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垂体功能减退危象1例

季晶俊;陈晓宏;陈红;季春燕

关键词:腺垂体功能减退危象, 甲强龙, 糖皮质激素
摘要:本文对1例腺垂体功能减退危象患者进行分析,对该病的定义、诊断、误诊、治疗等进行总结。腺垂体功能减退危象经积极的抢救、治疗,预后尚可,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加强卫生宣教。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多需终身激素替代治疗,在感染、应激情况下应增加药物剂量,防止垂体危象的发生。临床医生则应对此病加强认识,以免漏诊、误诊。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1日-2013年6月1日收治脑梗死患者145例。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前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B 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个月后,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B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其他2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

    作者:黄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低钙透析联合碳酸钙及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低钙透析(1.25 mmol/L)联合碳酸钙及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治维持性血透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22例,透析采用浓度1.25 mmol/L的碳酸低钙透析液,口服碳酸钙和骨化三醇胶丸,观察透析前、透析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血清PTH。结果:3个月后血钙维持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钙磷乘积和血清PT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钙透析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曹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提高口腔护理液的温度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患者对口腔护理液温度的舒适度要求。方法:2013年1月-5月收治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口腔护理液选用生理盐水,对照组选用常温生理盐水,试验组选用40℃左右的0.45%的盐水,按口腔护理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比较两组舒适度。结果: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比较分析,舒适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口腔护理液的温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周小琴;贺廷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普罗帕酮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50%(35/40)、5.00%(2/40),对照组则分别为80.00%(32/40)、12.50%(7/4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治疗时除了要考虑疗效外,还应注意老年人群的耐受性,故而应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处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效果明显,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何德平;刘砚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医院药房常见拆零药品的稳定性分析与管理

    目的:探讨医院药房常见拆零药品维生素B1、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稳定性分析与管理方法。方法:将维生素B1、对乙酰氨基酚片在规定环境下进行分装留样,在第0、14、28、56以及84天内对于药品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维生素B1片在实验第28天之后的测定中,其平均标示量测定结果92.83%,已经达到标准的临界值范围,并且在第56天的测定时,测定结果达到了96.14%,已经显示其不符合标准或者已经发生异常变化;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变化并不明显,在84天后也处于合格范围内。结论:拆零药品应根据各自的药品性质选择相对应的药品包装材料和存放环境,同时注意在分装药品的外包装上注明其有效期。

    作者:宋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母婴同室对产妇在日常新生儿护理技能的体会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对产妇在日常新生儿护理技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分娩产妇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护理方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满意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巧完全掌握,而对照组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只是基本掌握。结论:母婴同室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还有助于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母婴同室的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表现,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邓明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彩色多普勒诊断子宫肌瘤5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于子宫肌瘤临床诊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33例肌壁间肌瘤,占大多数,其中,黏膜下肿瘤11例(22%);肿瘤生长于卵巢内6例(12%);浆腹下肿瘤6例(12%)。其他17例为单黏膜肌瘤。经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子宫情况和病症情况均符合彩色多普勒诊断内容。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于子宫肌瘤临床诊断,其图像清晰,精确性和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亚临床甲减的早期干预在妊娠期妇女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减的早期干预在妊娠期妇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亚临床甲减妊娠期妇女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探讨早期干预在亚临床甲减妊娠期妇女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干预组孕妇妊高征、剖宫产、羊水过多、早产、巨大胎儿、胎儿畸形、呼吸窘迫、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分别为9.80%、78.43%、9.80%、15.69%、7.84%、9.80%、5.88%、1.96%,与非干预组的39.21%、92.1%、35.29%、52.94%、25.49%、27.45%、19.61%、11.7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亚临床甲减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同时改善妊娠孕妇和胎儿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郑靖洁;彭碧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11月收治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8例,将患者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曲美他嗪治疗,曲美他嗪用量20 mg/次,3次/日,治疗时间6个月。结果:观察组没有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临床不良反应,且心功能临床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改善较显著,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热依汗古丽;库尔班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方法:2010-2013年收治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抢救成功,围产儿中出现8例死胎。结论:对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概率提高的重要保障,如有必要则果断将子宫切除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肝素的使用要遵循小心谨慎的原则,大程度提高患者抢救成功概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方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Ilizarov支架治疗感染性骨不连20例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加压延长方法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经验。方法:应用Ilizarov技术加压延长方法治疗长骨干骨不连缺损20例,在骨折端穿入骨圆针,在截骨处与骨纵轴垂直穿入圆形针锯,安装双轨外固定延长器。术后7天始以1.0 mm速度每天延长截骨端至骨缺损长度后停止。延长骨段骨性愈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采用Ilizarov支架固定治疗后骨不连0.7~1.2 a愈合,愈合率100%。全部患者患肢可不扶拐负重行走,关节活动明显优于术前。结论:Ilizarov支架治疗长骨干感染性骨不连具有不加重骨折端软组织和骨组织的血运的损伤;避免了内置物所导致的二重感染;便于调整,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缓慢牵伸产生的一定张力,可刺激骨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达到骨段延长目的;加压使缺损两端骨面紧密对合,在干骺端骨延长过程中,有利于缺损骨端的愈合等优点。

