴细胞分泌表达白细胞介素(IL)-10的作用。方法利用磁珠分选技术分选纯化小鼠B细胞,雌二醇体外作用3 d后,收集细胞,分别利用ELISA、Q-PCR、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的水平,细胞内IL-10、PD-L1及RBM47 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内IL-10、细胞膜表面PD-L1和细胞内RBM4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雌二醇能够诱导B细胞分泌表达IL-10;上调IL-10+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比例,同时能够上调B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另外,雌二醇作用能够上调B淋巴细胞RBM47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雌二醇体外诱导能够上调产生IL-10的Breg细胞,雌二醇的这种作用可能与上调RBM47分子有关。
作者:李娜;魏寅祥;侯春梅;韩根成;陈国江;沈倍奋;冯健男;黎燕;王仁喜;肖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急性放射病防治药物研究已取得极大进展。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2、细菌鞭毛蛋白衍生物、5-雄甾烯二醇、二丙酸倍氯米松、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金雀异黄素(染料木素)等均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尤其是G-CSF等细胞因子的辐射防护作用更为突出。本文就近年来在大动物模型上评价疗效或已装配成“核事故应急处理药箱”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对重度以上骨髓型重症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果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蕊莹;邢爽;从玉文;王欣茹;余祖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GX)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DK)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D)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GX提取物中DK的浓度变化,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GX提取物中DK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回肠和结肠,且三部分肠段间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的吸收(P<0.05);不同浓度的GX提取物中的DK的Ka值和Papp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GX提取物中DK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好,药物浓度对GX提取物中DK的Ka值和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作者:邹纯才;鄢海燕;徐新颖;黄馨;张艳红;王静;魏美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化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水溶性极低及毒副作用严重已成为其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同时,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提高,单一的药物治疗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联合用药,即同时给≥2种药物以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首要选择。不仅可产生协同作用,也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加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药物共递送系统,依靠药物载体将两种药物同时递送到肿瘤组织或细胞中,不仅可克服药物水溶性低的缺点、大大提高药物的细胞摄取,且抗肿瘤效果较单一药物递送系统用药为优。同时,随着基因治疗的快速发展,药物与基因的共递送系统也成为当代药学及材料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就药物与药物、药物与基因共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讨论。
作者:张娟;张华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HPLC法测定十一酸睾酮胶囊的体外溶出。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溶出度测定第二法,以pH6.8的磷酸缓冲液(含0.25%十二烷基硫酸钠)9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75 r/min,溶出时间为120 min。使用HPLC法对溶出样品检测,采用phenomenex@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异丙醇-乙腈-水(45∶45∶10,V/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0 nm;柱温:40℃;进样量:20μl。结果本法平均回收率为100.55%(n=9);在1~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n=3)。结论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十一酸睾酮胶囊溶出度的检测。
作者:程周;安仁波;张慧;李迎;孙建绪;郑爱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Zepatier是一个固定剂量组合片剂,含丙型肝炎病毒(HCV)NS5A抑制剂elbasvir 50 mg和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grazoprevir 100 mg,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1或4型HCV感染的成年患者,可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该药获批基于6项对1373名1和4型丙肝患者的研究评估,结果发现,治疗组中94%~97%的1型丙肝患者和97%~100%的4型丙肝患者可保持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反应,提示HCV感染已治愈。副作用包括疲劳、头痛、恶心和贫血等。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简单、灵敏、准确的H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浓度,并用于比较研究甘草酸单体和补中益气丸(BY)复方给药后,甘草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从而探讨BY中非甘草酸组分对甘草酸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药甘草酸单体(61.5 mg/kg)和BY复方(3 g/kg,含等摩尔量甘草酸)。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萃取处理后用反相C8色谱柱分离;定量分析采用TSQ Quantum质谱仪的选择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检测。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甘草次酸在5~1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回收率、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与大鼠灌胃甘草酸单体组相比,BY复方给药组体循环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浓度(Cmax)和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降低了56%和76%,而达峰时间(Tmax)、平均驻留时间(MRT)和消除半衰期(T1/2)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方法,该法特异、准确、灵敏,适用于甘草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一步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表明,甘草酸单体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BY复方,提示BY复方中的其他成分可能抑制甘草酸的口服吸收过程。
