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病原感染的临床分析

王晓格;胡姬婷

关键词:血小板, 紫癜,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ITP患儿发病的诱因,应用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Hp)、支原体,并分析与ITP的关系。结果:89例ITP患儿中,46.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17.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其中 CMV 阳性10例(11.24%),EB 病毒阳性7例(7.86%),Hp 阳性12例(13.48%),MP 阳性2例(2.25%),总阳性率30.34%(27/89)。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的时间在病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 ITP 4例(4.49%),各病原阳性组总的转慢率7.40%,病原阴性组转慢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H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Hp感染组ITP患儿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聚集及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日,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丹红注射液40ml/日,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显效18例(45.0%),有效19例(47.5%),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7例(17.5%),有效21例(52.5%),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路径的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应用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率、住院率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率和健康教育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受到系统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星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病毒性肺炎胸部CT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病毒性肺炎胸部CT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病毒性肺炎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GE多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肺炎发生在左肺19例(38.0%),右肺22例(44.0%),双肺均有病变9例(18.0%)。肺炎形态表现统计,50例患者发生≥2种形态改变,其中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2例,条索影14例,胸膜下网状影1例,小结节影12例,大片状实变影10例,支气管气象30例,碎石征26例,磨玻璃影41例。伴随改变表现为腋窝淋巴结增大6例,纵膈淋巴结增大8例,肺门增大6例,肺门影增宽、密度增强。右侧气胸1例,胸膜肥厚6例,胸腔积液22例,其中双侧均有胸腔积液16例,单侧胸腔积液6例。结论:病毒性肺炎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碎石征,而且多伴有胸腔积液。

    作者:李伟;王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通过宫内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给药途径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剖宫产术出血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分娩产妇666例,随机分成宫内给药组、直肠给药组和口服组,各222例。3组均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μg,分别经采取宫内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给药途径给予米索前列醇400μg治疗。结果:宫内给药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5.8±42.1)ml、(199.8±39.6) ml、(229.6±39.2)ml,直肠给药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87.8±48.5)ml、(225.3±61.2)ml、(305.3±61.2)ml,口服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1.2±40.9)ml、(205.8±42.1)ml、(258.9±55.1)ml;术中出血量方面,宫内给药组和口服组明显优于直肠给药组(P<0.05),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平均出血量方面,宫内给药组和口服组明显优于直肠给药组(P<0.05),宫内给药组出血量略低于口服组;宫内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0.045%,直肠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4例,出血发生率1.8%,口服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0.045%,直肠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0.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给予米索前列醇是预防剖宫产术出血的佳给药途径。

    作者:王朝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结肠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残余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结肠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残余肾功能(RRF)的影响。方法:随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结肠透析中心结肠透析患者48例1年,随机分为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组(酮酸组,18例)、低蛋白组(15例)、常规蛋白组(15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和体重指数(BMI)营养状态指标,动态观察残存肾功能(RRF)、肌酐清除率(Ccr)及残存尿量的变化,并进行血清氨基酸谱的测定。结果:比较3组的营养指标,酮酸组、常规蛋白组均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酮酸组的 BMI、TSF、MAMC、Alb、TC 及 TG 均高于常规蛋白组,但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的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水平,酮酸组均高于低蛋白组及常规蛋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的 Ccr、RRF、残存尿量,酮酸组与低蛋白组的均高于常规蛋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结肠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能够起到保护 RRF 的作用,并能使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显著提高。

    作者:李燕;刘明龙;卢守燕;刘天喜;李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目的: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患者病情急、病种复杂、车载急救设备有限、工作环境差等,存在很大医疗风险。因此,研究分析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多发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完成急救任务。

    作者:姜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苦碟子注射液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KDZ)的安全剂量及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 MTT 法检测沈阳、通化两个厂家共12批次的KDZ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级别,并比较各两厂家之间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2批 KDZ 的给药浓度与 OD 值成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和-0.924;12批KDZ原液对L929的细胞毒性级别均为4级,稀释64倍时毒性级别均为1级;两个厂家KDZ的IC50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KDZ稀释64倍时对L929细胞基本无毒,采用细胞评价方法对KDZ进行安全性评估是可行的。

