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捷;尹素凤;谷瑞瑜;刘伟;蒋桦;肖雪娜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并观察其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治隐性梅毒患者40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免疫增强疗法进行治疗。用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联合金菌灵胶囊进行治疗,每组20例,并选取20例普通患者作为正常组进行对比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3组血清中的IFN-γ、IL-2、IL-10、IL-4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正常人而言,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2的水平明显要低,而IL-10、IL-4的水平明显要高,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后其血清中IFN-γ、IL-2水平呈现升高趋势,而IL-10、IL-4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在接受免疫增强治疗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其紊乱的免疫调节功能,改变Th2型细胞因子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从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显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老年急性阑尾炎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阑尾炎患者48例,其中10例阑尾周围脓肿,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症状未见好转,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坏疽性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治疗,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28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过治疗,47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1例并发糖尿病导致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经过2~6个月的随访,48例患者均无粘连性肠梗阻和腹腔内出血及残余脓肿形成。结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症状不典型,需要仔细检查,根据患者阑尾炎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鲍克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曼月乐)联合妥塞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20例,放置LNG-IUS治疗,比较放置前后内分泌改变、痛经程度、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CA125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放置后6个月、12个月测定的FSH、LH、E2值与放置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 LNG-IUS 后痛经症状明显缓解,经量明显减少,经期缩短,子宫内膜变薄,血清CA12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联合妥塞敏治疗子宫腺肌病确实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尚艳红;肖泽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E”型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在 ICU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6月入住IC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导管固定方法,观察组使用一次性“E”型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情况、口腔护理效果、固定装置对皮肤的压迫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的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口腔异味程度、口腔护理人数、口腔护理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E”型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方法优于对照组传统导管固定方法。
作者:刘春兰;李华;赵晓瑞;夏云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临床分析乌头类中药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方法:共有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制剂方法不正确、配伍使用不合理、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不清楚其使用适应证和患者体质等。结论: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使用中,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对药物有充分认识,加强其临床应用合理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作者:吴伯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聚集及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日,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丹红注射液40ml/日,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显效18例(45.0%),有效19例(47.5%),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7例(17.5%),有效21例(52.5%),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使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根据术后止血方式的不同,将582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220例)和B组(362例)。使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止血为血管压迫器组(A组),使用手工弹力绷带加压缠紧的纱布卷为传统手工压迫止血组(B组),对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手部肿胀皮下出血、动静脉瘘和腕管综合征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部肿胀皮下出血、动静脉瘘和腕管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止血成功率及出血并发症上等同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且有利于术后出血观察,可以作为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的常规止血法。
作者:赵洪涛;李永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2年8月收治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43例,静滴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1次/日。患者体温正常>48小时后改口服莫西沙星片剂,疗程7~10天。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平喘及祛痰等常规治疗。结果:43例老年患者中,显效23例(53.49%),有效17例(39.53%),总有效率93.02%。结论: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安全有效,值得借鉴。
作者:张海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1年9月对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临床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通过上述的功能锻炼,其中24例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3例在帮助下行走,1例无效。结论:以心理护理为指导,功能锻炼为核心,早期实施整体化康复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运动机能、生理功能都能得到大限度的康复,为早日走向社会,回归家庭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庞珂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瘫痪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老年瘫痪患者进行调查,对7个因素作了相关性分析,按评估标准测试值,确定佳临界点。结果:7个因素与压疮的发生均显著相关。结论:相关因素≥19分时,需加强防护措施。
作者:李冬娥;刘建胜;何媛;孙汉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在医院急救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3066例,男1965例,女1101例,年龄3个月~89岁,平均54.2岁。其中,各种车祸意外伤1315例,心血管疾病302例,脑血管疾病412例,小儿高热抽搐76例,呼吸系统疾病133例,腹痛及消化系统疾病152例,孕产妇49例,各种中毒255例,其他372例。对3066例患者院前护理资料进行分类总结。结果:本组3066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145例(4.7%),气管插管50例(1.67%),吸痰170例(5.5%),心电监护255例(8.3%),心电图599例(19.5%),静脉输液用药1704例(55.6%),吸氧2466例(80.4%)。经过院前护理,回院门诊治疗916例(29.9%),回院住院治疗1626例(53.0%),患者要求转到其他医院治疗286例(9.3%),送回家中24例(0.8%),上急救车前死亡184例(6.0%),经抢救护理无效30例(0.9%)。结论:院前急救是救治患者的重要环节,增强护理人员的院前急救意识,能够很好地挽救生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张小霞;石改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35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结果:本组35例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确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可以清晰地看到破口和内膜瓣,内膜瓣的 CT 影像表现为低密度线样状,临床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28例。血管腔被内膜瓣分为真腔和假腔,有10例患者可见附壁血栓。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越;王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简称硬外)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300例,随机分为3组,L3~5之间“把持式”持续正压硬外穿刺硬-腰联合麻醉。第1组: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下一棘突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成锐角。第2组:垂直侧入路进针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垂直穿刺。第3组:垂直正中入路硬外穿刺术。操作者均为通过5年临床培训,该项技术已熟练的麻醉医师。结果:第3组较第1、2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合计用时长(P<0.01);第3组穿刺次数明显多于第1组(P<0.01),第2组介于第1、3组之间(P<0.05);碰到神经、麻醉后第6天腰痛例数第3组多于第1、2组(P<0.05);置管有阻力第1组少于第2、3组(P<0.05)。结论:“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外穿刺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张兆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酒精中毒不同处理效果。方法: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8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糖水、咖啡、喝浓茶以及维生素B解酒治疗,观察组注射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能够有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特点。
作者:何善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当天,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后第3天,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并对两组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初期,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情发展,应尽早使用。
作者:包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结核新型化疗方案疗效及对肝脏的近期损害。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肺结核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行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等进行治疗;试验组实行将两种以上抗结核药按一定的剂量制成的抗结核固定复合制剂(以下简称FDC)进行化疗治疗。结果:在完成整个治疗后,试验组的痰菌转阴率92%,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肝脏损害,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肝脏损害。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的肝脏损害治疗后,患者的转氨酶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FDC新型化疗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搭配治疗可以减轻患者在化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值得在实际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庆彪;莫合塔尔·艾麦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组织、运用PDCA循环,针对活动前动脉采血穿刺点发生血肿进行原因分析,制作改良实用的止血带,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0%下降到活动后的6.67%,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的发生,提高了工作质量,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赖,保证了医疗安全。
作者:林振宁;刘辉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佳手术方式。方法:收治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有21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为对照组;27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为观察组。对两组手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的随访资料中,两组的 IPSS 和 Qmax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无症状复发和任何并发症情况;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加重,3例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1例患者2次发生急性尿潴留并发症,后经过膀胱颈切开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疗效更好,更具有安全性,应该在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中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张保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L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结外淋巴瘤,发现疑似病例应做病理确诊,并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本文就1例该病患者临床诊断等问题做一简单阐述。
作者:汪勇;宋庆华;田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