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托必利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陈振亚

关键词:伊托必利, 复方阿嗪米特, 胆囊切除术,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伊托必利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比分析两组在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时间,观察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结果:两组在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托必利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伊托必利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伊托必利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比分析两组在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时间,观察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结果:两组在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托必利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作者:陈振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宫颈腺癌15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腺癌的临床特征,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宫颈腺癌患者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显示,本组15例患者中,8例存在宫颈肥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53.33%),其中4例患者上皮呈云雾状且伴随点状出现(50%),2例上皮呈云雾状伴随血管异常增生(25%),2例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症状。7例宫颈内存在不明包块(46.67%)。通过病理学诊断,15例患者中有60%黏液腺癌,20%内膜样腺癌,20%腺鳞癌。结论:加强对各地区宫颈病变疾病的普查工作,该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应及时行临床病理学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缪国裕;丰裕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的疗效。方法:2009-2010年收治直肠炎患者684例,采用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684例患者中,痊愈66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联合龙珠软膏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的疗效显著。

    作者:王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慢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特点及预防策略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防策略。方法: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老年卒中患者80例,SAP 患者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40例,总结其临床发病因素,分析治疗效果。结果:SAP发生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日常生活能力(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评定<60分,鼻胃管,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等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观察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SPA危险因素较多,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存在,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及早干预治疗,降低慢性SAP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作者:黄新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改良矢状入路Pena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中低位无肛畸形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中低位无肛畸形改良矢状入路Pena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先天性中低位无肛畸形患儿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行改良矢状入路Pena手术,对照组实施传统Pena手术,对两组的痊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治疗组痊愈率100%(38/38),高于对照组89.5%(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5.8%(6/38),低于对照组42.1%(1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中低位无肛畸形患儿来说,运用矢状入路Pena手术进行治疗可起到显著的效果,创伤小,手术视野开阔,可以使患儿消化道器官功能较大限度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刀永祥;刘建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11-2012年收治贫血患者120例,并根据患者情况分成地中海贫血组(64例)以及缺铁性贫血组(56例),并选取健康成人50例作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血细胞进行检测,观察血液中 RBC、MCV、Hb、MCH、RDW、RBC/MCV 各项指标差异性。结果:地中海贫血组中 RBC/MCV、RBC指标均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组以及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中Hb、RBC两项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地中海贫血组,对照组中 MCV 和 MCH 明显高于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中各项指标有助于诊断贫血并鉴别贫血类型,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邹小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0例,通过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通过药物氟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对第1周与第8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得知,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8%、8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起效快、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陈晓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减重训练及口服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探讨研究减重训练及口服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分析。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0例,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观察组采用单纯进行减重训练治疗,对照组则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再口服二甲双胍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总睾酮、黄体生成素及身体质量指数等指标较之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对照组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②治疗后两组排卵情况均得到改善,但是对照组排卵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减重训练,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骆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采用开腹手术,术后分别给予常规处理与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对照组治疗前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体温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②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91%,显著高于观察组(4.55%)(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用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可有效缓解发热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盛传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艾司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社交恐惧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社交恐惧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7例社交恐惧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及阿普唑仑组,疗程均12周。疗效评定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四级疗效评定,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73.5%,有效率85.3%;阿普唑仑组显效率69.7%,有效率84.8%,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少于阿普唑仑组。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社交恐惧症疗效肯定且比阿普唑仑不良反应少。

    作者:郑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心得

    老年人由于血管细、壁薄、弹性差,易造成静脉穿刺的失败,为了使护理人员能更好地应对和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总结几点成功的静脉穿刺方法。根据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位置及情况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穿刺技术。

    作者:李静;吕茂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躁狂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和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躁狂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意义。方法: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躁狂抑郁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躁狂抑郁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可使健康教育规范化、系统化,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秋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收缩压、舒张压、超声心电图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对照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下降也相对明显,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比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超声心电图各项指标的降低幅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1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效果非常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在高血压心脏病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范秀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通阳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通阳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冠心通阳汤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在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冠心通阳汤结合常规西医疗法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冯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查房在提高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查房在提高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12月选取低年资护士38名,实行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护理查房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及考核。结果:实施后护士核心能力测评结果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实境横截面检查联合床边护理查房模式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及其分析、判断问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真正提高了年轻护士的核心能力。

    作者:陈芳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12月15例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根据不良事件报告表,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评价2013年1月-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效果显著。

    作者:邱素芬;林洁清;陈海花;谭素勤;冯凤谊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腹腔镜卵巢囊肿摘除术后应用曼月乐环的疗效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卵巢巧克力囊肿摘除术后分别应用米非司酮与曼月乐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3年3月收治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均行腹腔镜下囊肿摘除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术后宫内放置曼月乐环,对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远期复发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对照组在术后12个月的痛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8.33%,对照组39.13%,观察组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巧克力囊肿摘除术后再给予宫内放置曼月乐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亚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2003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胆囊切除术患者1542例,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患者86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患者681例。结果:其中胆管损伤1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切口感染3例,空肠损伤1例,胆囊管残留结石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胆漏1例,出血2例,LC中转开腹手术5例,余手术进展顺利。结论:术前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合理选择病例、恰当掌握好手术时机、谨慎规范的手术操作、果断及时地中转开腹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在防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所致的严重并发症非常重要。

    作者:庞灵烈;刘红霞;李春光;侯宗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屈光误差分析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屈光误差形成原因,探讨控制误差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前预测屈光度与术后屈光度存在0.50 D屈光误差78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屈光误差形成原因。结果:78例(78只眼)屈光误差,其中A超电脑自动测量取值31例,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22例,外伤性白内障13例,角膜疾患12例。结论:0.50~2.00 D误差所占比率大,如掌握好角膜屈率,眼轴长度测量技术采用正确的测定方法,此类误差可以避免。A超电脑自动测量取值存在不足之处,应采用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相结合取佳波形,波峰值采样取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采用A、B型超声联合对眼轴长度测定,反复测量,必要时双眼参照取值。角膜疾患也是致屈光误差的原因。

    作者:鲁诚;魏承丽;魏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静脉麻醉在B超引导下麦默通乳房肿块旋切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方式在 B 超引导下麦默通乳房肿块旋切术中疗效。方法:为50例患者实施静脉麻醉,在 B 超引导下行乳房肿块旋切术,调查患者及手术者对此麻醉方式的满意度。结果:90%的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80%的患者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疼痛表示在意,通过改变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方式,94%的患者对在静脉麻醉方式下行乳房肿块旋切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静脉麻醉在B超引导下麦默通乳房肿块旋切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薛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