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目的:探索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0例。氯氮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单纯的氯氮平进行治疗,利培酮组在常规治疗上加服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氮平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利培酮组治愈4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氯氮平组治愈5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氯氮平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1例,头昏2例,困倦2例,锥外系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氯氮平组出现恶心2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利培酮组出现恶心1例,静坐不稳2例,头昏2例,困倦1例,锥外系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单纯采用氯氮平或单纯采用利培酮治疗临床疗效更佳,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安全可靠。
作者:孙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加味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诊治,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黄牡丹皮汤进行诊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无一例因为病情严重而进行手术治疗,且服药依从性较佳,均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平均疗程7.5 d,痊愈15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患者平均疗程5.3 d,痊愈21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具有治愈率高、疗效好、治疗时间短、无不良反应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朱海玲;刘艳伟;王莹;石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糖尿病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分成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组和未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对照组,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腺激素(TSH)、空腹C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并作相应的对比分析。统计两组糖尿病眼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HDL-C水平为(1.22±0.45)mmol/L,低于对照组的(1.46±0.53)mmol/L;研究组TC、LDL-C、TSH、空腹C肽、hs-CRP、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6.23±0.22)mmol/L、(3.02±0.65)mmol/L、(6.56±3.12)mIU/L、(1.54±0.52)μg/L、(6.45±2.23)mg/L、(1.22±0.33)mg/L、(8.54±1.63)%、(24.00±1.12)μg/min,高于对照组的(3.22±0.55)mmol/L、(2.02±0.42)mmol/L、(2.22±1.82)mIU/L、(3.85±1.36)μg/L、(3.85±1.36)mg/L、(0.82±0.12)mg/L、(6.23±1.23)%、(17.00±0.82)μg/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静;万晓娟;杜战卫;张高明;孙芳;王淑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索厄贝沙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去掉氨氯地平,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68%)(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尼莫地平联合降压作用显著且平稳、安全,明显优于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降压的疗效,是治疗高血压病的理想措施之一。
作者:谭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控制病因、支持治疗,对照组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观察组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降阶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周后,观察组痊愈23例(51.11%)、显效13例(28.89%)、进步6例(13.33%)、无效3例(6.67%),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分别为17例(37.78%)、11例(24.44%)、8例(17.78%)、9例(20.00%),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为(7.3±4.1)d,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为(10.8±3.4)d,住院时间为(17.4±5.2)d,对照组分别为(9.2±4.0)、(13.6±4.2)、(22.0±9.6)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降阶梯治疗对重症肺炎疗效较好,可增加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海红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总结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护理配合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以及术中的精心配合,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60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的术中意外及术后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成功率高,愈后良好,而术中精确的专科性配合、术前访视的充分、一般器械及专科器械的准备及手术步骤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温丽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内连续外褥式缝合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302例因瘢痕子宫行计划性剖宫产的产妇,将142例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内连续外褥式缝合的产妇列为研究组,160例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肌层单层连续缝合的产妇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时可见的前次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盆腔粘连情况及再次手术进腹时间。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盆腔无粘连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美国生殖协会粘连分级(AFS)评分>5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次手术进腹时间为(5.0±2.3)min,短于对照组的(8.0±5.2)min(P<0.05)。结论剖宫产子宫切口内连续外褥式缝合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肌层单层连续缝合,且发生盆腔粘连几率明显下降,再次手术进腹时间缩短,应作为推荐的子宫切口缝合方式。
作者:汤小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给予内科护理干预,给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100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内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出血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40例(80%),实验组为47例(94%);对照组满意度为86%,实验组为98%,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实验组出血次数为(1.4±0.7)次,住院时间为(11.3±2.3)d;对照组出血次数为(2.2±0.3)次,住院时间为(15.7±3.2)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以及优质的护理可取得显著疗效。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理论知识,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优质的治疗以及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依据泛大西洋学会联盟分级分为A、B、C、D四组,各20例。比较四组病原学特点、耐药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四组患者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中性粒细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80例患者中,重度感染15例(18.75%),中度感染35例(43.75%),轻度感染30例(37.50%)。其中,重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0例(66.67%),中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23例(65.71%),轻度感染患者中C、D级患者16例(53.33%)。随着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中度及以上感染患者比率也随之增加。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产生抗生素耐药患者49例(61.25%)。③单一感染: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0.00%,革兰阴性菌感染占27.50%,真菌感染占5.00%,混合感染占37.50%。8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122株,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16.39%),铜绿假单胞菌15株(12.30%),粪肠球菌9株(7.38%)。伴随糖尿病足伴细菌感染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持续加重,其混合感染的比率也随之升高,其中D级患者中混合感染比率为66.67%。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与混合感染之间明显相关,其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越严重,其混合感染几率越高,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重视这一点。