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月美;虞素兰;沈薇;潘菁
妊娠期的用药安全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可以导致生出缺陷儿。为探讨妊娠期女性用药情况与安全性,本文阐述了目前临床上5类对胎儿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即A类、B类、C类、D类和X类,其中,A类和B类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C类药物主要包括庆大霉素、阿司匹林等,D类和X类药物是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并对孕妇用药原则进行阐述,避免错误用药、滥用药,推崇合理用药,降低胎儿致畸率,提高优生优育。
作者:牛巧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治贫血患者80例,按照贫血类型不同分为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对两组的血液均采用 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并对两组血液检验RDW、MCV、MCH以及MCHC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组在MCHC指标检测结果上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在RDW和MCV指标检测结果上低于缺铁性贫血组,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MCH水平的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中海贫血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分别为95%、66%、76%,缺铁性贫血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分别为96%、69%、78%。结论: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能够为贫血类型的确定提供诊断依据,且诊断具有可靠性。
作者:尚凤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患者病情急、病种复杂、车载急救设备有限、工作环境差等,存在很大医疗风险。因此,研究分析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多发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完成急救任务。
作者:姜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农牧区老年高血压病特点及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关系。方法:纳入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农牧区>65岁高血压病患者2115例为高血压病组,纳入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农牧区>65岁非高血压病患者810例为非高血压病组,通过门诊和住院病例看患者对高血压的了解情况,根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数据情况研究数据。结果:高血压病组中高血压1~2级90.12%,高血压3级9.88%;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32.24%。在高血压病组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80.80%、58.52%和24.68%,与非高血压病组相比,高血压病组血压、体重指数、血脂、血糖均高(P<0.05)。结论:本市农牧区老年高血压以轻、中度为主,该群体对高血压病知晓率相对高,治疗、控制率偏低。农牧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因治疗、控制率低,又部分合并高血脂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
作者:杜海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结果:50例患儿治疗后,40例5天体温恢复正常(80%);2例6天恢复正常(4%);8例10天恢复正常(16%)。50例患儿中,痊愈40例(80%),40例出院胸片检查病灶完全吸收;好转10例(20%),10例体温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均在出院后5~8日复查显示病灶完全吸收。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柳瑞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补法是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简要介绍补法的合理应用。
作者:于风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心血管疾病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糖尿病者)86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应用中等强度治疗(阿托伐他汀10~20mg/日),B组进行高强度治疗(阿托伐他汀40~80mg/日),观察两组新发糖尿病的情况。结果:高强度治疗新发糖尿病发病率1.8%,中等强度治疗新发糖尿病发病率1.2%。结论: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性。
作者:张延华;靳静静;靳淑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瘫痪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老年瘫痪患者进行调查,对7个因素作了相关性分析,按评估标准测试值,确定佳临界点。结果:7个因素与压疮的发生均显著相关。结论:相关因素≥19分时,需加强防护措施。
作者:李冬娥;刘建胜;何媛;孙汉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多点加压缝合对减少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60例,观察组28例采用多点加压缝合,辅以棉垫、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棉垫、胸带加压包扎。对比观察住院期间,胸壁、腋窝局部积液情况。结果:多点加压缝合的28例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10.71%;单纯切缘皮肤间断缝合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34.3%。经统计学表明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加压缝合可以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
作者:吴元肇;郑克思;陈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膀胱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6例膀胱肿瘤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既能检测出肿瘤的位置、边界、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对膀胱壁浸润程度等信息,又能观察肿瘤的血流情况,检测肿瘤血流参数值。肿瘤内的血流越丰富,恶性的可能性越大,肿瘤浸润越深,阻力指数(RI)也随之增高。良恶性肿瘤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分别为(0.36±0.08)m/秒和(0.32±0.06)m/秒),无明显差异,而二者阻力指数(0.46±0.06)和(0.63±0.08)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膀胱肿瘤诊断及鉴别其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兆仙;吴之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切除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根治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时患者的出血量显著的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出现吻合口瘘、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排尿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的治疗组的人数分别为2例、4例、6例、4例、5例、6例、3例,对照组出现的人数分别为6例、10例、11例、7例、10例、12例、7例,治疗组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模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林志扬;张伟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传统组接受单纯的传统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组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通过对比治疗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结果:通过对比,中西医组总有效率达到85%,而传统组总有效率4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优于传统组。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减轻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作者:付亚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眼针、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体针取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合谷(健侧)、足三里(双侧)、太聪(双侧)。眼针取穴:上焦区、肺区、心区、肾区、脾区。TDP取患侧面部。五官超短波电极置于翳风穴、下关穴。结果:痊愈率91.7%,总有效率100%。结论: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作者:杨舫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克霉唑联合曲咪新乳膏治疗股癣和足癣的效果。方法:收治股癣和足癣患者42例,采用克霉唑联合曲咪新乳膏治疗。结果:治愈16例(46%),显效17例(48%),无效2例,总有效率94%,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结论:克霉唑联合曲咪新乳膏治疗股癣和足癣疗效显著。
作者:方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临床分析乌头类中药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方法:共有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制剂方法不正确、配伍使用不合理、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不清楚其使用适应证和患者体质等。结论: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使用中,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对药物有充分认识,加强其临床应用合理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作者:吴伯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食用富硒全麦粉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的影响,结合当地情况,建立餐饮保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确诊的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取代以面食为主的主食,并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进行配对、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在各项指标基本一致,观察结束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组)血糖、血脂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富硒全小麦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明山;周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ITP患儿发病的诱因,应用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Hp)、支原体,并分析与ITP的关系。结果:89例ITP患儿中,46.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17.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其中 CMV 阳性10例(11.24%),EB 病毒阳性7例(7.86%),Hp 阳性12例(13.48%),MP 阳性2例(2.25%),总阳性率30.34%(27/89)。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的时间在病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 ITP 4例(4.49%),各病原阳性组总的转慢率7.40%,病原阴性组转慢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H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Hp感染组ITP患儿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作者:王晓格;胡姬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消化性溃疡(PU)属于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随着各类抗溃疡药物的不断出现,显著地提高了PU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改变了患者单纯依赖手术的命运。目前应用抗溃疡的方法和药物很多,本文就消化性溃疡的具体治疗作一简单阐述。
作者:王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进一步认识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首发临床症状及胸部CT表现,探讨首次临床症状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价值,提高BAC的诊断水平,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76例,均经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首次临床症状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76例患者中以咳嗽、咳中等量或大量白色泡沫痰伴发热为主26例(34.21%),胸部CT征象中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密度影是BAC较特征性表现。结论:联合临床症状与胸部CT图像上病变形态学特征性改变,在BAC的早期诊断中更有诊断意义。
作者:周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