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鲜利;王小虹
患者男,55岁.8个月前因乏力、纳差、尿黄,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肝功能指标不详,但患者自述重度黄疸.检测戊型肝炎IgM抗体阳性,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学检测均为阴性,诊断为戊型肝炎.
作者:任桂芳;张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38岁.因慢性下腹疼痛,月经量减少,于2002年10月15日到北京某医院诊治.诊断为附件炎,给予左氧氟沙星0.2 g,2次/d口服.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于服药后3周左右自行停药.几周后,下腹部疼痛复发,再次服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剂量同前.
作者:祁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例1女,39岁.因咽痛、干咳、发热3 d,于2004年3月10日入我院五官科住院治疗.
作者:严远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儿男,4岁.主因发热2 d,于2001年5月2日来院就诊.2 d前患儿发热,体温在39~40℃之间,无咳嗽及流涕,无腹痛及腹泻,无头痛、呕吐、无惊厥.在当地诊所静滴头孢哌酮、清开灵、地塞米松治疗,体温曾降至正常,退热后精神好,但又复升,来院当天体温已持续在39℃以上10 h.患儿平素身体健康,未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
作者:赵丽;王淑玉;张秋河;杜志芳;郑一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68岁.因头顶部外伤性出血0.5 h,于2004年4月18日来院急诊外科就诊.患者伤时无昏迷,无呕吐,无抽搐发作.
作者:吴小洪;刘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概要介绍了可诱发青光眼的药物,并对其诱发青光眼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干预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医务人员对药源性青光眼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和诊断水平,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作者:丁俊杰;张智耀;沈刚;李中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和安全性.方法:147例无心脏疾患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按照病理分期应用常规剂量和方法化疗(Ⅱ期,对照组)及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Ⅲ期,观察组),连续6个周期,第2,4,6周期末和化疗后第3、6个月分别检查心电图、心功能评价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射血分数.观察组表阿霉素应用80mg/m2,持续24h静滴.结果:化疗第2周期末,心脏毒性反应几乎未发生.第4周期末开始,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增加.化疗停药后患者的心脏毒性逐渐下降,心功能恢复.观察组患者发生率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阿霉素大剂量持续静滴化疗的心脏毒性与常规剂量使用方法相当,安全性较高,患者能耐受.
作者:高文斌;于克达;王丽双;王蕾;尹良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病例摘要患者女,47岁.主因腰痛1个月,皮疹2周伴游走性关节疼痛、发热1周,于2002年12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1个月前,突感腰痛,下肢活动受限,在外院行腰椎及骨盆X片检查示:腰椎旁阴影,右侧髂骨局部损害征象,给予按摩、服止痛药(具体不详)及红霉素等治疗后缓解,但未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京航;王和天;裴振峨;吴剑坤;赵文景;张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例1,患者男,64岁.因右眼底出血,于2004年4月20日就诊.为明确诊断,使用荧光素钠3 mL静脉注射右眼底造影检查.10 min后,患者主诉头痛、头胀,并出现大汗淋漓.
作者:蒋宇利;冯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重点介绍了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所致的不良反应,并就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引起临床重视给药速度对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伦新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63岁.因绝经20多年,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外阴痒1周,于2004年4月2日来医院就诊.
作者:张健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对53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以我院1998年-2003年自发呈报的53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资料,分别对患者的基本概况,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刘莹;王玉;曾昭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背景: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通过其降脂和非降脂作用,可显著改善不同胆固醇水平个体的预后.他汀类的收益依赖于药物的长期不间断治疗.目的:通过对平均胆固醇水平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辛伐他汀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提高药物的干预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平均胆固醇水平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口服辛伐他汀作为二级预防手段,随访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不依从治疗的原因.结果:辛伐他汀治疗3、6、18个月的依从性分别是68.9%、48.0%,40.0%,依从性下降以前6个月明显.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分型和患者的年龄群对治疗依从性影响不大,高危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低.不依从治疗的主要原因有患者对高危人群血脂控制水平、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认识不足,以及经济条件限制等.结论:辛伐他汀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治疗依从性较低,为提高远期疗效,有必要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骆雷鸣;范利;刘静;刘煜;张明华;刘国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72岁.主因黑便伴眩晕、乏力4 d,于2004年1月2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 d出现黑便,每日1~2次,量中等,伴眩晕、乏力,当时未食用动物血或铋剂等引起黑便的食物或药物.既往高血压病30年,房颤7年,痛风15年,高脂血症10年,慢性肾功能不全5年.
作者:吴文静;柯元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