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足部并发症治疗与观察

谢茹

关键词:糖尿病, 并发症, 糖尿病足, 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症足部的治疗措施及疗效观察.方法: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40例患者痊愈84例(60.0%),显效34例(24.3%),有效20例(14.3%),无效2例,总有效率98.6%.经过治疗后患者BS、LDL、HDL、TC、TG、HbA1c、Lp(a)、UMA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足部疾病疗效显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终止妊娠的效果

    目的:观察采用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早期妊娠药物流产妇女14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73例.A组口服米索前列醇,B组采用阴道填充米索前列醇,对采用不同用药途径流产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完全流产率,A组91.8%,B组97.3%,两个组比较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同口服相比,采用阴道给药的方式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胡瑜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小儿阑尾炎107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小儿阑尾炎的诊治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和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小儿阑尾炎患儿107例,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本组107例惠儿中,采用单纯阑尾切除术治疗80例(74.8%),27例采用保守治疗(25.2%),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10例患儿中毒症状加重,导致保守治疗失败而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选择腹腔脓肿引流术治疗2例,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治疗8例.结果:8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62.5±5.2)分钟,术中出血量(30.2±4.5)ml,切口长度(15.2±0.6)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2±0.8)小时,肛门排气时间(22.9±2.6)小时,住院时间(14.6±2.1)天,术后发生切开感染1例,给予充分引流,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小儿阑尾炎应根据临床症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玉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更年期女性的膳食营养

    目的: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生理过程,但感受因人而异的,轻者稍感烦躁、心慌、情绪不稳定,重者表现为更年期精神病.要想安然、顺利渡过这个时期,除了在心理卫生、生活规律、适量运动等方面加以注意,更要对日常的膳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善.近年来,医学界认为,更年期女性如能注意饮食营养,不仅能安然渡过更年期,还能使许多的不适症状得到改善.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与其用药,不如加强膳食营养.

    作者:张晨;王伯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护理管理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护理人员18例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例,对照组护理管理方法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其中包括:护理人员值班以及交接班制度,护理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护理,护理差错事故管护理制度,护理在职教育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手术室护士服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管理加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可以使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主动性明显提高,使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同时也使紧张的护患关系得到明显缓解,使手术室乃至整个医院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

    作者:黄文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作用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综合治疗改善产后盆底肌肉强度、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产后42天复查的180例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90例给予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对照组90例给予常规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5个月后进行盆底康复问卷调查和盆底肌力测试,以评价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强度增加,盆腔脏器脱垂减少,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42天及时进行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可提高盆底肌肉强度,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减少尿失禁发生.

    作者:韩永霞;牛余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探讨

    目的:探讨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止咳散加减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慢性咳嗽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止咳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7%,对照组74.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止咳散加减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具有显著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育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颅骨修补术的临床回顾与总结

    目的:探究颅骨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以及优点.方法:对收治颅骨缺损患者23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35例颅骨缺损患者中,应用钛网给予颅骨修补135例,有机玻璃修补55例,硅胶修补30例,自体颅骨修补15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无感染、出血以及皮瓣坏死现象,仅17例头皮下出现积液.结论:对颅骨缺损患者,合理选择修补材料、时机以及手术方法,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病几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张晓东;陈碧灿;李文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对照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的用量和住院时间发生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喘憋、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的用量和住院天数等方面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能改善患儿全身症状,缩短疗程.

    作者:孙井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临床观察,协助及早防治手足口病,并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收治手足口病例48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的手足口病重症较多,共收治了9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误诊率增高,增加了手足口病危重病例及死亡病例的发生.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对于预防手足口病及重症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郝云连;郝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妇产科临床见习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本文简要总结了学生在妇产科临床见习中常见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对妇产科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教学课时多、带教医生责任意识薄弱,以及见习安排不合理等4个方面来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医德建设、建立高素质队伍、精简课时、推进分散的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5个方面来综合性地提高妇产科临床见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妇产科临床见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作者:梁林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分析90例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以提高社区医师对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认识.方法:收治小儿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分析,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采用常规三联与奥美拉唑结合进行治疗的疗效比单纯常规三联疗法的疗效要显著.

