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辨治体会

邹景忠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 胆石症, 中医, 肝郁气滞型, 枳壳, 郁金, 胸闷, 香附, 舒肝行气, 疏肝解郁, 木香, 利胆排石, 理气止痛, 口苦, 发热, 恶心呕吐, 柴胡, 辨证施治, 阵发性, 旋复花
摘要:1 辨证施治1.1肝郁气滞型本型多见于胆绞痛或单纯性胆囊炎而未见化脓、梗阻及黄疸者.症见右胁或上腹绞痛、窜痛、常呈阵发性加剧,并兼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胸闷嗳气,舌苔薄黄,脉弦紧或弦细.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处方: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青皮、陈皮、郁金、香附、木香.若胁痛重加川楝子、元胡;胸闷嗳气加旋复花、代赭石;发热口苦加黄芩;若胆囊火兼有结石者则宜舒肝行气、利胆排石,予茵陈、金钱草、郁金、柴胡、枳壳、香附、木香、大黄等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38例上腹部癌性疼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于癌性上腹痛的治疗效果及方法.方法 采集38例顽固性上腹部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均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强止痛药效果不佳.在CT引导下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结果 经3个月随访观察,2周,1月,2月,3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4.73%,89.47%,85.71%,84.84%.结论 CT导引下行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确实有效,适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英杰;李保卫;王丽荣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六味洗剂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六味洗剂对皮肤病初期皮肤瘙痒、糜烂渗出的治疗效果.方法 143例皮肤病患者内服抗过敏药,外用六味洗剂.结果 六味洗剂对急性湿疹、固定性药疹、接触性皮炎全部有效.结论 六味洗剂对皮肤病初期引起的皮肤瘙痒、糜烂渗出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奚延宁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直视下支架法输卵管吻合18例临床研究

    输卵管绝育术对世界范围内抑制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安全、永久的节育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凶结扎术后要求再生育者也并非罕见,因此,输卵管吻合术解决了绝育术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直视下支架法进行输卵管吻合术,并经追踪的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宋扬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新形势下护理人员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护理工作属于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行业,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于一体.护士直接面对的是有病的弱势人群,每天24 h直面患者的救治和护理.疾病的危重、生命的脆弱、责任的重大、社会的不重视、待遇的不公平,特别是新形势下医疗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给从业人员心身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应充分的认识、重视这个问题,了解心理压力的来源及所造成的影响,并正确掌握其自控的方法.

    作者:李桂艳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植物多糖的一般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多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发现多糖不仅具有许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而且低毒甚至无毒,成为医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多糖因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国内为文献资料,文章综述了植物多糖在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抗炎及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的药理作用.长期以来,多糖在研究中常被当作杂质而除去,将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1].近年来,植物多糖的开发也备受人们的青睐,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稻草多糖、麦多糖、竹多糖、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海藻多糖虽研究得不多,但其前途也是光明的[2-3].

    作者:熊晨;王素敏;张然;车文文;袁从英;梁冰锋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QNS)药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含有4-喹酮母核的一类抗菌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以及价格便宜等特点,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加广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该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亦多,临床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这些药物,既可充分发挥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军;王文霞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氯诺昔康用于颅脑手术后镇痛及对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 研究观察氯诺昔康用于颅脑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颅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用生理盐水作对照组;B组用氯诺昔康PCA;C组用曲马多PCA.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静脉连接PCA泵.术后接泵即刻、术后4、12、24、48 h分别记录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VAS评分.于诱导前、术后3 h、术后24 h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各组患者血清IL-6的含量.结果 B组和C组VAS评分均比A组低(P<0.05),两组镇痛效果相近(P>0.05).三组患者术后血浆IL-6的值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术后3 h升高的幅度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 C组和B组则有所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氯诺昔康用于颅脑术后患者PCA是安全、有效的,能降低术后24 h血浆IL-6的水平.

