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补法是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简要介绍补法的合理应用。
作者:于风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给予氨苄西林钠、替硝唑等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臭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30%,治愈率54.16%;对照组总有效率83.00%,治愈率33.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安全可靠。
作者:潘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曼月乐)联合妥塞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20例,放置LNG-IUS治疗,比较放置前后内分泌改变、痛经程度、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CA125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放置后6个月、12个月测定的FSH、LH、E2值与放置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 LNG-IUS 后痛经症状明显缓解,经量明显减少,经期缩短,子宫内膜变薄,血清CA12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联合妥塞敏治疗子宫腺肌病确实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尚艳红;肖泽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穿琥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病毒性肺炎患者16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服用普通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治疗,观察组注射穿琥宁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发热、咽痛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相同症状消失的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琥宁注射液对于治疗病毒性肺炎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徐慧;陈凤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牙列间隙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局部义齿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技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的88.89%;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对照组7例,观察组2例;观察组满意率91.67%,对照组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获取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口腔疾病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作者:张桂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疗效。方法:收治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6例,术前进行相关护理,置管期间加强监护,置管后进一步综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无明显不适状况。置管后出现疼痛10例,局部红肿2例。拔出引流管后,穿刺部位皮下结节2例。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均减少且缓解症状明显。结论: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进行相关护理,减少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是保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手段。
作者:周咏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结核新型化疗方案疗效及对肝脏的近期损害。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肺结核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行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等进行治疗;试验组实行将两种以上抗结核药按一定的剂量制成的抗结核固定复合制剂(以下简称FDC)进行化疗治疗。结果:在完成整个治疗后,试验组的痰菌转阴率92%,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肝脏损害,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肝脏损害。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的肝脏损害治疗后,患者的转氨酶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FDC新型化疗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搭配治疗可以减轻患者在化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值得在实际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庆彪;莫合塔尔·艾麦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数码电子阴道镜在社区医院妇科门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患者5608例为对照组,14101例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电子阴道镜检查,对照组则实施常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电子阴道镜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检出宫颈癌的比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子阴道镜检出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表现白色上皮17例(34.69%),白斑8例(16.33%),镶嵌样改变7例(14.29%),脑回样改变5例(10.20%),猪油样改变6例(12.24%),存在点状出血3例(6.12%),存在血管异常增生3例(6.12%);宫颈癌主要表现4例存在猪油状改变(50.00%),4例存在白色上皮及白斑改变(50.00%)。结论:社区医院使用数码电子阴道镜操作方便,可重复使用,具有无创无痛、避免交叉感染、缩小防癌筛查的人群范围等特点,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殷美玲;徐晓武;莫淡荷;朱丽姬;朱晓敏;何汝娇;陈琼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压迫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6例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发现胎盘剥离面渗血,助手立即挤压子宫,术者迅速将肾上腺素(1mg)盐水纱布压迫于渗血处,5分钟后,边压迫边缝合子宫切口,关闭子宫切口前取出纱布,观察出血、血压情况。若是子宫下段、宫颈内膜渗血,则将肾上腺素(1mg)盐水纱布压迫于子宫下段,并将少许纱布头引出宫颈口(便于术后经阴道取出),边压迫边缝合子宫切口,观察出血、血压情况。结果:用手法压迫+子宫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压迫治疗产后出血共16例,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100%。无一例切除子宫,无再出血现象。结论:手法压迫和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压迫治疗产后出血能明显降低产后出血量,操作方法简单、迅速、有效、安全,临床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杨丹杰;陈秀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由于历史以及人才培养体制等因素方面的影响,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极为不利。本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指出当前时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谢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通过宫内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给药途径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剖宫产术出血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分娩产妇666例,随机分成宫内给药组、直肠给药组和口服组,各222例。3组均在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μg,分别经采取宫内给药、直肠给药、口服给药途径给予米索前列醇400μg治疗。结果:宫内给药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5.8±42.1)ml、(199.8±39.6) ml、(229.6±39.2)ml,直肠给药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87.8±48.5)ml、(225.3±61.2)ml、(305.3±61.2)ml,口服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1.2±40.9)ml、(205.8±42.1)ml、(258.9±55.1)ml;术中出血量方面,宫内给药组和口服组明显优于直肠给药组(P<0.05),产后2小时平均出血量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平均出血量方面,宫内给药组和口服组明显优于直肠给药组(P<0.05),宫内给药组出血量略低于口服组;宫内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0.045%,直肠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4例,出血发生率1.8%,口服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出血发生率0.045%,直肠给药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0.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给予米索前列醇是预防剖宫产术出血的佳给药途径。
