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张永涛;张晓涛

关键词:小剂量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溶栓方案,治疗组在标准的溶栓方案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采用判断溶栓再通间接指标来评估两组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观察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病死率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提高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降低病死率。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增强治疗对隐性梅毒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

    目的:对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并观察其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治隐性梅毒患者40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免疫增强疗法进行治疗。用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联合金菌灵胶囊进行治疗,每组20例,并选取20例普通患者作为正常组进行对比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3组血清中的IFN-γ、IL-2、IL-10、IL-4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正常人而言,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2的水平明显要低,而IL-10、IL-4的水平明显要高,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后其血清中IFN-γ、IL-2水平呈现升高趋势,而IL-10、IL-4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在接受免疫增强治疗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其紊乱的免疫调节功能,改变Th2型细胞因子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从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显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简称硬外)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300例,随机分为3组,L3~5之间“把持式”持续正压硬外穿刺硬-腰联合麻醉。第1组: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下一棘突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成锐角。第2组:垂直侧入路进针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垂直穿刺。第3组:垂直正中入路硬外穿刺术。操作者均为通过5年临床培训,该项技术已熟练的麻醉医师。结果:第3组较第1、2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合计用时长(P<0.01);第3组穿刺次数明显多于第1组(P<0.01),第2组介于第1、3组之间(P<0.05);碰到神经、麻醉后第6天腰痛例数第3组多于第1、2组(P<0.05);置管有阻力第1组少于第2、3组(P<0.05)。结论:“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外穿刺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张兆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食用富硒全麦粉对高血糖、高血脂防治作用的观察

    目的:观察食用富硒全麦粉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的影响,结合当地情况,建立餐饮保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确诊的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取代以面食为主的主食,并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进行配对、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在各项指标基本一致,观察结束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组)血糖、血脂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富硒全小麦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明山;周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收治人流手术后放置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妇女24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人流手术后即时放置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对照组为同期经期间放置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分析两组妇女在放置后的不良反应与避孕效果。结果:人流手术后放置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放置1年内避孕效果和节育器脱落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吉尼致美宫内节育器在人流手术后即时放置和经期间放置的避孕效果一样,放置3个月后没有不良反应出现,因此应在人流手术后即时放置。

    作者:周金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100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和护理干预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情况及抑郁症的控制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患者抑郁症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黄文君;孔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征稿通知

    作者:《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单独、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分析并比较两组心绞痛和不良情绪发生率。结果:两组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都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并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田立东;李志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发生不同程度胎儿宫内缺氧孕妇152例,采用阴道分娩,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胎儿均未发生窒息。结论: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雷水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42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注意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舒适的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完全恢复自理4例(9.5%),部分生活自理15例(35.7%),完全需要帮助17例(40.5%),死亡6例(14.3%)。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毛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路径的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应用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率、住院率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率和健康教育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受到系统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星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阑尾炎48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老年急性阑尾炎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阑尾炎患者48例,其中10例阑尾周围脓肿,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症状未见好转,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坏疽性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治疗,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28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过治疗,47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1例并发糖尿病导致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经过2~6个月的随访,48例患者均无粘连性肠梗阻和腹腔内出血及残余脓肿形成。结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症状不典型,需要仔细检查,根据患者阑尾炎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鲍克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疝气患者14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70例实施传统手术的患儿为对照组,70例实施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指征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1.5±0.4)cm,手术时间(12.4±1.8)分钟,术中出血量(4.6±1.2) ml,术后住院时间(2.3±0.7)天,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0.7)cm,(19.8±2.3)分钟,(7.9±1.5)ml,(4.2±1.0)天;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均是治疗小儿疝气的有效方法,但小切口微创手术创伤更小,更利于患儿术后的早期恢复,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病毒性肺炎胸部CT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病毒性肺炎胸部CT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病毒性肺炎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GE多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肺炎发生在左肺19例(38.0%),右肺22例(44.0%),双肺均有病变9例(18.0%)。肺炎形态表现统计,50例患者发生≥2种形态改变,其中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2例,条索影14例,胸膜下网状影1例,小结节影12例,大片状实变影10例,支气管气象30例,碎石征26例,磨玻璃影41例。伴随改变表现为腋窝淋巴结增大6例,纵膈淋巴结增大8例,肺门增大6例,肺门影增宽、密度增强。右侧气胸1例,胸膜肥厚6例,胸腔积液22例,其中双侧均有胸腔积液16例,单侧胸腔积液6例。结论:病毒性肺炎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碎石征,而且多伴有胸腔积液。

    作者:李伟;王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6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72)和治疗组(n=68)。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生活指导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程12个月,疗程结束后2个月复查血脂、CRP及双侧颈动脉彩超,并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及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在降低血脂(TC、TG、HDL-C、LDL-C)、CRP及IMT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确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雪梅;任建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疗效。方法:收治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6例,术前进行相关护理,置管期间加强监护,置管后进一步综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无明显不适状况。置管后出现疼痛10例,局部红肿2例。拔出引流管后,穿刺部位皮下结节2例。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均减少且缓解症状明显。结论: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进行相关护理,减少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是保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手段。

    作者:周咏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加压绷带在预防PICC置管术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加压绷带在预防PICC置管术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接受PICC置管术的患者239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穿刺方法,且固定由3名有经验的护士规范操作。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法,试验组采用3M加压绷带包扎法。结果:对照组发生置管后出血5例,穿刺侧前臂肿胀12例;试验组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刺侧前臂肿胀。结论:加压绷带包扎法有效避免了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郭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通过宫内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给药途径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剖宫产术出血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分娩产妇666例,随机分成宫内给药组、直肠给药组和口服组,各222例。3组均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μg,分别经采取宫内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给药途径给予米索前列醇400μg治疗。结果:宫内给药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5.8±42.1)ml、(199.8±39.6) ml、(229.6±39.2)ml,直肠给药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87.8±48.5)ml、(225.3±61.2)ml、(305.3±61.2)ml,口服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1.2±40.9)ml、(205.8±42.1)ml、(258.9±55.1)ml;术中出血量方面,宫内给药组和口服组明显优于直肠给药组(P<0.05),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平均出血量方面,宫内给药组和口服组明显优于直肠给药组(P<0.05),宫内给药组出血量略低于口服组;宫内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0.045%,直肠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4例,出血发生率1.8%,口服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0.045%,直肠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0.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给予米索前列醇是预防剖宫产术出血的佳给药途径。

    作者:王朝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保健干预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对保健干预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保健干预前后,作相关问卷调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保健干预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与遵医行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保健干预前,保健干预后能够遵医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干预后,定期检查血压与按时服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人数明显增多,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主动性,培养患者的健康生活习惯,使其自我保健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毅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遵医率和依从性,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方法:对52例高血压患者定期集中健康教育,发放宣传册,制定合理的生活秩序,问卷形式做答。结果:教育后的遵医率和高血压基础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培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