    作者:乔艳玲;王钧;王璐茜;梁春华;卢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与CAT评分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BODE指数和CAT评分测试,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共50例,分别做BODE指数和CAT评分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ODE指数和 CAT 评分具有显著相关(r=0.684,P<0.01)。其中 CAT 评分与 FEV1%呈负相关(r=-0.745,P<0.01),与 MMRC呈正相关(r=0.543,P<0.01),与6MWD 呈负相关(r=-0.700,P<0.01),与 BMI 无相关性(P>0.05)。结论:BODE 指数和CAT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于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但CAT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BODE指数客观性较强,对远期预后评估意义较大。

    作者:孙杰;韩敏娟;曹鹏鹏;张旭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耐药性2657例分析

    目的:了解本区结核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近8年2657例肺结核病人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总耐药率42.8%,总耐多药率10.3%;耐药率由高到低为 INH 24.3%、SM 17.5%、RFP 14.9%、EMB 13.1%、PZA 11.5%、PAS 8.2%;在不同年龄组中,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耐药率分别为10.5%、49.2%、44.8%、35.2%,耐多药率分别为2.8%、12.4%、11.2%、9.5%;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以40~59岁年龄段高。结论:高耐药率以及耐药性趋向于一线抗痨药是沈阳市皇姑区胸科医院结核菌耐药特征。

    作者:孙燕;左根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评价知柏地黄汤对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口腔科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知柏地黄汤,对照组口服复合维生素B和泼尼松片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知柏地黄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较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书民;于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宫颈癌初筛应用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境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初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宫颈癌初筛患者2169例,其中使用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检查的1104例初筛者作为研究组,1065例单纯使用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筛查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检测所得阳性率,并对所检出的病变行病理学检测。结果:研究组检测阳性率及 CIN Ⅰ、CIN Ⅱ和 CIN Ⅲ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筛查宫颈癌癌前病变效果显著,能提高宫颈癌排查率。

    作者:叶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E”型导管固定装置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E”型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在 ICU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6月入住IC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导管固定方法,观察组使用一次性“E”型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情况、口腔护理效果、固定装置对皮肤的压迫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的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口腔异味程度、口腔护理人数、口腔护理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E”型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方法优于对照组传统导管固定方法。

    作者:刘春兰;李华;赵晓瑞;夏云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PU)属于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随着各类抗溃疡药物的不断出现,显著地提高了PU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改变了患者单纯依赖手术的命运。目前应用抗溃疡的方法和药物很多,本文就消化性溃疡的具体治疗作一简单阐述。

    作者:王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化三醇在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与分析骨化三醇在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取血液透析方式进行治疗的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原发病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每周进行2~3次血液透析,每次持续时间3~4小时,在血液透析的同时加用骨化三醇进行静脉注射。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血钙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1,P>0.05);患者的血磷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6, P<0.05);患者的钙磷乘积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00,P<0.05)。结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应用骨化三醇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使患者的血钙、血磷平衡得到良好的调节。

    作者:郭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穿琥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穿琥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病毒性肺炎患者16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服用普通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治疗,观察组注射穿琥宁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发热、咽痛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相同症状消失的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琥宁注射液对于治疗病毒性肺炎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徐慧;陈凤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热点,其机制较复杂,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与Na+-K+-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Caspase-3、水通道蛋白4等有关。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尽早地给予干预措施,减轻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挽救更多的濒死脑组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陈念;王立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对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35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结果:本组35例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确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可以清晰地看到破口和内膜瓣,内膜瓣的 CT 影像表现为低密度线样状,临床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28例。血管腔被内膜瓣分为真腔和假腔,有10例患者可见附壁血栓。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越;王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慢性病诊疗中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慢性病诊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南京市孝陵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78例患者的分析,不分性别、年龄,其中39例治疗中辅以体质辨识问卷调查,辨别何种体质,进行针对性中医保健指导;另外39例对照组正常门诊治疗,未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以及针对性的中医养生保健指导,观察3个月后对慢性病控制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辅以体质辨识的患者,慢性病控制率81.25%,对照组的患者慢性病控制率72.51%,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慢性病患者在中医体质辨识指导下慢性病指标控制更好,更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贺乘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产后抑郁症患者100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和护理干预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情况及抑郁症的控制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患者抑郁症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黄文君;孔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保健干预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作用

    目的:对保健干预在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保健干预前后,作相关问卷调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保健干预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与遵医行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保健干预前,保健干预后能够遵医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干预后,定期检查血压与按时服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人数明显增多,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主动性,培养患者的健康生活习惯,使其自我保健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毅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