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峰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进行康复护理,另选取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李慧鹏;吴平恭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约束衣与约束带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优缺点。方法:收治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有需要约束者100例,分两组,各50例。一组使用约束衣约束,一组使用约束带约束。对比两组的优缺点。结果:使用约束衣出现不良后果的几率明显低于约束带,约束衣依从性及满意度高于约束带。结论: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使用约束衣优于约束带。
作者:杨丽苹;高长青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本文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易于固定,对血管损伤小,方便于临床。在行常规静脉留置针操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及静脉留置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另外,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输液过程的巡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郑瑞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在剖宫产中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方法:收治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择期剖宫产孕妇82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直接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入林格氏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缩宫素20 U宫体注射+卡孕栓一枚舌下含服。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从切皮肤至产妇下手术台,两组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前用葡萄糖酸钙可以明显加快加强子宫收缩,从而减少子宫出血,减少产后出血量。
作者:张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收治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27例,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以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给予相应的固定方法,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17±1.97)个月,其中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根据骨折类型与软组织损伤程度给予相应的固定方法,可提高术后愈合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范正叶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传统结合改良术式在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5例,采用传统结合改良术式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5例患者皆顺利恢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年,无1例复发。结论:传统结合改良术临床疗效确切、肯定。
作者:王兵;卢明军;杨冬林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收治成人鼻咽部腺体息肉患者1例,给予手术治疗。根据病理回报,有腺体组织分布,考虑为咽部黏膜固有层组织及腺体增生、肥大,突出于上皮组织形成。该病例报道较少,还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及研究。
作者:王成义;张梅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了解城乡结合地区老年人抑郁与胆结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GDS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上海某社区60岁以上1878例居民进行调查及体检。结果:老年人抑郁中胆结石的患病率更高。结论:老年人抑郁是胆结石成因之一,应加强社区抑郁心理干,预预防胆囊结石形成。
作者:许莉萍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角膜矫形对近视眼的治疗效果,以及各种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和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对角膜矫形治疗的183例346只眼进行了3~12个月随访观察。对不同屈光度用3种不同的角膜矫形镜做治疗,统计屈光不正患者的不同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及各种不良反应出现的时段与频率。结果:角膜矫形治疗后,视力≥4.8的320只眼(92.5%),视力≥5.0的275只眼(79.9%)。治疗前屈光度≥-5.0 D、角膜曲率≥45.0 D、眼轴长≥25 mm的患者以及早期未提供E值的患者,疗效均较差(P<0.01)。13~17岁年龄组疗效较佳(P<0.01)。主要不良反应是角膜上皮损伤(初戴49.7%)和出现重影(3周内41.0%),1例患者出现顽固的视疲劳。结论:角膜矫形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提高近视眼裸眼视力的方法,对少儿近视的治疗较好,但应注意角膜上皮损伤及重影等不良反应。
作者:王晓玉;丁小云;叶亚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收治精神病患者197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预防跌倒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跌倒发生的影响。结果: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60~79岁的老人,观察组跌倒率降低(P<0.05),1级伤害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降低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
作者:罗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催眠疗法联合逍遥丸治疗肝郁气滞型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郁证(肝郁气滞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催眠疗法联合逍遥丸治疗,对照组给予逍遥丸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催眠疗法联合逍遥丸治疗肝郁气滞型郁证的疗效显著。
作者:张焕芝;朱向东;张静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150例的介入治疗护理资料。结果:42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均顺利,术中血压略微升高4例,心律失常3例,因疼痛躁动4例,均及时发现,得到妥善处理。结论:根据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治疗效果。
作者:崔晓宁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治孕产妇9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另进行围产期体位管理。观察两组生产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对孕产妇实施围产期体位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DVT发生率,有助于促进产妇产后的身体和心理的恢复。
作者:马玉荣 刊期: 2015年第31期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低钾周期性瘫痪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本文通过1例低钾周期性瘫痪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主要从鉴别诊断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靳大川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对76例患者在MECT治疗的前、中、后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并和对照组对比,观察对MECT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疗程次数≤5次8例,≥6次30例;无效7例;有效31例。对照组:疗程次数≤5次21例,≥6次17例;无效18例;有效20例。两组疗程次数和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对MECT治疗的整体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谢月娟;朱秋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做Meta分析。方法: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单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慧竹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疏血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岐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3例。脑干、脑室出血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30 mL以上的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出血部位在脑室或是脑干、出血量30 mL以上是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病后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预防。
作者:贺春兰;胡光宏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给予奥氮平,B 组给予阿立哌唑,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和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催乳素(PRL)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A组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的疗效相当,但是阿立哌唑对患者的PRL影响较小。
作者:荣岩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72例,随机分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下降幅度,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邹兴琼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