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克平
目的:观察食用富硒全麦粉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的影响,结合当地情况,建立餐饮保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确诊的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取代以面食为主的主食,并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进行配对、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在各项指标基本一致,观察结束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组)血糖、血脂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富硒全小麦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明山;周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牙列间隙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局部义齿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技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的88.89%;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对照组7例,观察组2例;观察组满意率91.67%,对照组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获取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口腔疾病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作者:张桂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由于历史以及人才培养体制等因素方面的影响,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极为不利。本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指出当前时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谢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溶栓方案,治疗组在标准的溶栓方案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采用判断溶栓再通间接指标来评估两组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观察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病死率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提高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永涛;张晓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发生不同程度胎儿宫内缺氧孕妇152例,采用阴道分娩,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胎儿均未发生窒息。结论: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雷水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11年4月起对本院30名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主要对其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训,以风险意识调查表、患者满意度以及医患纠纷投诉率作为判定标准。结果: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有了明显的改变,主要包括对风险因素的普遍认识,对风险的整体认识,对待风险管理所做的行动取向以及对待风险管理的态度明显高于培训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纠纷投诉率明显减少。结论:实行风险管理培训对护理工作的展开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简称硬外)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300例,随机分为3组,L3~5之间“把持式”持续正压硬外穿刺硬-腰联合麻醉。第1组: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下一棘突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成锐角。第2组:垂直侧入路进针硬外穿刺术:进针点选择在穿刺间隙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针尖勺状面朝置管方向对准椎板间孔,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垂直穿刺。第3组:垂直正中入路硬外穿刺术。操作者均为通过5年临床培训,该项技术已熟练的麻醉医师。结果:第3组较第1、2组单次穿刺用时短(P<0.05),合计用时长(P<0.01);第3组穿刺次数明显多于第1组(P<0.01),第2组介于第1、3组之间(P<0.05);碰到神经、麻醉后第6天腰痛例数第3组多于第1、2组(P<0.05);置管有阻力第1组少于第2、3组(P<0.05)。结论:“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外穿刺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彬;段雨杉;王晓艳;吴仲烨;任斐;张兆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胚胎组织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流产或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结果:98例中超声发现有胚胎组织残留宫腔内41例,与临床清宫后病理结果对照,病理诊断4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3.2%(41/4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胚胎组织残留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对清宫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符月美;虞素兰;沈薇;潘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数码电子阴道镜在社区医院妇科门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患者5608例为对照组,14101例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电子阴道镜检查,对照组则实施常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电子阴道镜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检出宫颈癌的比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子阴道镜检出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表现白色上皮17例(34.69%),白斑8例(16.33%),镶嵌样改变7例(14.29%),脑回样改变5例(10.20%),猪油样改变6例(12.24%),存在点状出血3例(6.12%),存在血管异常增生3例(6.12%);宫颈癌主要表现4例存在猪油状改变(50.00%),4例存在白色上皮及白斑改变(50.00%)。结论:社区医院使用数码电子阴道镜操作方便,可重复使用,具有无创无痛、避免交叉感染、缩小防癌筛查的人群范围等特点,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殷美玲;徐晓武;莫淡荷;朱丽姬;朱晓敏;何汝娇;陈琼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疝气患者14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70例实施传统手术的患儿为对照组,70例实施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指征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1.5±0.4)cm,手术时间(12.4±1.8)分钟,术中出血量(4.6±1.2) ml,术后住院时间(2.3±0.7)天,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0.7)cm,(19.8±2.3)分钟,(7.9±1.5)ml,(4.2±1.0)天;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均是治疗小儿疝气的有效方法,但小切口微创手术创伤更小,更利于患儿术后的早期恢复,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骨间背侧逆行穿支岛状皮瓣修复手部重度热压伤的疗效。方法:收治手热压伤患者32例,其中20例采用逆行骨间背侧皮瓣修复,皮瓣(5cm×6cm)~(12cm×10cm),术后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骨间背穿支皮瓣是修复手热压伤的较好的皮瓣选择。
作者:王成;孙杰;张凯;肖文业;曲英伟;崔炳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年龄>65岁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在常规给予抗血小板、ACEI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鲁南欣康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芪参益气滴丸,疗程15天。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鲁南欣康,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应该大力推广。
作者:彭必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三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③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肾③肾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给予三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当,均可达85.3%以上,但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其病情复发率也远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三金片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③肾炎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病情复发。
作者:张林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治贫血患者80例,按照贫血类型不同分为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对两组的血液均采用 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并对两组血液检验RDW、MCV、MCH以及MCHC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组在MCHC指标检测结果上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在RDW和MCV指标检测结果上低于缺铁性贫血组,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MCH水平的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中海贫血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分别为95%、66%、76%,缺铁性贫血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分别为96%、69%、78%。结论: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能够为贫血类型的确定提供诊断依据,且诊断具有可靠性。
作者:尚凤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便秘患者185例,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58例,腹部按摩组62例,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65例,并进行相应的护理,观察对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腹部按摩组和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揉+腹部按摩组使用缓泻剂、排便困难、排便费时、大便干结、有残留感等症状明显改善,与腹部按摩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行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摩可以加快患者恢复,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1年9月对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其临床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通过上述的功能锻炼,其中24例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3例在帮助下行走,1例无效。结论:以心理护理为指导,功能锻炼为核心,早期实施整体化康复护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运动机能、生理功能都能得到大限度的康复,为早日走向社会,回归家庭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庞珂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补法是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简要介绍补法的合理应用。
作者:于风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消化性溃疡(PU)属于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随着各类抗溃疡药物的不断出现,显著地提高了PU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改变了患者单纯依赖手术的命运。目前应用抗溃疡的方法和药物很多,本文就消化性溃疡的具体治疗作一简单阐述。
作者:王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瘫痪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老年瘫痪患者进行调查,对7个因素作了相关性分析,按评估标准测试值,确定佳临界点。结果:7个因素与压疮的发生均显著相关。结论:相关因素≥19分时,需加强防护措施。
作者:李冬娥;刘建胜;何媛;孙汉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