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方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7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满意,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何艳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原理并探讨该技术对肝胆管结石肝脏分段的意义。方法: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37例,按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肝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患者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状少,且该技术操作简单,准确率高。
作者:孙延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屎肠球菌耐药性与红霉素、头孢噻肟用药频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3种革兰阳性球菌药敏性试验资料及抗生素使用量,计算耐药率和用药频度,对耐药率与2种抗生素用药频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红霉素的用药频度持续下降,头孢噻肟的用药频度持续上升。3种革兰阳性球菌对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呈持续增长趋势。3种革兰阳性球菌对红霉素的用药频度(DDDs)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对头孢噻肟耐药率与DDD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屎肠球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16.9%、8.8%、10.3%。红霉素治疗该类细菌引起的感染已经不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牛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Ⅰ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静滴治疗,1次/日。Ⅱ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联合银杏达莫20ml静滴治疗,2次/日。同时,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200mg口服,抗血小板聚集,依达拉奉注射液20ml静滴脑保护治疗。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NIHSS评分均有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Ⅱ组比Ⅰ组下降更加明显,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患者发生进展23例(38.3%),Ⅱ组患者发生进展13例(21.7%)。两组患者发生进展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0%,可见Ⅱ组优于Ⅰ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与银杏达莫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阻止卒中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孟庆进;谷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皮肤科病种繁多,在临床教学中宜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从皮疹入手,由表象到本质,结合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从多个层面加强学生对常见皮肤病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做到理论与操作并重,使学生对皮肤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知。
作者:邹先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锁定锁骨钩钢板治疗成人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锁骨远端骨折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锁定锁骨钩钢板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3.1%)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均进行了6~12个月的连续随访,两组均恢复良好,未发生钢板断裂、松动,以及再次骨折和脱位情况。手术后满1年时骨折部位及肩锁关节复位良好。结论:锁定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法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的缺陷,具有手术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王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应用超声聚焦刀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疗效。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3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7例。研究组采用超声聚焦刀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超声聚焦刀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李太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 C 联合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荨麻疹患者48例,给予西替利嗪片、地塞米松片、维生素C口服治疗。结果:治愈21例(44%),显效15例(31%),无效2例,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结论: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治疗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方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眼、外阴、直肠、肛门等部位,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小儿少见。本文对1例小儿恶性黑色素瘤进行探讨,发现该患儿可能为隐匿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广泛转移至心脏、胸膜及肺。
作者:蔡敏;王芳;姜旭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总结高场3.0T磁共振平扫T1WI、T2WI序列,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二维稳态进动快速采集成像(2DFIESTA)在鉴别诊断肝血管瘤(HH)和肝囊肿(H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T核磁共振动态增强确诊的449例 HH 患者以及776例 HC 患者在高场3.0T 磁共振各平扫序列中的信号强度变化特征。结果:依据对各种不同MRI平扫序列分析,MRI平扫诊断肝血管瘤正确417个,错误32个;诊断肝囊肿正确738个,错误38个。结论:无需应用静脉增强扫描,可以通过磁共振平扫T1WI、T2WI序列结合DWI序列及2DFIESTA序列鉴别诊断绝大多数的HH和HC。
作者:王嗣华;赵国营;方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在临床工作中,护患纠纷时有发生,对医疗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护患纠纷可因护理人员服务态度问题引发,也可因护士护理文件书写的不规范引发,或者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引发等。针对原因,需采取相关措施,包括促进护理人员熟悉掌握规章制度,增加护理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力,不断加强护患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护患关系,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护士业务技能,严格护理质量管理等。本文简要分析护患纠纷原因并探讨防范措施。
作者:杨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1990-2013年以来的文献,对期间报道临床运用经筋结点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以往的文献中,经筋结点临床主要运用于中风偏瘫及痉挛性相关疾病,经筋结点对痉挛性疾病疗效确切。由于经筋结点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只局限于中风偏瘫及某些痉挛性疾病,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经筋结点的治疗范围是否可以拓展到偏瘫以外的痉挛性疾病及舒缓性疾病即“萎症”等其他疾病的治疗上,并探讨规范的多样化治疗方法。
作者:唐艺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分类及耐药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将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细菌采用K-B纸片法测定药敏性,真菌采用真菌药敏条进行鉴定。结果:本组80例患者共分离出菌株1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8株(51.79%),革兰阴性菌47株(41.96%),真菌7株(6.25%),常见的感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结论:呼吸道感染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多重耐药现象普遍,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用药,以缓解目前临床上多重耐药性的危机。
作者:马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比性研究全身麻醉应用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骨科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在手术全身麻醉中给予舒芬太尼,对照组41例给予瑞芬太尼,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30分钟、60分钟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3±0.21)分、(2.10±0.24)分、9.76%,对照组患者手术后30分钟、60分钟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5±0.28)分、(5.09±0.32)分、17.07%。结论:在全身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疗效较好。
作者:徐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并分析38例女性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在某医院随机选取卵巢早衰女性患者3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结果:38例女性卵巢早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4.21%。治疗后患者的血清性激素的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以及对症治疗是治疗和改善女性卵巢早衰病变的关键。
作者:左亚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脱机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并拔出气管套管的疗效、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患者30例,行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左心功不全:11例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下,间断试堵管成功,完全堵管观察72~96小时病情稳定后顺利拔出气管套管;2例失败,经行纤维支气管镜和胸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1例气管造瘘腔环形狭窄,1例气管下端狭窄,放弃拔管。合并OSA:6例拔管成功,3例因咽部组织松弛,卧位睡眠时出现Ⅱ型呼吸衰竭放弃拔管。合并支气管扩张:4例拔管成功,4例因咳嗽频繁,造成人机对抗和不耐受而放弃。所有患者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中均未出现皮下或纵隔气肿。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拔出气管套管,节省医疗资源,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痛苦,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方法安全。
作者:张玉溪;王志新;夏玉红;陈宏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辨证取穴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率谷、曲池、中脘、阴陵泉、丰隆)及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时间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辨证取穴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作者:冯志国;王彦红;靳松;吴丽莉;何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辖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情况,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明确方向和方法,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获得佳效果。方法:对社区管理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此次调查50例,非常想健康知识需求率94%,一般健康知识需求率4%,不想健康知识需求率2%。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
作者:董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都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阐述了房室交界性心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诊断及预后,旨在加强对两种疾病的认识,以指导临床。
作者:董桂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方法,即在服用维生素D3400IU基础上,是否需同时添加钙剂。方法:将120例足月出生的健康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单纯添加维生素D3)和对照组(添加维生素D3和钙剂),随访两组婴儿至6个月,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佝偻病患病情况以及6个月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血钙水平。结果:两组婴儿在发育指标、佝偻病患病率、血清25-(OH)D及血钙水平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出生的健康新生儿,在婴儿期只要保证摄入维生素D3400IU,即能达到预防佝偻病的目的,无需额外补充钙剂。
作者:焦喜涛;孟晶;张东旭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