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15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死亡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无痛型心肌梗死发生率45.0%高于对照组13.3%、恶心呕吐发生率85.0%高于对照组53.3%、呼吸困难发生率65.0%高于对照组26.7%(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5.0%高于对照组13.3%(P<0.05)。发病1个月内,实验组死亡率35.0%高于对照组6.7%(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需要尽早治疗,研究早期症状,可以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吴瑕;孙丹;孙俐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涂阳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3SELZPaz/9ELZPa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46例痰结核菌阴转,阴转率为92.0%,对照组中30例痰结核菌阴转,阴转率为60.0%,观察组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P<0.05)。对照组中25例为空洞患者,其中3例(12.00%)无变化,2例(8.00%)缩小,5例(20.00%)增大,15例(60.00%)空洞闭合,空洞关闭率为60.00%。观察组中35例为空洞患者,其中3例(8.57%)无变化,3例(8.57%)缩小,3例(8.57%)增大,26例(74.29%)空洞闭合,空洞关闭率为74.29%。观察组的空洞闭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35例(70%),观察组痊愈3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48例(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 P<0.05)。结论在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王俊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复杂性阑尾炎患儿,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医治,研究组行腹腔镜手术医治。比对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58±4.07)ml、(26.90±8.14)h、(6.11±1.90)d,均优于对照组的(29.46±10.47)ml、(40.63±9.41)h、(10.38±3.89)d(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66%)及复发率(15.09%)均低于对照组(25.58%、58.14%)(P<0.05)。结论给予患儿腹腔镜手术医治可缩短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降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良;侯广军;耿宪杰;张现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药氧驱动联合针灸康复综合疗法用于中风恢复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3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采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实施药氧驱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2%(P<0.05),观察组2个疗程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为(20.92±3.84)分低于对照组的(23.77±4.56)分(P<0.05)。结论药氧驱动联合针灸康复综合疗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马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比较胰腺癌标准根治术与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胰腺癌根治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胰腺癌扩大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术后1、3年生存率(80%、40%)高于对照组(5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5%、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效果优于标准根治术,疗效肯定。
作者:关佳楠;宋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时采取同样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出院后对照组遵医嘱服用降压药,观察组在遵医嘱服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降压效果、服药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降压优良率为82.7%高于对照组的44.2%,观察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规律服药42例(8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例(42.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的17.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降压效果,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30例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母亲作为病例组,同期30例出生后健康的新生儿母亲作为对照组。分析孕期非遗传因素作用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两组新生儿母亲在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民族、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噪音、装修、工厂等13项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非遗传因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厂[OR=1.862,95%CI=(1.033,3.246)]、负性生活事件[OR=2.162,95%CI=(1.264,3.696)]、感冒[OR=1.904,95%CI=(1.197,3.038)]为诱发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补充复合维生素[OR=0.434,95%CI=(0.253,0.749)]和补充叶酸[OR=0.468,95%CI=(0.261,0.853)]是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孕期非遗传因素中的工厂、负性生活事件及感冒等可能增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而在孕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叶酸能够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江海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使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98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出血性脑梗死的一般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则使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药物过敏2例,治疗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1例,发生呕吐症状2例,用药停止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肾功能没有发生明显异常。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0.2±2.8)分,对照组为(16.5±2.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药物使用的安全指数也较高,因此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冀书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2例进行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进行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手术全部成功,28例(87.50%)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水肿出现明显的消退,原有疼痛临床症状也完全消失,能够进行正常行走活动,临床疗效评定为显效。16例(50.00%)使用可回收滤器的患者,在8~13 d后发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滤器全部回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发现,3例(9.38%)患者因其他疾病在术后1年内死亡,4例(12.50%)患者在1年内出现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2例(6.25%)患者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功能损伤,23例(71.88%)患者术后未见其他不良张症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应用抗凝或滤器保护下置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黄柳桓;高江平;王建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64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行早期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PaCO2显著高于对照组, 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本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38例老年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综合性护理方式,该护理干预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护理计划,主要包括对患者的饮食指导、术前的心理指导以及术后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术后康复指导等。对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的77.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1, P<0.05)。结论老年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
作者:庞钰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