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促进因素初探

刘伟革;王丽华

关键词:婴幼儿, 生物生态微观系统, 多元智能发展, 动态测评, 开放式教学
摘要:目的:通过实践探索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门诊组、早教组。在早教组的家庭和早期教育发展中心同时构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对早教组进行动态测评及开放式教学。定期复查两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结果:教学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学后早教组阳性百分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动态测评、开放式教学、“支架”式辅助、气质的拟合优度是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如何做好实习护生带教工作

    目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护生理论知识与护理能力有机结合的好契机,同时也是护生真正认识和实践护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基于此,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的几点经验。

    作者:吕文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儿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加用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胃镜检查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留栓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血液透析诱导期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诱导期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的护理经验。结果:48例患者均从诱导期安全平稳地过渡到规律透析状态,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可;王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PICC导管异位诱发心律失常1例的护理对策

    本文总结1例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导管异位诱发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护理重点包括:PICC导管置入后应妥善固定,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导管留置期间,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鉴别和排除导管异位引起患者不适并做好对症护理;确定PICC导管异位于右心房时,应立即在无菌操作下将导管及时复位并妥善固定,防止导管再次异位;预防导管异位:全面评估患者病史及静脉条件、准确测量置管深度,指导操作中患者正确的配合是关键。

    作者:焦品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宁夏固原地区农村妇女病调查诊疗探讨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阴道感染及相关性疾病在本地区妇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严重影响本地区妇女健康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临床治疗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广大妇女了解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主动和有目的的治疗和预防,才是取得佳疗效的基础。

    作者:刘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展

    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后阶段都会演变成慢性心力衰竭。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水平。本文主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病因、诱因,介绍了目前临床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

    作者:文自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护理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护理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202例,通过整体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202例患者均插管成功,1次取石成功182例(90%);2次取石成功20例(10%)。52例患者出现术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切口渗血,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现象。32例并发急性胰腺炎,10 d后治愈出院。结论:内镜胆总管取石是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微创介入治疗。经过全方面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闫秀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直出光绿激光、侧出光绿激光、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手术新方法。方法:2010年4月-2014年3月收治BPH患者235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78例行直出光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直出光PVP),76例行侧出光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侧出光PVP),8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PVR)、大尿流率(Qmax)及近期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直出光PVP组及侧出光PVP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URP组(P<0.05);同时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URP组(P<0.05)。手术时间直出光PVP组及TURP组短于侧出光PVP组(P<0.05)。3组患者术后IPSS、QOL、PVR及Qmax等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3~6个月,3组近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直出光PVP治疗BPH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BPH的有效新方法。

    作者:王克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胎盘胎膜残留所致晚期产后出血9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胎膜残留所引发的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方法:2010-2013年收治因胎盘胎膜残留导致晚期产后出血患者9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28例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治愈率71.4%(20/28),其余8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进行清宫术治疗,痊愈出院。70例患者直接接受清宫术治疗,顺利治愈出院。结论:对胎盘胎膜残留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方案中,生化颗粒冲剂和米索前列醇片是常用药物,而手术治疗则以清宫术为重要手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患者的临床状况,大程度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娥建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白细胞介素与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肺纤维化(PF)是一种原因不明、多种疾病共有的、以过多胶原蛋白在肺组织沉积为特征的病理过程,是与炎症有关的纤维化反应。近年来各种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白细胞介素家族与肺纤维化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永琦;卢绍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田淑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验案一则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现总结田淑霄教授采用中医疗法治疗1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独特优势。

    作者:苏健;申军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及止泻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缩短腹泻时间并及早退热,疗效肯定。

    作者:王利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喉罩通气在院前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在院前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46例,随机分成喉罩组27例和插管组19例。结果:喉罩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插管组首次成功插入10例,2次成功5例,>2次成功4例。喉罩组首次插入成功率100%,高于插管组52.6%(χ2=8.743,P<0.001)。两组通气效果均良好(100%)。喉罩组BLS有效率29.6%(8/27)亦高于插管组26.3%(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4,P=0.286)。结论:喉罩通气是院前急诊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前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前正中入路于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前正中入路治疗。2011年1月前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组织坏死、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正中入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能够减少皮肤坏死及组织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意义。方法:运用神经肌电图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分析患者周围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全部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率(86.76%,59/68)高于上肢NCV异常率(60.29%,41/68);47例有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腓总神经SCV异常率(91.49%),21例无症状的患者中,腓总神经SCV异常率(7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损害的异常率。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下肢感觉神经损害为主,及早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提高对DPN的诊断率,尤其对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张宏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血浆置换对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清除的量效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血浆置换量对降低多发性骨髓瘤(MM)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给予不同血浆置换量后球蛋白的下降情况。结果:分别以80~90 mL/kg、120~130 mL/kg、160~170 mL/kg、200~210 mL/kg血浆置换量,球蛋白平均下降分别为41.7%、58.3%、60.9%、61.7%。结论:血浆置换能迅速有效地降低MM患者的球蛋白,120~130 mL/kg的血浆置换量可能较为合理有效。

    作者:林达义;郭孟贤;林聪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患者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切口部分或全部裂开。感染切口先取样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彻底清创,填充含有引流管的泡沫材料于切口内,再以生物半透膜封闭,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装置,连续负压封闭引流5~14 d后视创面情况进行缝合。结果:22例切口感染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5~7 d后缝合;4例患者负压封闭引流10~14 d后缝合切口。愈合时间13~20 d,平均16 d。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建志;曾连华;陈喜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和临床干预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和临床干预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析其反复住院的原因,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反复住院的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过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大致相同,而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丁俊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686”项目,采用EXCEL提取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重性精神疾病病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66.1%),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57例(33.9%)。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21例(18.9%)、氯氮平17例(15.3%)、奥氮平15例(13.5%);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05例(94.6%),同时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6例(5.4%);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74例SDSS总评分为(9.57±3.39)分,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31例SDSS总评分为(13.84±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仍不足;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治疗重性精神疾病的主要品种;奋乃静、氯丙嗪、舒必利等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相对较少;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

    作者:丁秀君;段洪斌;曹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运用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运用前景。方法: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周1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的有效恢复率87.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简单给予西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索,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封海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