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关键词:乳腺癌, 超声, 彩色多普勒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伍建设的探讨

    目的:由于历史以及人才培养体制等因素方面的影响,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极为不利。本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指出当前时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谢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注射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注射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当天,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后第3天,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并对两组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初期,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情发展,应尽早使用。

    作者:包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上颌窦穿刺冲洗、鼻窦负压置换治疗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35例,有效26例,无效2例,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痊愈32例,有效23例,无效8例,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87.3%。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效果显著。

    作者:刘真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免疫增强治疗对隐性梅毒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

    目的:对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并观察其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治隐性梅毒患者40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免疫增强疗法进行治疗。用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联合金菌灵胶囊进行治疗,每组20例,并选取20例普通患者作为正常组进行对比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3组血清中的IFN-γ、IL-2、IL-10、IL-4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正常人而言,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2的水平明显要低,而IL-10、IL-4的水平明显要高,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后其血清中IFN-γ、IL-2水平呈现升高趋势,而IL-10、IL-4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在接受免疫增强治疗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其紊乱的免疫调节功能,改变Th2型细胞因子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从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显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30~90分钟,平均45分钟,术后3~5天拔除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管,术后5~6天进流质饮食。无出血、消化道损伤、切口感染、腹腔脓肿、无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无穿孔部位再渗漏、肠梗阻发生。结论: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效果肯定,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首选术式。

    作者:王海峰;李孝荣;王钢;刘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目的:临床分析乌头类中药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方法:共有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制剂方法不正确、配伍使用不合理、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不清楚其使用适应证和患者体质等。结论: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使用中,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对药物有充分认识,加强其临床应用合理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作者:吴伯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桡动脉压迫器与传统压迫止血法比较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使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根据术后止血方式的不同,将582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220例)和B组(362例)。使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止血为血管压迫器组(A组),使用手工弹力绷带加压缠紧的纱布卷为传统手工压迫止血组(B组),对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手部肿胀皮下出血、动静脉瘘和腕管综合征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部肿胀皮下出血、动静脉瘘和腕管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止血成功率及出血并发症上等同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且有利于术后出血观察,可以作为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的常规止血法。

    作者:赵洪涛;李永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征稿通知

    作者:《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评价入院后48小时内平均血糖水平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治非糖尿病AMI患者283例,根据入院48小时的2次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6.18mmol/L(1组)、6.1~7.88mmol/L(2组)、>7.8mmol/L(3组)3组。组间比较不同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的AMI患者临床特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情况、住院治疗经过情况。结果:与1组比较,2组、3组中女性发生广泛前壁AMI的比例明显增多。随着平均空腹血糖的升高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吸烟、平均空腹血糖、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对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入院48小时内平均空腹血糖升高是非糖尿病AMI住院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心捷;尹素凤;谷瑞瑜;刘伟;蒋桦;肖雪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保健干预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对保健干预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保健干预前后,作相关问卷调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保健干预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与遵医行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保健干预前,保健干预后能够遵医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干预后,定期检查血压与按时服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人数明显增多,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主动性,培养患者的健康生活习惯,使其自我保健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毅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给予氨苄西林钠、替硝唑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臭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30%,治愈率54.16%;对照组总有效率83.00%,治愈率33.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安全可靠。

    作者:潘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溶栓方案,治疗组在标准的溶栓方案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采用判断溶栓再通间接指标来评估两组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观察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病死率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提高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永涛;张晓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比较不同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佳手术方式。方法:收治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有21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为对照组;27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为观察组。对两组手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的随访资料中,两组的 IPSS 和 Qmax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无症状复发和任何并发症情况;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加重,3例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1例患者2次发生急性尿潴留并发症,后经过膀胱颈切开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疗效更好,更具有安全性,应该在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中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张保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子宫内胚胎组织残留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漏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胚胎组织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流产或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结果:98例中超声发现有胚胎组织残留宫腔内41例,与临床清宫后病理结果对照,病理诊断4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3.2%(41/4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胚胎组织残留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对清宫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符月美;虞素兰;沈薇;潘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TCT)检查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C-Ⅱ 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集自愿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妇女568例,行TCT检查,其中66例结果为不典型鳞形细胞(ASCUS)及以上,患者同时行高危型HPV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分析两种方法对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结果:TCT 检查结果异常 ASCUS 3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21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13例,鳞状上皮细胞癌(SSC)2例。细胞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LSIL 73.3%(22/30),HSIL 92.3%(12/13),SCC 100%(2/2)。高危型 HPV 感染率51.51%(34/66),高危型 HPV 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 ASC-US 26.66%(8/30),LSIL 66.66%(14/21),HSIL 76.92%(10/13),SCC 100.00%(2/2)。高危型HPV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TCT检查的敏感性81.53%,特异性91.73%;HC-Ⅱ HPV-DNA 检测的敏感性92.43%,特异性95.69%。结论:TCT 结合 HC-ⅡHPV-DNA检测增加了宫颈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了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韩延敏;邓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11年4月起对本院30名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主要对其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训,以风险意识调查表、患者满意度以及医患纠纷投诉率作为判定标准。结果: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有了明显的改变,主要包括对风险因素的普遍认识,对风险的整体认识,对待风险管理所做的行动取向以及对待风险管理的态度明显高于培训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纠纷投诉率明显减少。结论:实行风险管理培训对护理工作的展开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肱骨下段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L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结外淋巴瘤,发现疑似病例应做病理确诊,并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本文就1例该病患者临床诊断等问题做一简单阐述。

    作者:汪勇;宋庆华;田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影响的观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的影响。方法: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包括群体式开放康复管理模式、针对性目的性健康教育、情感支持、个性化心理调适与生活关怀等);对照组仅以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期6个月,使用UCLA孤独量表评定护理效果。结果:经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的孤独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矫正。与对照组相比,UCLA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处意义(t=5.52,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能有效地改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心理,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李秀美;邹远珍;温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简称硬外)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300例,随机分为3组,L3~5之间“把持式”持续正压硬外穿刺硬-腰联合麻醉。第1组: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下一棘突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成锐角。第2组:垂直侧入路进针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垂直穿刺。第3组:垂直正中入路硬外穿刺术。操作者均为通过5年临床培训,该项技术已熟练的麻醉医师。结果:第3组较第1、2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合计用时长(P<0.01);第3组穿刺次数明显多于第1组(P<0.01),第2组介于第1、3组之间(P<0.05);碰到神经、麻醉后第6天腰痛例数第3组多于第1、2组(P<0.05);置管有阻力第1组少于第2、3组(P<0.05)。结论:“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外穿刺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张兆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电针配合眼针等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眼针、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体针取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合谷(健侧)、足三里(双侧)、太聪(双侧)。眼针取穴:上焦区、肺区、心区、肾区、脾区。TDP取患侧面部。五官超短波电极置于翳风穴、下关穴。结果:痊愈率91.7%,总有效率100%。结论: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作者:杨舫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