    作者:王卓丹;谢广沂;高崇荣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氟达拉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

    近年来,由于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对CLL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主要是嘌吟类药物和免疫治疗.如氟达拉滨,国外己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我科使用氟达拉滨治疗30例CLL患者,并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玉芝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左氧氟沙星对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同时给予化痰药物,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均治疗7 d.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结论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对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疗效确切.

    作者:王毅;秦秀广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血塞通注射液6 ml每天静脉滴注,共治疗3周.结果 两组均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7%,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血液流变学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微循环,疗效明显,对脑水肿有一定的改善.疏血通注射液的降血脂作用与血塞通注射液相似.

    作者:张军亚;杨亚平;李勇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期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与手术中转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651例急性炎症期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动及被动中转开腹的原因,手术中转时机.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635例(97.54%),中转开腹16例(2.46%).其中因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主动中转开腹11例(1.69%),被动中转开腹的5例(0.77%)中胆管损伤2例,出血3例.10例开腹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严重粘连、出血不止、胆管损伤病例,需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是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宏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中药抗菌有效化学物质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我国作为传统药物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抗生素的副作用越来越多,中药的抗菌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中药抗菌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我国近几年来中药抗菌有效化学物质研究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邓永中;陆梦怡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在充分抗栓的基础上配合小剂量尿激酶(UK)静脉滴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选择72 h内心绞痛突然加重的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6例,经强化抗栓、抗缺血治疗48 h仍频发自发性心绞痛者,配合尿激酶0.3~0.4万u/(kg·d),静脉滴注2 h,连用5d,观察2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6例均完成全程溶栓.其中21例在溶栓治疗期间内静息心绞痛缓解;5例在1周左右自发性心绞痛消失.60 d内随访观察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结论 在抗栓治疗充分发挥作用后配合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可减少UAP的心绞痛频发和AMI的发生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玉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分析和早期防治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于血压急骤升高而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此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笔者对治疗高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脑出血(IC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三种糊剂治疗乳牙根尖周炎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氧化锌碘仿糊剂、Vitapex糊剂和空管药物治疗乳牙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363个患牙分为3组,用氧化锌碘仿糊剂、Vitapex糊剂作为根管充填材料,空管药物作为药物治疗,随访3年.结果 一年期Vitapex组与氧化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管组与氧化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期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pex糊剂是较理想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近远期效果均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裴蓉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中医药缓解癌性疼痛的机理探讨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中医药治疗在其中占有一定地位.中医药的镇痛作用较弱,起效慢,但毒副作用小,能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可增强西药止痛的疗效,减少其副作用.

    作者:陈旭兰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口腔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观完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由于人口老龄化,口腔科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因此,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口腔疾病特点及应对措施是口腔医生所必须面临的新课题[1].

    作者:宋继丽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法莫替丁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经常规治疗心功能仍为Ⅱ~Ⅲ级的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加法莫替丁称法莫替丁组,常规治疗做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做心脏B超、心功能、心率、血压检查,治疗随访26周.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线特征及常规治疗无差异.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心率和血压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可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赵永志;王勇;吴明永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36例疗效观察

    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根除Hp可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并预防复发已成共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推荐方案,自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收集了36例Hp感染并消化性溃疡的患儿,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艳梅 刊期: 2008年第18期

  • 鼻中隔黏膜下剥离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目的 探讨鼻中隔黏膜下剥离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局麻鼻内窥镜下,对伴有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伴有鼻甲息肉病变者去除部分或大部分鼻甲;对不伴有鼻中隔偏曲者,按筛前神经鼻内侧分布区,行鼻中隔黏膜下剥离划痕术,去除大部下鼻甲前端黏膜.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治疗7 d,局部滴减充血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50例患者近期有效率达98%,无效率2%.结论 鼻中隔黏膜下剥离划痕术能阻断筛前神经末梢,减轻血管张力,降低腺体分泌,去除了部分鼻甲组织增加鼻腔通气面积,同时破坏部分鼻腔黏膜而减弱了变态反应的强度.从而有效的控制了鼻痒、流涕、连续喷嚏等急性症状和以持续鼻塞为主的慢性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康华 刊期: 2008年第18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