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吴伯姝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乌头类中药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方法:共有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制剂方法不正确、配伍使用不合理、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不清楚其使用适应证和患者体质等。结论: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使用中,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对药物有充分认识,加强其临床应用合理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30~90分钟,平均45分钟,术后3~5天拔除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管,术后5~6天进流质饮食。无出血、消化道损伤、切口感染、腹腔脓肿、无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无穿孔部位再渗漏、肠梗阻发生。结论: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效果肯定,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首选术式。

    作者:王海峰;李孝荣;王钢;刘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牙列间隙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局部义齿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技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的88.89%;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对照组7例,观察组2例;观察组满意率91.67%,对照组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获取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口腔疾病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作者:张桂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梗死致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1年9月对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临床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通过上述的功能锻炼,其中24例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3例在帮助下行走,1例无效。结论:以心理护理为指导,功能锻炼为核心,早期实施整体化康复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运动机能、生理功能都能得到大限度的康复,为早日走向社会,回归家庭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庞珂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慢性支气管炎50例的护理

    目的:总结慢性支气管的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3年5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0例,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本组5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明显升高。结论:加强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氧疗护理、预防风寒感冒、及时排痰、适当休息、坚持锻炼、改善居住环境和饮食调节是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查彩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上颌窦穿刺冲洗、鼻窦负压置换治疗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35例,有效26例,无效2例,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痊愈32例,有效23例,无效8例,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87.3%。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效果显著。

    作者:刘真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高血压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慢性疾病,针对高血压人群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手段。本文通过介绍社区护理的概念及作用,分析研究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期望推动社区护理干预的水平,达到患者健康的目的。

    作者:龚满英;孔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影响的观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心理的影响。方法: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包括群体式开放康复管理模式、针对性目的性健康教育、情感支持、个性化心理调适与生活关怀等);对照组仅以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期6个月,使用UCLA孤独量表评定护理效果。结果:经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的孤独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矫正。与对照组相比,UCLA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处意义(t=5.52,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能有效地改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心理,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李秀美;邹远珍;温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6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72)和治疗组(n=68)。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生活指导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程12个月,疗程结束后2个月复查血脂、CRP及双侧颈动脉彩超,并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及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在降低血脂(TC、TG、HDL-C、LDL-C)、CRP及IMT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确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雪梅;任建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收治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3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心力衰竭具有诱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及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在护理时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有效促进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恢复。

    作者:王方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注射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注射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当天,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后第3天,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并对两组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初期,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情发展,应尽早使用。

    作者:包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年龄>65岁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在常规给予抗血小板、ACEI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鲁南欣康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芪参益气滴丸,疗程15天。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鲁南欣康,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应该大力推广。

    作者:彭必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热点,其机制较复杂,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与Na+-K+-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Caspase-3、水通道蛋白4等有关。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尽早地给予干预措施,减轻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挽救更多的濒死脑组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陈念;王立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腰椎骨折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和分析。结果:骨折范围为单节椎骨骨折43例(71.7%),双节椎骨骨折10例(16.7%),3节椎骨骨折7例(11.6%)。骨折部位为腰椎骨折18例(30.0%),胸椎骨折9例(15.0%),胸腰椎骨折33例(55.0%)。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胸腰椎骨折具有图像清晰,便于骨折的分型和观察骨折部位,有利于指导治疗。

    作者:王卓;李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给予氨苄西林钠、替硝唑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臭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30%,治愈率54.16%;对照组总有效率83.00%,治愈率33.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安全可靠。

    作者:潘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征稿通知

    作者:《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遵医率和依从性,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方法:对52例高血压患者定期集中健康教育,发放宣传册,制定合理的生活秩序,问卷形式做答。结果:教育后的遵医率和高血压基础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培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化三醇在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与分析骨化三醇在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取血液透析方式进行治疗的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原发病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每周进行2~3次血液透析,每次持续时间3~4小时,在血液透析的同时加用骨化三醇进行静脉注射。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血钙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1,P>0.05);患者的血磷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6, P<0.05);患者的钙磷乘积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00,P<0.05)。结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应用骨化三醇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使患者的血钙、血磷平衡得到良好的调节。

    作者:郭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病原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ITP患儿发病的诱因,应用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Hp)、支原体,并分析与ITP的关系。结果:89例ITP患儿中,46.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17.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其中 CMV 阳性10例(11.24%),EB 病毒阳性7例(7.86%),Hp 阳性12例(13.48%),MP 阳性2例(2.25%),总阳性率30.34%(27/89)。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的时间在病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 ITP 4例(4.49%),各病原阳性组总的转慢率7.40%,病原阴性组转慢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H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Hp感染组ITP患儿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作者:王晓格;胡姬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诊断脑血管狭窄的方法及其治疗原则

    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脑血管病的患者数逐年攀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卒中在其形成病灶前,就已经先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了。所以,如果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做好合理的治疗,就会大大减少缺血卒中的发病率,减少致残率。本文就脑血管狭窄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李海丽;安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0例,均在氧疗、祛痰、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强的松30mg/日进行治疗,疗程7天。结果:PaCO2治疗前(69.43±4.13)mmHg,治疗后(41.87±4.45)mmHg;PaO2治疗前(51.06±6.01)mmHg,治疗后(76.72±5.92)mm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氧饱和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卡哈尔·阿合尼牙孜;帕力达·买买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