作者:宋心怡;罗欢;王兆芬;李敬来;张天宏;廖沙;张振清;张文鹏;王晓英;王娟;邢雅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苦参凝胶治疗阴道假丝酵母病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建立阴道假丝酵母病BALB/c小鼠模型,分成模型组、空白凝胶组、苦参凝胶组和酮康唑乳膏组,每天阴道内给药1次,连续7 d,于治疗前和给药后第4、7天取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观察。阴道冲洗液在体外培养白色假丝酶母。第7次给药后处死动物,取阴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模型组和空白凝胶组比较,苦参凝胶和酮康唑乳膏两组均可使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落数显著减少。苦参凝胶可增加阴道有益菌-乳杆菌数量,而酮康唑不增加。阴道冲洗液体外培养和计数结果表明,苦参凝胶和酮康唑乳膏可抑制白色假丝酵母生长(P<0.01)。苦参凝胶还能抑制阴道黏膜水肿及炎性增生。结论苦参凝胶通过抑制白色假丝酵母生长、促进乳杆菌增殖、抑制阴道黏膜炎性增生等机制治疗白色假丝酵母阴道炎。
作者:王秀;李见春;孙晓东;金义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鼠经革兰阴性菌外膜成分脂多糖(LPS)诱导后,何首乌醇提物(PMT)对大鼠的肝毒性,并探讨其肝损伤机制与固有免疫炎症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TLR4)-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APAP,625 mg/kg)组、PMT 6 g/kg(PMT-L)和12 g/kg(PMT-H)组、脂多糖(LPS,4 g/L)组、(LPS+APAP)和(LPS+PMT-L/-H)组。后4组经尾静脉注射LPS 4 mg/kg,2 h后各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观察每日大鼠体质量变化,分别在给药结束后2 h、14 h、5 d和8 d经HE染色检测大鼠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细胞中TLR4信号通路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IRF-3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LPS诱导后2 h,肝实质出现微小肉芽肿,其后,LPS组大鼠肝损伤逐渐恢复。诱导第8天时,LPS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清晰完整,LPS+APAP组和LPS+PMT各剂量组肝细胞灶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RT-qPCR检测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单独灌胃何首乌醇提物的大鼠肝细胞中TLR4、TRIF和IRF-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经LPS诱导的大鼠肝细胞TLR4、TRIF和IRF-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LPS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PMT各剂量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何首乌醇提物经LPS诱导能引起肝损伤,其引起的肝毒性与正性调控TLR4/IRF-3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其肝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无关,提示TLR4/IRF-3信号通路的激活是LPS诱导何首乌醇提物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毛宏梅;谢丽华;樊星;吴纯启;王茜莎;王全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桑枝中槲皮素和绿原酸的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并筛选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桑枝中的槲皮素和绿原酸,实验了用不同展开系统、显色剂、温度、检视方法及不同薄层板对桑枝中槲皮素及绿原酸薄层鉴别的影响,选择佳薄层鉴别条件。以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显色,筛选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以乙酸乙酯∶水∶甲酸∶甲苯(17∶2∶2∶0.8)为展开剂在硅胶G板上展开,1%AlCl3为显色剂,366 nm下检视,桑枝中的槲皮素和绿原酸出现明显蓝色及蓝绿色斑点,薄层-生物自显影实验发现槲皮素和绿原酸的薄层板在紫色背景下呈现淡黄色斑点,证明二者具有抗氧化活性。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桑枝的质量控制。
作者:孙莲;杜申道;李晓艳;朱卫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基于抗体的肿瘤治疗策略与传统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靶向选择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实现了生物大分子抗体和小分子毒素优势的强强联合,被视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美登素(maytansine)及其衍生物是现阶段ADC应用广泛的毒素之一,采用该类毒素的ADC药物阿多曲妥珠单抗依酯(ATE)的上市,成功地将ADC的适应证从血癌扩展到其他实体肿瘤。目前,多种该类ADC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本文主要介绍了美登素类ADC各个构件的特征、代谢特征、偶联方法和新临床试验进展情况。
作者:王彦明;郝伯钧;李静;钟武;周辛波;李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以Ex-Rad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活性的芳酰基类化合物。方法分别以1-[(4-氟苯基)氨基甲酰基]环丙烷羧酸、1-苯基咪唑烷-2-酮为原料合成中间体3a~3d,将中间体与羧酸通过酰氯法合成目标化合物T1~T7。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TK抑制活性,计算抑制率,筛选出具有抑制PTK活性的化合物。结果合成芳酰基类新化合物7个,结构经1H NMR确证。活性初筛发现化合物T2、T6的抑制活性强于先导化合物。结论合成方法简单,原料价廉易得。ELISA法测定结果表明T2、T6的PTK的抑制活性较强。