    作者:孟祥永;崔旭娜;崔建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HPV联合TCT检查在7438例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HPV联合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行宫颈癌筛查患者7438例,分别行TCT检查及高危型HPV监测,对任一阳性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对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38例患者分别行TCT、HPV检测,646例患者TCT检查呈阳性(8.69%)。782例存在高危型HPV感染情况,阳性率10.51%。对比分析联合检查和单项检查的筛查率,联合检查的筛查率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联合TCT检查能降低宫颈癌筛查漏诊率,提高筛查准确性。

    作者:张娟;刘乃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意义

    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检验是监测药品、食品等公共安全的重要检查手段,做好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能够出具真实准确可靠的理化检测数据,可以及时判断导致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为探讨质量控制在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阐述。

    作者:赵光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社区老年妇女的保健

    社区老年妇女保健工作是目前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社区保健,也是目前医院为提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工作的一个发展趋势和重要环节。本文以社区老年妇女卫生保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出发点,着重阐述了进行社区老年妇女保健工作的一些措施和方法:老年妇女生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老年妇女心理卫生的疏导、规律的生活和适当的锻炼、营养合理地摄入、注重普查普检普治、运用中医保健,由此可以使社区老年妇女可以积极主动地防范和预防各种老年妇科疾病,不断地提高社区老年妇女保健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老年妇女生活质量。

    作者:刘鸿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索阿奇霉素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方面的作用与疗效。方法:随机将2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克肟治疗。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9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84%。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4%,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1%(P<0.05)。结论:阿奇霉素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和玉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单硝酸异山梨酯择时给药缓释片的研究

    传统剂型的硝酸酯类药物作用时间短,易产生耐药性或起效慢,不能在清晨心绞痛高发时起保护作用。单硝酸异山梨酯30%速释70%缓释剂型(IR-SR)克服了上述弱点,有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单硝酸异山梨酯择时给药缓释片是科学的,符合市场趋势的。制剂中的速释成分和缓释成分更是符合心绞痛发生的昼夜节律,预防心绞痛及其他心血管急性事件更为有效,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参数大大改善,尤其是活动能力、心理不适、生活满意指数。

    作者:李吟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征稿通知

    作者:《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3种不同的方法治疗会阴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寻找快速有效治疗会阴水肿的佳治疗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会阴水肿产妇随机分成3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与微波理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使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单纯使用微波理疗治疗会阴水肿,观察3组水肿消退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与2个对照组比较,水肿消退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50%的硫酸镁湿热敷与微波理疗同时作用于会阴水肿的治疗护理方法具有水肿消退快、疗效好、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谭祈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

    目的:对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一般性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增加莫西沙星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莫西沙星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明显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应用于获得性肺炎的研究和治疗,且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较好,值得广泛使用。

    作者:陈九一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维持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分析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应用不同维持量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 UAP 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将34例维持量0.05μg/(kg·min)患者作为研究A 组,34例维持量0.1μg/(kg·min)患者作为研究 B 组,另选35例同期未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 UAP 患者作对照组,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研究A、B两组治疗后的ST段下移幅度比对照组小,研究B组的轻微出血率比其他两组高,对照组的再发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研究 A、B 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 应用维持量0.05μg/(kg·min)替罗非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作者:祁家祥;尚晨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