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刘列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 卵巢癌, 意义
摘要:目的:对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进行观察,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卵巢癌患者58例(癌症组),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64例(良性组),健康体检者62例(比对组),观察各组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结果:癌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2.11±1.60)μg/L、阳性率73.91%;良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0.23±0.12)μg/L、阳性率26.01%;比对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0.18±0.04)μg/L、阳性率2.01%;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随卵巢癌分期增加而逐渐上升,相应的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也呈现上升趋势,且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癌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有利于对卵巢肿瘤的良性、恶性鉴别,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分期的判断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对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进行观察,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卵巢癌患者58例(癌症组),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64例(良性组),健康体检者62例(比对组),观察各组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结果:癌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2.11±1.60)μg/L、阳性率73.91%;良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0.23±0.12)μg/L、阳性率26.01%;比对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0.18±0.04)μg/L、阳性率2.01%;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随卵巢癌分期增加而逐渐上升,相应的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也呈现上升趋势,且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癌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有利于对卵巢肿瘤的良性、恶性鉴别,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分期的判断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列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冠心病症状均消失(100.0%),对照组治疗后冠心病症状消失26例(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和血压,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良好药物。

    作者:文杨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研究胺碘酮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分析胺碘酮在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综合措施抗心衰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胺碘酮进行治疗。结果:试验组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抗心衰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胺碘酮治疗的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综合抗心衰治疗的对照组,合理使用胺碘酮对于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董金祥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手法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体会

    目的:观察手法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自制牵正祛风液20 mL加热至50℃涂擦患侧颜面,医者手取自制按摩膏适量均匀涂擦患侧印堂、攒竹、鱼腰等穴位,在用轻柔按摩手法同时嘱患者主动训练加抗阻手法。结果: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方法采用手法与药法相结合,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使面瘫恢复起效快,病程缩短,体现中医外治的特色方法。

    作者:罗琼;程挺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目的: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主体,医疗机构作为依托,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结果:通过建立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由37.5%增强到75.0%,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率由45.0%提高到85.0%,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咨询率由7.5%提升到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有效可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蒋秋云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居家养老模式实践与思考--基于大连市沙河口区的调查

    目的: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背景下,居家养老被认为是解决养老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模式。以国内居家养老模式的首创地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完善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就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宫芳芳;孙喜琢;杨秀梅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护理干预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收治骨科卧床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组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从住院环境、饮食指导、腹部手法按摩和穴位按摩、心理方面进行干预。结果:干预组便秘发生率7%,对照组便秘发生率53%。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低骨科卧床患者的便秘发生率,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了因便秘而带来的痛苦,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

    作者:王国红;吕伟丽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改良式护理

    目的:对妇科手术留置尿管患者进行改良式护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泌尿系统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妇科手术患者352例,对留置尿管的流程和护理进行改良,并总结留置尿管的护理要点。结果:本方法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泌尿系统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避免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结论:更加人性化的护理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同行借鉴和推广。

    作者:刘雅玲;温亚娜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某社区老年人白内障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本社区内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为探讨改进防治白内障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本社区疑似和(或)白内障患者作病史询问、裸眼和矫正视力检查、诊断、登记。结果:本社区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35.00%,≥60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白内障发病与年龄正相关。

    作者:张健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樟脑与克霉唑软膏联合治疗股癣和足癣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樟脑联合克霉唑软膏治疗股癣和足癣的疗效。方法:收治股癣和足癣患者100例,将樟脑碾碎为粉末与克霉唑软膏混合后均匀涂抹患处。结果:2~3 d后,水疱以及糜烂结痂,4~5 d后患处蜕皮,9~10 d后,患处蜕皮结束,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治愈。结论:本方法简便、价廉,效果好。

    作者:方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的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癫痫症状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经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7.5%,对照组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治疗同时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凤;周光昱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应用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00例,按信封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应用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2.5±15.4)min、(20.5±6.3)h、(4.0±1.2)d、0.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吴和明;陈云卫;余伟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并且定期进行评估。结果:干预措施对COPD患者肺功能和抑郁情绪的改善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结论:综合护理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和减轻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健康心理的形成。

    作者:帅淑玲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32例,均为女性,全部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均采用手术根治治疗,同时随机将其分成护理组与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手术前后对患者和家属采用传统方法的卫生知识宣教。观察组:向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分期式连续系统教育,即患者入院后、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4个阶段,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的健康需求和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恢复效果明显较对照组好。结论:对乳腺癌患者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入院后和手术前主要提高对手术治疗的认识,增强信心,减轻焦虑,手术后和出院前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增加健康知识。使患者接受知识,改变行为,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许萍利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83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法莫替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2.5%)明显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治疗中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有际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白山市浑江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疫苗表面抗原携带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白山市浑江区中小学生HBsAg携带情况,制定有效的乙型肝炎防治规划。方法:2011年5月对白山市浑江区7251例中小学生进行HBsAg携带情况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HBsAg。结果:HBsAg(+)136例,阳性率1.88%。男性HBsAg(+)86例,阳性率2.16%。女性HBsAg(+)50例,阳性率1.53%。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已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肝流行有效、简单、经济的重要措施,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地方,每2~3年应对HBsAg和HBsAb阴性的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HBsAg浓度较弱的学生进行疫苗的加强接种,降低感染的机会。

    作者:宋迎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8/4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28/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赵瑛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6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老年心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好转60例(90.9%),死亡6例(9.1%)。结论:老年心衰是多因素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同时由于其治疗中有特殊性,所以临床上应慎密思考和诊断,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选择正确的药物和正确的剂量,提高老年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徐慧敏;刘玉茹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黏膜下肌瘤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1例

    2013年7月19日收治黏膜下肌瘤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为今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 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分娩产妇6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产妇只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9.6±4.1)h,出血量(116.3±20.1)mL,中转剖宫产45例(15.0%),纯母乳喂养294例(98.0%);对照组产程时间(12.5±7.5)h,出血量(176.6±25.1)mL,中转剖宫产117例(39.0%),纯母乳喂养240例(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296例(98.7%),对照组对护理满意220例(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心理护理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杜红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