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继丽
目的 探讨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于癌性上腹痛的治疗效果及方法.方法 采集38例顽固性上腹部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均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强止痛药效果不佳.在CT引导下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结果 经3个月随访观察,2周,1月,2月,3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4.73%,89.47%,85.71%,84.84%.结论 CT导引下行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确实有效,适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英杰;李保卫;王丽荣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对照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与度冷丁并东莨菪碱在急性肾绞痛的疗效.方法 急性肾绞痛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静脉注射,B组给予度冷丁100 mg并东莨菪碱10 mg肌肉注射,对两组药物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组总有效率90.6%,B组89.3%,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镇痛持续时间,A组(18.6±5.2)h,B组(10.8±2.6)h,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急性肾绞痛治疗中具有与度冷丁疗效相当的镇痛作用.
作者:李晓东;问晓东 刊期: 2008年第18期
宫颈环形电切术(Lop.electrical. excision. procealure,Leep)采用低电压,高电流及细小的环形电刀切除宫颈病变,可在门诊操作,疗效好,操作方便.
作者:徐琼娥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血塞通注射液6 ml每天静脉滴注,共治疗3周.结果 两组均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7%,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血液流变学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微循环,疗效明显,对脑水肿有一定的改善.疏血通注射液的降血脂作用与血塞通注射液相似.
作者:张军亚;杨亚平;李勇 刊期: 2008年第18期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70例以尼莫地平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资料,并对尼莫地平及胞二磷胆碱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近年来,由于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对CLL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主要是嘌吟类药物和免疫治疗.如氟达拉滨,国外己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我科使用氟达拉滨治疗30例CLL患者,并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玉芝 刊期: 2008年第18期
随着护理学科发展,尤其是以人为本,医院管理年的深入开展,护生进入临床经过一年的实习后,能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素质的护士,就必须从我们带教老师自己做起,无论是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服务质量,护患沟通都应起表率作用.因为学生的学习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且往往应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学习.
作者:陈三莹 刊期: 2008年第18期
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并预防复发已成共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推荐方案,自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收集了36例Hp感染并消化性溃疡的患儿,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艳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西药房退药处方情况,降低门诊患者退药率.方法 收集门诊西药房退药处方150张,分析各种退药原因.结果 退药原因以药品出现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为患者病情变化转入院、处方量大药价高.结论 临床退药现象不可避免,需严格执行的退药制度,规范退药行为,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作者:肖佩玉;张平;宋湘芝;郑伟峰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建立人参健脾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当归、山楂、木香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薄层色谱中能明显地检出当归、山楂、木香.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人参健脾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淑红;宋潇潇;熊英 刊期: 2008年第18期
中药在我国作为传统药物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中药的抗菌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中药抗菌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我国近几年来中药抗菌有效化学物质研究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邓永中;陆梦怡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充分了解艾滋病的有效防护措施,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管理,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和蔓延.方法 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目标是:为药物滥用者提供一种方便、合法、医学上安全和有效的药物,减少静脉注射和共用注射器的机会,预防经血液传播的各种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播.同时,对参加治疗的患者及艾滋病患者加强艾滋病知识学习和培训,组织积极者成为同伴宣传员.结论 通过层层宣传,提高人们的防艾意识.
作者:李维维 刊期: 2008年第18期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确认、分析、预测和规划护理工作领域内的变革及护理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根据护理服务岗位要求和护理人员更新、变动、退休和晋升预测医院内部护理人力的数量和质量计划,帮助医院明确护理各部门哪些岗位需要护理人员以及这些岗位需要的护理人员须具备的资格.
作者:杨岚 刊期: 2008年第18期
三维适形放疗(3DCRT)是融合了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的肿瘤放射治疗方法,它是一种高精度的治疗[1].3DCRT定位精确,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因其疗效确切而广泛应用于I临床肿瘤治疗,受到患者青睐.贵州省人民医院自2001年2月引进适形放疗系统以来,共治疗体部肿瘤患者35例.现将操作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宋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经常规治疗心功能仍为Ⅱ~Ⅲ级的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加法莫替丁称法莫替丁组,常规治疗做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做心脏B超、心功能、心率、血压检查,治疗随访26周.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线特征及常规治疗无差异.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心率和血压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可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赵永志;王勇;吴明永 刊期: 2008年第18期
1 辨证施治1.1肝郁气滞型本型多见于胆绞痛或单纯性胆囊炎而未见化脓、梗阻及黄疸者.症见右胁或上腹绞痛、窜痛、常呈阵发性加剧,并兼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胸闷嗳气,舌苔薄黄,脉弦紧或弦细.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处方: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青皮、陈皮、郁金、香附、木香.若胁痛重加川楝子、元胡;胸闷嗳气加旋复花、代赭石;发热口苦加黄芩;若胆囊火兼有结石者则宜舒肝行气、利胆排石,予茵陈、金钱草、郁金、柴胡、枳壳、香附、木香、大黄等药.
作者:邹景忠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方法 将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美托洛尔、ACE-I、硝酸脂类药物;参芎组43例,在常规治疗上加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疗程10~14 d.结果 参芎注射液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液中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液中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一定疗效.
作者:金光浩;金虎善;谭喜斌 刊期: 2008年第18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保和丸加减结合洛伐他丁胶囊治疗本病,并应用彩色超声显象技术观察本疗法,对颈动脉斑块的消退和稳定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诚;刘耀东;段海平;徐安波;王俊霞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我院感染科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 对4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种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42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398例,占95%,其中214例合并两种以上不良反应,占51%.绝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处理、调整方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继续治疗,有46例停用干扰素,改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结论 我院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义献报道高,主要由于患者病情较复杂,另外也由于对住院患者监测频率高,处理比较积极.住院期间未出现导致患者死亡或留有后遗症的严重不良反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千差万别,治疗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并取得佳疗效.
作者:徐瑞峰 刊期: 200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期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与手术中转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651例急性炎症期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动及被动中转开腹的原因,手术中转时机.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635例(97.54%),中转开腹16例(2.46%).其中因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主动中转开腹11例(1.69%),被动中转开腹的5例(0.77%)中胆管损伤2例,出血3例.10例开腹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严重粘连、出血不止、胆管损伤病例,需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是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宏 刊期: 200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