    作者:谢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治疗风湿痹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治疗风湿痹证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穴位贴敷及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的中医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治疗风湿痹证,可提高临床治愈率,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周巧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前瞻性理念在临床教学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瞻性理念在临床教学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思维中的前瞻性、可分析性、科学指导性以及创造性等在临床教学护理安全管理中进行应用,通过多角度对护理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对教学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对医院、科室、带教老师3方面在教学护理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学生对教学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分别为医院>95%、科室>96%、带教老师>98%.结论:在临床教学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前瞻性理念,不仅可以树立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进适应护理工作的新要求,还可使护理安全管理贯穿于临床教学工作的从始到终,增强临床护理安全.

    作者:孔桂芬;杨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方法:选取新生儿106例为对象,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通过外周动脉采血,对照组利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在采血过程中的成功率、疼痛表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成功率高达94.3%(50/53),而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81.1%(43/53);另外,观察组新生儿较对照组新生儿的疼痛较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安全和可靠性,其一次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减轻新生儿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杨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6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氯雷他定片联用桂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变应性鼻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桂辛汤治疗,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3%,对照组6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氧雷他定片联用桂辛汤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

    作者:贺海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的相关性

    目的:对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将其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危险分层标准分成中危组、高危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展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高危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中危组(P<0.05).结论:随着高血压危险性的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朱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心脏神经症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探讨

    目的:探讨心脏神经症的心电图的特征,分享心电图的诊断经验.方法:收治心脏神经症患者100例,采用12导联全自动心电图机进行检查.结果:100例患者中,房颤1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房性期前收缩(包括成对的,短阵房速)11例,窦性心动过速87例(87.0%),心率100 ~ 116次/分,平均108.2次/分,ST段水平或近似水平下移者≥0.05mV者34例,表现在T波改变4例,其中T波低平2例,T波浅倒置1例,T波未见深倒置1例,表现在Ⅱ、Ⅲ、aVF导联30例.结论:心脏神经症可引起类似器质性疾病的心电图改变,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干预医师应重视鉴别.

    作者:李淑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莒南县2009-2013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莒南县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发病情况.方法:采用细菌抑制法进行苯丙酮尿症(PKU)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检测.结果:共筛查45252例,筛查出苯丙酮尿症(PKU) 15例,发病率33/10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35例,发病率77/10万.结论: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者:庄绪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伴良性结节状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伴良性结节状改变的关系.方法:收治胃窦黏膜有良性结节样改变的患者,内镜观察确定有结节状形态改变,并在有明显结节处取活检组织3块,其中1块立刻作Hp快速尿素酶试验,判定有无Hp感染;另外2块送病理检查,观察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亚甲蓝-硼酸染色法进一步明确诊断Hp感染情况.观察诊断为结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并伴有结节状改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表现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结果:将胃黏膜良性结节状改变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结节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40例结节性胃炎病例中,Hp感染率92.5%(37/40),45例萎缩性胃炎伴结节状改变病例中,Hp感染率55.6%(25/40),经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后,随着Hp的根除,复查胃镜:结节性胃炎组内镜下结节90%(36/40)消失,萎缩性胃炎组内镜下结节4.4%(2/45)消失,P<0.001,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示:结节性胃炎组淋巴滤泡87.5%(36/40)消失,5%(2/40)好转.萎缩性胃炎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100%(45/45)消失,4.4%(2/45)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结节性胃炎组95%(38/40)症状消失,萎缩性胃炎组88.9%(40/45)症状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但结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尤为密切,是更应考虑Hp根除治疗.根除Hp后结节性胃炎的病理、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症状均可明显改善,而萎缩性胃炎(伴有结节状改变)只能改善症状,对于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石婷娟;师水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磷酸肌酸钠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肺炎心衰患儿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收治肺炎心衰患儿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n=40)和磷酸肌酸钠治疗组(B组,n=40),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用药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结果:当心力衰竭发生时,患儿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两组HRV较治疗前升高.但磷酸肌酸钠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以改善肺炎心衰患儿的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

    作者:常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