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会
目的:以三苯氧胺联合维生素E与乳康片进行对比,研究2种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乳腺增生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使用乳康片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三苯氧胺联合维生素E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和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和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苯氧胺联合维生素E对于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马晓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射频(RFA)联合紫杉醇+卡铂方案(PC)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NSCLC患者7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PC方案,研究组予以RFA联合PC方案,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联合PC方案治疗NSCLC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会希 刊期: 2014年第31期
赵继福教授是吉林省著名中医,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赵继福教授认为,中风病病机不离风、火、痰、气、血、虚,而主要在于瘀血、痰浊、痰火闭阻脑络。本文对其在中风病治疗中的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曹亚丽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患者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切口部分或全部裂开。感染切口先取样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彻底清创,填充含有引流管的泡沫材料于切口内,再以生物半透膜封闭,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装置,连续负压封闭引流5~14 d后视创面情况进行缝合。结果:22例切口感染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5~7 d后缝合;4例患者负压封闭引流10~14 d后缝合切口。愈合时间13~20 d,平均16 d。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建志;曾连华;陈喜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社区康复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76例,依据临床处治措施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性社区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实施前后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在血压值、临床症状改善率、CI值、汉密顿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综合性社区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症状改善和心功能康复,对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欧阳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的I-FABP、DAO、ET以及D-La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4天和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同时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完整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建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在中医中,李东垣的《脾胃论》是很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作者:谭高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中医“腑以通为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采取中医“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理,根据病症发作情况不同,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向为前提,帮助患者解除生命危机,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结果:中医治疗的综合性方案,让患者病死率减少了11.7%。结论:“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理,起到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唐玲玲;孙敏娴;嵇征鸿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农村糖尿病患者的现状与社区管理方法。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糖尿病患者280例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女性比男性更低,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明显缺乏。结论:农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应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朱祖红;陆明霞;徐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价值。方法:采用AC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4V1c探头,频率3~4.5 MHz。观察左室长轴及短轴切面,二腔心切面,四腔心切面,观察心外膜下致密层心肌及心内膜下致密化不全心肌。结果:所有6例均可见心室内致密化不全的肌小梁及其间深陷的隐窝,6例均为左室型,均有心功能不全,4例有心律失常。结论:超声是诊断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佳选择。
作者:张春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686”项目,采用EXCEL提取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重性精神疾病病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66.1%),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57例(33.9%)。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21例(18.9%)、氯氮平17例(15.3%)、奥氮平15例(13.5%);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05例(94.6%),同时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6例(5.4%);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74例SDSS总评分为(9.57±3.39)分,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31例SDSS总评分为(13.84±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仍不足;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治疗重性精神疾病的主要品种;奋乃静、氯丙嗪、舒必利等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相对较少;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
作者:丁秀君;段洪斌;曹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方式,为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规范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规范组予以呼吸内科规范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规范组临床治疗显效5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常规组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规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75%,明显优于常规组78.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治疗中,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与稳定,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时甲状旁腺的处理策略。方法:统计本院甲状腺手术31例,配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测,对术中无法避免切下的甲状旁腺,行胸锁乳头肌内移植。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9例,经服用钙剂治疗,1个月恢复正常。结论:甲状腺手术保护甲状旁腺至关重要,尤其需注意保护上甲状旁腺。被膜解剖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切除标本中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胸锁乳突肌内移植,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低钙血症的发生能起到预防作用。
作者:郑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原发性肠梗阻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症状,加速康复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福翔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实践探索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门诊组、早教组。在早教组的家庭和早期教育发展中心同时构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对早教组进行动态测评及开放式教学。定期复查两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结果:教学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学后早教组阳性百分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动态测评、开放式教学、“支架”式辅助、气质的拟合优度是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
作者:刘伟革;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相关危险因子检查,并将检测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IM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IM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危险因素越多,IMT水平越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FPG、SBP、TG、HOMA-IR水平会随着其IMT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有效提示心血管病变和代谢异常,对于心血管功能和风险的评价非常有效。
作者:蔡婷 刊期: 2014年第31期
肺纤维化(PF)是一种原因不明、多种疾病共有的、以过多胶原蛋白在肺组织沉积为特征的病理过程,是与炎症有关的纤维化反应。近年来各种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白细胞介素家族与肺纤维化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永琦;卢绍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了解和讨论,对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情况做出详细分析。方法:通过多次严谨性实验并且真实详细记录每次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结果:经过实验数据分析,流式细胞术在检验HLA-B27抗原、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白血病免疫、临床微生物等应用中有着明显的效果。结论: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作者:田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配到经筋排刺治疗组52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50例。治疗组予经筋排刺法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排刺法组有效率96.15%,对照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治疗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王雷;崔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了解济南市2013年8月龄~14岁人群麻疹流行特征及发病原因,探讨控制策略。方法:收集2013年8月龄~14岁人群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3年济南市8月龄~14岁人群麻疹病例70例,占全部病例的22.73%。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龄,占该年龄组病例的70.00%。发病主要原因是医院内感染和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95.72%的麻疹病例在发病前7~21 d有医院就诊史,88.57%病例未接种麻疹疫苗。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的主要原因是未满8月龄生病,占未接种疫苗原因的83.87%。结论:儿童家长尽量不带儿童到大医院就诊、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提高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是控制该年龄组麻疹发病的主要措施。
作者:赵小冬;徐胜平;李传彬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