作者:王朝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当天,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入院后第3天,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并对两组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初期,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情发展,应尽早使用。
作者:包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上颌窦穿刺冲洗、鼻窦负压置换治疗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35例,有效26例,无效2例,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痊愈32例,有效23例,无效8例,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87.3%。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效果显著。
作者:刘真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雾化吸入α-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者56例,按照随机分配与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A组和B组。在两组均进行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雾化吸入α-干扰素的方式辅助治疗,B组则采用肌内注射α-干扰素的方式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相应治疗后,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43%,远高于B组的85.4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肌内注射,雾化吸入α-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更好的治疗疗效。
作者:康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临床分析乌头类中药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方法:共有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制剂方法不正确、配伍使用不合理、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不清楚其使用适应证和患者体质等。结论:乌头类中药在临床使用中,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对药物有充分认识,加强其临床应用合理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作者:吴伯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TCT)检查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C-Ⅱ 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集自愿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妇女568例,行TCT检查,其中66例结果为不典型鳞形细胞(ASCUS)及以上,患者同时行高危型HPV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分析两种方法对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结果:TCT 检查结果异常 ASCUS 3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21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13例,鳞状上皮细胞癌(SSC)2例。细胞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LSIL 73.3%(22/30),HSIL 92.3%(12/13),SCC 100%(2/2)。高危型 HPV 感染率51.51%(34/66),高危型 HPV 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 ASC-US 26.66%(8/30),LSIL 66.66%(14/21),HSIL 76.92%(10/13),SCC 100.00%(2/2)。高危型HPV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TCT检查的敏感性81.53%,特异性91.73%;HC-Ⅱ HPV-DNA 检测的敏感性92.43%,特异性95.69%。结论:TCT 结合 HC-ⅡHPV-DNA检测增加了宫颈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了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韩延敏;邓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腰椎骨折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和分析。结果:骨折范围为单节椎骨骨折43例(71.7%),双节椎骨骨折10例(16.7%),3节椎骨骨折7例(11.6%)。骨折部位为腰椎骨折18例(30.0%),胸椎骨折9例(15.0%),胸腰椎骨折33例(55.0%)。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胸腰椎骨折具有图像清晰,便于骨折的分型和观察骨折部位,有利于指导治疗。
作者:王卓;李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在医院急救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3066例,男1965例,女1101例,年龄3个月~89岁,平均54.2岁。其中,各种车祸意外伤1315例,心血管疾病302例,脑血管疾病412例,小儿高热抽搐76例,呼吸系统疾病133例,腹痛及消化系统疾病152例,孕产妇49例,各种中毒255例,其他372例。对3066例患者院前护理资料进行分类总结。结果:本组3066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145例(4.7%),气管插管50例(1.67%),吸痰170例(5.5%),心电监护255例(8.3%),心电图599例(19.5%),静脉输液用药1704例(55.6%),吸氧2466例(80.4%)。经过院前护理,回院门诊治疗916例(29.9%),回院住院治疗1626例(53.0%),患者要求转到其他医院治疗286例(9.3%),送回家中24例(0.8%),上急救车前死亡184例(6.0%),经抢救护理无效30例(0.9%)。结论:院前急救是救治患者的重要环节,增强护理人员的院前急救意识,能够很好地挽救生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张小霞;石改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并观察其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治隐性梅毒患者40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免疫增强疗法进行治疗。用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苄星青霉素常规治疗法联合金菌灵胶囊进行治疗,每组20例,并选取20例普通患者作为正常组进行对比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3组血清中的IFN-γ、IL-2、IL-10、IL-4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正常人而言,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FN-γ、IL-2的水平明显要低,而IL-10、IL-4的水平明显要高,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后其血清中IFN-γ、IL-2水平呈现升高趋势,而IL-10、IL-4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在接受免疫增强治疗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其紊乱的免疫调节功能,改变Th2型细胞因子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从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显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