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植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明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价值.二者已被推荐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本文仅对ACEI和ARB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秀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北京药学会阳光药师沙龙于2007年7月举行了本年度第三次病例讨论会.近40位青年药师围绕2型糖尿病并发症药物治疗病例进行讨论.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鲁梅花副主任医师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本刊将此次讨论内容加以整理,供大家参考.
作者:纪立伟;鲁梅花;王育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参考文献报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药物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综述了ACEI的作用机制、分类、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ACEI提供参考.
作者:阿衣古丽·玉努斯;刘治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他汀类药物的问世视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循证医学证明,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多效性的特点,他汀正在成为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中有前景的药物.新近的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小幅度地降低血压,且这种降压作用似乎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可能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候选或辅助药物之一.本文简述他汀类药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现状与可能机制,以期为高血压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郑昕;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2000~2007年关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安全性的文献,并参考其他国内外资料进行综述.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头痛、刺激性干咳与血管神经性水肿、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与神经精神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心血管反应等,多数症状较轻,但也有严重病例报道,发生与否同用药者个体差异有关.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作者:翟伟;裴振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到的206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2年的ADR报告共涉及88个品种,较严重ADR 48例,死亡1例.引起ADR前5位的药物分类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中药注射剂、大输液、循环系统用药及解热镇痛类药.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其次为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损害.结论 重视并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定期分析报告数据,为临床及时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可减少和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作者:史秀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长期疾病.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1].高血压可引发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保护心、脑、肾,防治心力衰竭、肾衰和脑卒中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目标.
作者:于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尽管有许多针对脑卒中预防的成功努力,但脑卒中复发仍很常见.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且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1].随之而来的问题包括身体残障、认知障碍及抑郁状态越来越多.
作者:马锐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成药致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分析原因,寻找减少肾损害的措施.方法 检索1997年1月~2006年12月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中成药致肾损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 文献报道中成药致肾损害的病例文章有31篇,共计病例89例,涉及的中成药品种14种,发生肾损害的原因有超剂量服用,长期服用等.结论 加强中成药的合理应用,重视药物引起的肾毒性,临床医生应严格辨证施治,对曾经引起过肾损害的中成药予以重视.
作者:周艳莉;杨毅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现有1.6亿高血压病患者,而且每年还以300万人新发病递增,每年导致心脑血管合并症而死亡的有260万人,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自1994年第一个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13个年头,加之近年来一系列临床随机试验的结果,使我们对ARB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效果的认识不断更新.ARB以其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等特点,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符合现代抗高血压治疗的要求,已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欧州高血压学会(ESH)和欧州心脏学会(ESC)高血压病治疗指南2007版[2]推荐的抗高血压治疗中强调了依据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具有亚临床损害及(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推荐ARB作为一线治疗用药.
作者:杨晔;田海涛;朱智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们期盼已久的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共同制定的2007年版欧洲高血压指南,于2007年6月15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第17届ESH年会上得以公布并正式发表[1].该指南共有82页,参考了825篇文献,反映了过去4年中在高血压病研究领域发表的大量研究结果.新版指南保留了2003年版指南的基本框架,在严谨地评价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多个领域均有更新.新版指南着重强调没有单一的一线治疗方案,应依据高血压病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程远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并统计分析15家医疗机构退药情况,讨论如何建立合理的退药制度,减少患者退药行为的发生.方法 在北京药学会组织下,召集专题研讨会,发放退药情况调查表,对2006年1至6月的退药数据进行调查,回收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家医院门诊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药现象,退药处方比例高达0.56%,低为0.02%,平均为0.17%.各家医院退药管理规定不尽相同,仅有少数医院有完善规范的退药管理办法.结论 退药问题非常普遍,是影响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因素之一.合理完善的退药流程,应该具备手续简单,责任关系明确的特点,应有利于保障医患双方利益,促进医生合理用药.加强医患之间的勾通,可以减少许多来自患者的退药因素.期待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机制的尽早出台.
作者:帅瑗;张晓乐;李美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噻嗪类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及噻嗪类似物,于1956年问世后[1],与利血平、肼屈嗪、地巴唑等成为当时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数10年来,随着众多新药诞生,许多传统降压药物或因疗效、脏器保护缺陷,或因不良反应突出而日渐衰退,而噻嗪类利尿剂尽管因某些不良反应存在争议,但至今仍在高血压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作者:高明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为什么要制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1977年施贵宝公司科学家Ondetti等根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底物的化学结构推测设计出ACE的活性部位模型,1981年全球第一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开博通)上市并用于治疗高血压,被列入降压药物之一.20多年来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认识不断深入及ACEI的临床应用日益扩展,目前ACEI已不仅是降压药物,还是心血管包括脑血管及肾血管疾病等靶器官的保护药物.
作者:徐成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