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 FBG、2hPG 及 HbA1c 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 FBG、2hPG 及 HbA1c 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效果满意。
作者:雷建军;王成尧;徐胜;冯雪峰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的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收治食管癌患者76例,根据不同的术后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各38例。肠内营养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陆波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72例,随机分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下降幅度,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邹兴琼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在良恶性腹水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腹水患者115例,检测血清及腹水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评估其在良恶性腹水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结果:恶性腹水组的癌胚抗原指标、CA15-3和CA19-9浓度高于临界值的比率显著高于良性腹水组(P<0.05)。腹水中的肿瘤标志物明显高于血清;腹水中的肿瘤标志物CIA15-3、CA19-9以及CEA三者联合检测所具有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在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腹水中,将肿瘤标志物CIA15-3、CA19-9以及CEA三者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来源为腹水者。
作者:林胜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两种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硬核白内障患者150例,按入院顺序分成医治组和对照组各75例。医治组给予小切口摘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治组散光度指标变化程度、并发症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临床视力,降低并发症。
作者:龚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30例,随机分两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舒适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护理过程当中应用舒适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宣锦花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结果:观察组术后苏醒、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较少。
作者:贾雁冰;赵勇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本文分析了多胎妊娠孕产妇120例的护理方法和效果。对多胎妊娠孕产妇加强产前检查和护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可以显著改善多胎妊娠产妇及胎儿的预后,降低胎儿围生期死亡率。
作者:闫咏梅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方法:收治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3800例,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的疾病类型为结直肠息肉(45.89%)、结直肠炎(33.20%)、溃疡性结肠炎(3.00%)。结肠息肉老年组的患病率明显大于青年组,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青年组的患病率大于中年组与老年组。结论:电子结肠镜是对大肠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大幅提高大肠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庞静波;魏志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总结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方法:收治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40例,对发生的12例护理安全隐患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5.0%,跌倒7例,坠床1例,烫伤1例,吸入性肺炎1例,静脉炎1例,压疮1例。结论:意外受伤、静脉炎、压疮是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是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瑞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在剖宫产中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方法:收治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择期剖宫产孕妇82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直接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入林格氏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缩宫素20 U宫体注射+卡孕栓一枚舌下含服。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从切皮肤至产妇下手术台,两组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前用葡萄糖酸钙可以明显加快加强子宫收缩,从而减少子宫出血,减少产后出血量。
作者:张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运用手术室管理模式对导管室进行独立管理,科室管理更加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工作队伍专业化,效益明显提高。将导管室建设成医院的第二手术室,作为一个以介入手术为特色的开放性、综合性平台来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作者:丁小云;周鹏飞;王晓玉;黄永丽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约束衣与约束带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优缺点。方法:收治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有需要约束者100例,分两组,各50例。一组使用约束衣约束,一组使用约束带约束。对比两组的优缺点。结果:使用约束衣出现不良后果的几率明显低于约束带,约束衣依从性及满意度高于约束带。结论: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使用约束衣优于约束带。
作者:杨丽苹;高长青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3例。脑干、脑室出血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30 mL以上的患者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出血部位在脑室或是脑干、出血量30 mL以上是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病后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预防。
作者:贺春兰;胡光宏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进行康复护理,另选取脑卒中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和失语患者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李慧鹏;吴平恭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院前急救患者1554例,按照接诊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试验组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24 h 意外事件发生率、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院内医务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程序化监护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院前急救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和30 d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改善院前急救患者的预后,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
作者:杨蔚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传统结合改良术式在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5例,采用传统结合改良术式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5例患者皆顺利恢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年,无1例复发。结论:传统结合改良术临床疗效确切、肯定。
作者:王兵;卢明军;杨冬林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了解城乡结合地区老年人抑郁与胆结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GDS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上海某社区60岁以上1878例居民进行调查及体检。结果:老年人抑郁中胆结石的患病率更高。结论:老年人抑郁是胆结石成因之一,应加强社区抑郁心理干,预预防胆囊结石形成。
作者:许莉萍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科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6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n=14)与剖宫产分娩组(n=46),对比两组患者的子痫前期程度、新生儿状况。结果:自然分娩组新生儿窒息1例,死亡0例,剖宫产分娩组新生儿窒息14例,死亡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与产科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母婴围生期死亡率,提高母婴预后质量。
作者:李莉琼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降低临床给药流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为护理管理者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给药差错28例,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结果:通过分析临床给药流程的,发现临床给药差错均与发生者的操作流程、工作年限、发生时间有关。结论:在给药流程中,始终存在给药差错的风险,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可预见的潜在风险及已存在的风险加强管理,以降低临床给药差错。
作者:李慧鹏;吴平恭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