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比较

王惠德

关键词: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126例,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总有效率9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93.65%,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结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效果显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天麦消渴片治疗39例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天麦消渴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应用胰岛素联合天麦消渴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HbA1c、FBG 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降低 HOMA-IR 和提高 HOMA-IS 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2%(P<0.05)。结论:天麦消渴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魏华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探讨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稳定性。方法:将体检人员50例随机分成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各25例,末梢血组取指尖血,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结果:末梢血组在30 min和10 min的白细胞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明显低于即刻结果(P<0.05)。30 min和10 min的血小板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明显高于即刻结果(P<0.05)。静脉血组在30 min、10 min、即刻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有着较高的公允性与稳定性,是各种血液常规检查的首选样本。

    作者:王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初次血肿清除率20%,治疗组初次血肿清除率58%。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佳临床效果,价廉、操作简单、不会受到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安全有效。

    作者:徐豪;周新军;沙龙贵;韩东华;黄焕斌;王之涵;魏子龙;任力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秦卫东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胸腹多发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呼吸窘迫综合征比例均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等消极情绪,且并发症较少。

    作者:张银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食管癌术后双胃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留置双胃管行引流及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与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收治食管癌术后患者72例,均留置双胃管,进行早期的肠内营养。结果:72例均能耐受双胃管,通过认真的观察,科学的护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患者营养需要量,减少了静脉输液的量和时间,减轻了患者肠外营养的治疗费用。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双胃管,并对双胃管精心护理,为患者提供了营养补充,效果显著。

    作者:朱文倩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金城镇学龄前儿童乙肝预防接种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金城镇学龄前儿童乙肝预防接种效果。方法:收集3~6岁儿童1500例,进行乙肝 HBsAg、HBsAb 检测。结果:儿童 HBsAg 均阴性,HBsAb 阴性率7.3%,HBsAb 阳性率92.7%。免疫程序加强与未加强儿童的HBsAb 阴性和 HBsAb 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岁和3~6岁儿童的 HBsAb 阴性和 HBsAb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加强免疫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才达96.2%,加强和未加强免疫的免疫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年龄≤3岁及3~6岁也存在较大差异。家长或免疫接种部门应该切实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尤其是加强免疫。

    作者:程锐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姜半夏配方颗粒多糖含量测定

    目的:提取并测定姜半夏配方颗粒多糖含量。方法:用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姜半夏配方颗粒中多糖含量。结果:姜半夏配方颗粒多糖的含量0.2532%(n=3)。结论:该实验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姜半夏配方颗粒多糖的测定。

    作者:张建琨;王颖;刘岐;吴静芬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中医诊断“阳虚证”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传统中医(TCM)“证候”对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死亡率预测评价。方法:收治患者252例,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计分和细胞因子检测,确定感染死亡率的预测变量。结果:APACHE Ⅱ计分、阳虚和气虚证、发热频次与非存活显著相关。阳虚证可作为预后的预测因子。APACHE Ⅱ计分和5种宿主反应细胞因子水平,阳虚证与无阳虚证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四肢发凉和脉搏虚弱亦是感染死亡率独立预测因子。结论:TCM诊断“阳虚证”可作为重症感染患者死亡率的新型预测因子。

    作者:姚彩华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方法以及安全性。方法:收治ASA Ⅰ~Ⅱ级剖宫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SEA)和硬膜外组(EA)各60例,对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麻醉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麻醉并发症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结果:CSEA组的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短于EA组(P<0.05),CSEA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P<0.05),CSEA组术中麻黄素的使用多于EA组,两组均无麻醉并发症。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综合了脊麻以及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对产妇、新生儿安全性与有效性高,镇痛、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小。

    作者:卢秋霞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鼻骨骨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鼻骨骨折患者38例,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64层螺旋CT检查,通过临床诊断符合率与各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经64排螺旋 CT 检查的诊断总符合率100.0%,显著高于 X 线平片(P<0.05);经 CT 诊断后表现单纯线性骨折19例(50.0%),复合型骨折10例(26.3%),粉碎性骨折9例(23.7%),其骨折类型辨别效果亦明显好于 X 线平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时可更为客观地表现局部病变状况,对骨折确诊与分型均具良好价值。

    作者:崔智慧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儿科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方法:180例患儿临床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用药种类之间的关系,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结果:1个月~1岁儿童的不良反应例数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中由抗生素类药品引发的例数多(48.89%)。不良反应中多的器官属于消化系统(55.56%)。结论:儿童用药中应特别注意低龄儿童的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类药品更应当合理运用。

    作者:范启睿;谷鹏鹏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分阶段责任管理制护理对5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分阶段责任管理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血脂、血糖影响。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管理,观察组采取分阶段责任管理,对比两组血糖、血脂、并发症控制情况。结果:护理组TC、TG、FPG、2hPG、HbA1c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结论:分阶段责任管理制能使糖尿病患者加强对疾病认识,配合临床治疗,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3~6岁儿童骨密度水平及其膳食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3~6岁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变化以及受膳食因素的影响。方法:检测460例3~6岁儿童的骨密度变化,根据调查问卷总结骨密度受膳食因素的影响。结果:3~6岁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在6岁时达到峰值,6岁以后则略有下降趋势。膳食因素影响包括:因挑食和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量对骨密度的影响。结论:3~6岁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随着增长,6岁时达到峰值,骨密度受膳食因素的影响作用。

    作者:贾小红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九针的现代研究概述

    九针是古代用来治疗不同疾病的九种针形或针具的总称。本文从九针的含义、起源、发展、材质的演变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所有文献来自于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数据库近20年的文献,希望为研究九针的历史脉络及其更新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希望能够对充分发挥九针防治疾病的作用有所裨益。

    作者:李婷婷;李磊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症状性足下垂的神经肌电图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足下垂是临床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病,在临床中能够引起足下垂的疾病有很多,包括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丛病变等。许多辅助检查都能够对足下垂的诊断有所帮助,而其中为重要的一种就是神经肌电图检查。本文简要介绍症状性足下垂的神经肌电图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探讨。

    作者:贾莉子;冯燕玲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收治糖尿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临床护理中,需根据患者的低血糖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稳定患者的血糖。

    作者:沈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收治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6例,分析其出血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出血原因:蜕膜残留1例,子宫复旧不良1例,子宫切口感染1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3例。2例患者采用宫缩剂、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未再出血,后经B超复查切开愈合良好;1例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未再出血;1例患者经剖腹探查,发现子宫切口左侧角部裂开,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行刮宫术;6例患者中进行输血治疗5例,输血量2~6个单位,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剖宫产1~2周,多数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宫缩剂、广谱抗生素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刮宫术和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手段。

    作者:冯冬丽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采用中药、针灸并用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针灸并用治疗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效果。方法:收治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仅单用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运动幅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针灸联合治疗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刘素梅 刊期: 2015年第28期

  • 子宫瘢痕妊娠6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治。方法:收治子宫瘢痕妊娠患者60例,35例先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刮宫,25例未行 UAE,总结其出血的风险因素和治疗特点。结果:停经时间长,出血风险高;停经≥56 d 者行UAE后刮宫出血较少,有优势;停经11周以上病例大出血及子宫切除的几率增高。结论:瘢痕妊娠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停经时间达3个月的病例,要警惕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邱卫芳 刊期: 2015年第28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