作者:汤玉兰;唐林;张首国;彭涛;温晓雪;王刚;刘曙晨;王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优时比公司的brivaracetam(Briviact)于2016年2月获FDA批准用于≥16岁部分发作性癫痫的辅助治疗。该药可与大脑中的突触蛋白2A呈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结合,从而具有抗惊厥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药将以3种剂型上市,即薄膜衣片、口服溶液及注射液,推荐起始剂量为50 mg,每日2次(100 mg/d),根据个体差异和耐受,剂量可减半或加倍。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定量吸入气雾剂(MDI)容器密闭系统是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容器密闭系统中的物质可能会浸出进入制剂。浸出物的结构未知,潜在危险不明确,影响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对潜在浸出物进行研究。本文根据MDI容器密闭系统的基本组成,对潜在浸出物的来源,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药典中浸出物研究的规定进行综述,为更加全面认识MDI浸出物提供参考。
作者:耿欣;叶娟;周建平;金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药物的肺部递送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给药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肺部给药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粉体工程学技术被用于开发具有合适物理性质的用于肺部递送的药物颗粒,这些经过设计的药物颗粒为高效的肺部递送和优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可能。本文重点阐释了肺部颗粒的沉积机制以及各种粉体工程技术在肺部给药领域中的应用,其中PulmoSphereTM和TechnoSphereTM两种新技术已用于上市产品的生产。
作者:谌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Ento-Ⅰ涂膜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并评价其对小鼠的镇痛效果和抗凝活性。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基质组、生理盐水组、Ento-Ⅰ涂膜剂预防给药组(6.67、3.33、1.67 mg/kg)、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组(8.3 mg/kg,ip)共7组,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评价Ento-Ⅰ涂膜剂的抗脑缺血作用;通过醋酸扭体实验测定Ento-Ⅰ涂膜剂的镇痛作用: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基质组,阿司匹林灌胃组(80 mg/kg)、阿司匹林涂膜剂组(80 mg/kg)、Ento-Ⅰ涂膜剂给药组(5、10和20 mg/kg),末次给药后1 h腹腔注射0.7%醋酸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扭体反应和扭体次数;并采用毛细玻管法测定小鼠体外凝血时间,以评价Ento-Ⅰ涂膜剂的抗凝活性。结果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基质组小鼠扭体次数相比,Ento-Ⅰ涂膜剂各剂量组(5、10、20 mg/kg)能显著降低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并提高扭体抑制率(抑制率分别是21.79%、48.89%、56.15%),且呈剂量效应趋势;毛细玻管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其中Ento-Ⅰ涂膜剂10和5 mg/kg的凝血时间分别为(155.20±54.19)和(155.80±73.84)s,与生理盐水组(92.10±24.61)s比较,能明显延长小鼠体外凝血时间(P<0.05);与空白基质组(80.40±48.09)s比较,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24 h时,与生理盐水组的大鼠神经病学评分(2.33±0.52)比较,Ento-Ⅰ涂膜剂3.33 mg/kg大鼠的神经病学评分(1.00±0.00)明显改善(P<0.01);据TTC染色后脑梗死面积计算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基质组的脑梗死率分别为(24.89±7.24)%和(27.72±7.89)%,Ento-Ⅰ涂膜剂6.67和3.33 mg/kg的脑梗死率则分别为(14.01±2.65)%和(14.73±4.94)%,与2个模型组比较,Ento-Ⅰ3.33和6.67 mg/kg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梗死率(P<0.01)。结论 Ento-Ⅰ涂膜剂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和抗凝活性,并能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病学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率,可能以此实现其抗脑缺血作用。
作者:金凡茂;张枝雪;王音;赵海荣;杨友运;黄茜;张成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寨卡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被发现并命名。2015年5月,巴西爆发大规模寨卡病毒疫情。在此次疫情中,人们首次发现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及胚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该病毒逐步成为国际医学研究热点。
作者:汤森路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6年3月FDA批准CSL Behring公司的Idelvion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B型血友病。Idelvion是第1个长效的通过DNA链接技术产生的凝血因子-白蛋白融合蛋白(rⅨ-FP),可以替代因子Ⅸ,并提高其半衰期,以阻止或控制出血。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FDA于2016年3月批准TEVA公司的reslizumab(Cinqair)与其他哮喘药物联合用于≥18岁严重哮喘患者维持治疗。reslizumab是一种人源化IL-5拮抗剂单克隆抗体,在小鼠骨髓瘤细胞中通过重组DNA技术产生,通过降低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而减少严重哮喘发作。该药静脉注射的推荐剂量为3 mg/kg,每4周一次,持续输注20~50 min。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新药研究与开发OncoMed公司开始Ⅰb期免疫-肿瘤学结合的抗肿瘤临床试验 OncoMed制药公司宣布开始Ⅰb期免疫-肿瘤学结合的抗肿瘤临床试验,即其开发的单克隆抗体药demcizumab(anti-DLL4)和默克公司开发的抗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抗-PD1)的单抗药pembrolizumab伍用,双重阻断癌症引起的免疫抑制,可应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此试验入选晚期或转移实体肿瘤患者,给予剂量递增的demcizumab和pembrolizumab同期组,一旦确立较佳伍用剂量,3个扩展的同期组将分别入选非小细胞肺癌、抗-PD1失效的肿瘤和割除睾丸无效的前列腺癌患者。此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两药伍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试验同时观测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抗体的产生、生物标记物和免疫反应、有效反应率及存活情况。demcizumab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抑制肿瘤干细胞生长,阻断肿瘤中血管形成,从而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