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鲁拉西酮在不同溶剂及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测定

刘艳红;唐维;郭芬;刘红华;邓霞飞;方智

关键词:盐酸鲁拉西酮, 溶解度, 模型关联
摘要:目的:测定盐酸鲁拉西酮在甲醇、乙醇、异丙醇和环己烷中的溶解度,为化合物制备和晶型筛选以及片剂制备工艺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鲁拉西酮的峰面积,按外标法进行浓度计算;对实验结果分别用多项式经验方程、理想溶液模型以及Apelblat方程模型进行了关联。结果盐酸鲁拉西酮在4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为:甲醇>乙醇>异丙醇>环己烷;在4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3种模型中采用多项式经验方程和Apelblat 方程关联的效果均较好。结论实验得到的溶解度数据及关联结果对化合物制备和晶型筛选以及片剂制备工艺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戊酸雌二醇辅助治疗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缩宫素联合戊酸雌二醇在产后出血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171例分娩合并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5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戊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产后2、24 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5%,对照组为81.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为(419.5±55.3)ml,对照组为(523.0±71.4)ml,观察组产后24 h出血量为(659.1±46.8)ml,对照组为(779.7±39.9)ml,两组患者产后2、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联合戊酸雌二醇能显著改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减少产后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黎艳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颤眠方治疗帕金森病失眠2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颤眠方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帕金森病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及治疗组均采用口服美多巴;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自拟方剂颤眠方治疗。分别观察第0天和第28天的阿森斯量失眠量表(AIS)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IS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00%,对照组为3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积分及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颤眠方治疗帕金森病失眠有较好疗效。

    作者:翁旭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10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状况。结果干预后两组高血压控制状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干预后高血压控制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MHD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减少MHD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提高MH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透析寿命,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梁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53例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脑出血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对5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然后观察患者康复效果。结果53例脑出血患者在以药物治疗为主,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下,20例完全康复,15例基本康复、生活能自理,10例有脑梗死病史遗有肢体瘫者较前有改善,8例有合并症的改善不明显。总体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健康教育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病情,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春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用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168例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咳嗽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4例。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4个疗程,开始1周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和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咳嗽明显缓解后,序贯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疗程3个月;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4个疗程结合对症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咳嗽缓解时间、3个月咳嗽加重就诊次数、3个月治疗费用、治疗后随访3个月复发例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6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咳嗽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月治疗费用及3个月平均就诊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3个月咳嗽复发例数明显多于治疗组(P<0.01)。结论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序贯治疗儿童因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咳嗽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避免咳嗽反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志宏;陈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门诊输液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门诊输液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45例。B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A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与B组相比, A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A组平均输液时间及治疗费用较B组明显减少(P<0.05);A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改善明显(P<0.05),且护理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使门诊患者的平均输液时间及治疗费用明显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改善,护理满意度提升,护患之间的关系和谐,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何杏瑶;林春华;吴艳春;刘雁平;胡雪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护理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病情采取呼吸道护理、发热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等,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后,患儿2~9 d内退热;治疗2~3周后,经X线胸片复查,患儿的肺部病变完全吸收或者大部分吸收;治疗3~4周后,患儿均有效治愈。结论为有效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需要根据病情对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终有效增强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率。

    作者:张晓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措施的观察护理

    目的:观察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90例监护室的机械通气患者,将其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镇痛镇静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镇痛镇静效果,测评并比较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患者的总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综合质量,有效缓解患者疾病情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同时能够获得患者对护理较高的满意程度评价。

    作者:梁倩;黄彩云;李明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探析

    目的:探析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治疗时应用头孢克肟,研究组治疗时应用夫西地酸钠。观察两组疗效,并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夫西地酸钠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爱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3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确诊为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通过加强病情监测、有效地进行呼吸道护理。加强用药观察护理及根据病情特点正确采集血标本送检等护理措施,总结其临床效果。结果1例因先天性心脏病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及细心的观察,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并发症、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作者:韦芳;卢玉珍;潘立妹;卢淑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儿哮喘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哮喘患儿的作用及效果。方法72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哮喘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疾病及预防知识、自我监测知识、用药依从性、急救处理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出院后1年内发作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和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用药依从性和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卫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体检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管理的不断规范,员工的健康体检工作也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企业员工及外地用工人员的健康更值得关注。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流动较快,员工身体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一些传染性疾病还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比较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给体检工作者,特别是采集标本的护理人员带来较严重的职业暴露风险。

    作者:王卫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中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30例康复期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陈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对社区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社区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于本社区建立档案定期进行产检的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发放健康手册而不进行健康教育,选择2013年1~12月于本社区建立档案定期进行产检的孕妇300例作为实验组,发放健康手册并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孕产妇的自然分娩情况。结果实验组孕妇与对照组孕妇相比自然分娩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第1、2、3产程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中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和手术因素所致病例数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内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自然分娩几率,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对缩短产程、减少分娩危险因素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者:钟秀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儿童支气管异物取出的临床处理研究

    目的:探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全麻)下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儿童支气管异物的临床效果和处理方法。方法78例待查支气管异物患儿,均给予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在麻醉机控制通气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出异物。术中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记录手术时间。结果74例患儿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下经纤维支气管检查成功取出异物,4例无异物,仅对炎症分泌物进行处理。经纤维支气管检查,59例异物在右支气管,15例在左支气管;异物类型包括花生、瓜子、黄豆、玉、塑料碎片。手术平均时间(12.5±6.3)min。术中29例曾出现短暂的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90%,加强通气后回升至100%,再次进镜顺利完成手术。患儿各时间点的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心率(HR)变化不大(P>0.05)。术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下行纤维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有效提高患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卫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100例行心脏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依据年龄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各2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比较四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结果术前,四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四组患者生存质量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患者生存质量与年龄因素呈负相关,患者年龄越大,生存质量越低。结论心脏介入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对不同年龄段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常淑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检查特点。方法对7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影像学检查医师完成所有患者CT检查工作,记录其CT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占比例高(5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积血所占比例高(5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纵裂池积血更为常见(所占比例37.18%)。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特点,对疑似病例积极给予各项检查确诊病情,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及保障生命安全。

    作者:杨璐;马志强;代博;牛红霞;韩菲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患者临床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9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2例使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98例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来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对患者的症候、疗效均要好一些。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患者的肝、肾功能、尿、血常规结果和治疗前无差异性,说明安全性都比较好。结论临床中采取中医辨证的方式来进行高血压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稳定,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明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应急预案与精心护理在产后大出血产妇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护理应急预案和精心护理在产后出血产妇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200例实施护理应急预案与精心护理的产妇作为应急预案实施后组,未实施护理应急预案以及精心护理的186例产妇作为应急预案实施前组,对比两组产妇的大出血例数、出血发生率以及产后出血量。结果产后出血护理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精心护理实施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相较于护理应急预案与精心护理实施前,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产后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3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均已脱离生命危险。结论护理应急预案与精心护理在产后出血产妇的救治中有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产妇生存质量,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仕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泪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生长机制的免疫组化探讨

    目的: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生长机制的免疫组化情况。方法分析40例泪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石蜡标本,分为筛-管型20例,实体型20例,另外依据其嗜神经情况分为嗜神经组18例和无嗜神经组22例。结果实体型泪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受侵袭比例高于筛-管型;实体型泪腺腺样囊性癌S100、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筛-管型;嗜神经组泪腺腺样囊性癌S100、GFAP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嗜神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GFAP在泪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受侵袭中均有较高的表达,可以作为嗜神经侵袭的预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桂军;丁素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