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霞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ITP患儿发病的诱因,应用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Hp)、支原体,并分析与ITP的关系。结果:89例ITP患儿中,46.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17.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其中 CMV 阳性10例(11.24%),EB 病毒阳性7例(7.86%),Hp 阳性12例(13.48%),MP 阳性2例(2.25%),总阳性率30.34%(27/89)。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的时间在病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 ITP 4例(4.49%),各病原阳性组总的转慢率7.40%,病原阴性组转慢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H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Hp感染组ITP患儿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作者:王晓格;胡姬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经空气压缩式吸入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及沙丁胺醇雾化液治疗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有喘息性临床症状的2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mg,沙丁胺醇2.5mg,加入空气压缩式雾化吸入器雾化吸入,2~3次/日,5分钟/次,总疗程均为5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高于对照组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空气压缩式雾化吸入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及沙丁胺醇雾化液治疗儿童喘息性疾病,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好,经济实惠,值得在儿科临床中应用。
作者:李维丽;孙炳克;刘爱玲;金青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使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根据术后止血方式的不同,将582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220例)和B组(362例)。使用T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止血为血管压迫器组(A组),使用手工弹力绷带加压缠紧的纱布卷为传统手工压迫止血组(B组),对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手部肿胀皮下出血、动静脉瘘和腕管综合征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部肿胀皮下出血、动静脉瘘和腕管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止血成功率及出血并发症上等同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且有利于术后出血观察,可以作为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的常规止血法。
作者:赵洪涛;李永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并观察其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治隐性梅毒患者40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免疫增强疗法进行治疗。用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联合金菌灵胶囊进行治疗,每组20例,并选取20例普通患者作为正常组进行对比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3组血清中的IFN-γ、IL-2、IL-10、IL-4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正常人而言,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2的水平明显要低,而IL-10、IL-4的水平明显要高,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后其血清中IFN-γ、IL-2水平呈现升高趋势,而IL-10、IL-4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在接受免疫增强治疗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其紊乱的免疫调节功能,改变Th2型细胞因子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从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显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BODE指数和CAT评分测试,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共50例,分别做BODE指数和CAT评分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ODE指数和 CAT 评分具有显著相关(r=0.684,P<0.01)。其中 CAT 评分与 FEV1%呈负相关(r=-0.745,P<0.01),与 MMRC呈正相关(r=0.543,P<0.01),与6MWD 呈负相关(r=-0.700,P<0.01),与 BMI 无相关性(P>0.05)。结论:BODE 指数和CAT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于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但CAT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BODE指数客观性较强,对远期预后评估意义较大。
作者:孙杰;韩敏娟;曹鹏鹏;张旭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乳突根治联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胆脂瘤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乳突根治联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患者满意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突根治联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膀胱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6例膀胱肿瘤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既能检测出肿瘤的位置、边界、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对膀胱壁浸润程度等信息,又能观察肿瘤的血流情况,检测肿瘤血流参数值。肿瘤内的血流越丰富,恶性的可能性越大,肿瘤浸润越深,阻力指数(RI)也随之增高。良恶性肿瘤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分别为(0.36±0.08)m/秒和(0.32±0.06)m/秒),无明显差异,而二者阻力指数(0.46±0.06)和(0.63±0.08)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膀胱肿瘤诊断及鉴别其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兆仙;吴之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溶栓方案,治疗组在标准的溶栓方案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采用判断溶栓再通间接指标来评估两组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观察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病死率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提高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永涛;张晓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食用富硒全麦粉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的影响,结合当地情况,建立餐饮保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确诊的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用富硒全小麦食物取代以面食为主的主食,并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进行配对、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在各项指标基本一致,观察结束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食用富硒全小麦食品组)血糖、血脂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富硒全小麦食物对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明山;周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加压绷带在预防PICC置管术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接受PICC置管术的患者239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穿刺方法,且固定由3名有经验的护士规范操作。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法,试验组采用3M加压绷带包扎法。结果:对照组发生置管后出血5例,穿刺侧前臂肿胀12例;试验组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刺侧前臂肿胀。结论:加压绷带包扎法有效避免了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郭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单独、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分析并比较两组心绞痛和不良情绪发生率。结果:两组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都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并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田立东;李志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收治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3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心力衰竭具有诱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及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在护理时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有效促进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恢复。
作者:王方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佳手术方式。方法:收治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有21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为对照组;27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为观察组。对两组手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的随访资料中,两组的 IPSS 和 Qmax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无症状复发和任何并发症情况;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加重,3例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1例患者2次发生急性尿潴留并发症,后经过膀胱颈切开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疗效更好,更具有安全性,应该在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中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张保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补法是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简要介绍补法的合理应用。
作者:于风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克霉唑联合曲咪新乳膏治疗股癣和足癣的效果。方法:收治股癣和足癣患者42例,采用克霉唑联合曲咪新乳膏治疗。结果:治愈16例(46%),显效17例(48%),无效2例,总有效率94%,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结论:克霉唑联合曲咪新乳膏治疗股癣和足癣疗效显著。
作者:方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腹泻患儿130例,甲组70例,乙组60例。在综合治疗并指导喂养的基础上,甲组患儿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头胞曲松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维生素,乙组患儿给予蒙脱石散、头胞曲松钠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甲组总有效率98%,明显高出乙组。结论:甲组药物治疗小儿腹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冰竹;古丽扎尔阿不都克然木;高风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疗效。方法:收治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6例,术前进行相关护理,置管期间加强监护,置管后进一步综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无明显不适状况。置管后出现疼痛10例,局部红肿2例。拔出引流管后,穿刺部位皮下结节2例。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均减少且缓解症状明显。结论: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进行相关护理,减少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是保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手段。
作者:周咏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11年4月起对本院30名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主要对其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训,以风险意识调查表、患者满意度以及医患纠纷投诉率作为判定标准。结果: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有了明显的改变,主要包括对风险因素的普遍认识,对风险的整体认识,对待风险管理所做的行动取向以及对待风险管理的态度明显高于培训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纠纷投诉率明显减少。结论:实行风险管理培训对护理工作的展开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李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老年急性阑尾炎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阑尾炎患者48例,其中10例阑尾周围脓肿,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症状未见好转,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坏疽性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治疗,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28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过治疗,47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1例并发糖尿病导致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经过2~6个月的随访,48例患者均无粘连性肠梗阻和腹腔内出血及残余脓肿形成。结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症状不典型,需要仔细检查,根据患者阑尾炎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鲍克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