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宁夏固原地区农村妇女病调查诊疗探讨

刘阳

关键词:妇女病, 宫颈糜烂, 阴道感染, 相关疾病
摘要: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阴道感染及相关性疾病在本地区妇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严重影响本地区妇女健康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临床治疗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广大妇女了解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主动和有目的的治疗和预防,才是取得佳疗效的基础。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留置针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价值。方法:收治需进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对照组应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穿刺静脉。比较两组穿刺部位针头有无脱出或移位、局部有无肿胀或疼痛、药液有无渗漏等情况发生及再次穿刺情况。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完成了手术,发生液体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再次穿刺率为零。结论:与一次性输液针相比,静脉留置针避免了让患者反复穿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在无痛人流术中推广使用。

    作者:邱梅霞;穆娟;张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10月收治新生儿156例,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86例,其中重症感染组(32例),局部感染组(54例);非感染组7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细菌感染时,血清PCT和CRP质量浓度升高均有显著性,但PCT显著性更高。PCT≥2μg/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RP。结论:与CRP相比,PCT是一个更早、更敏感、较好反映新生儿全身细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利于指导临床早期用药。

    作者:葛永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按照空腹血糖值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给予两组常规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36.84%,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也较少发生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7.50%,应激性高血糖组的治疗有效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有相关性,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庆红;傅颖;郭春林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原发性乳腺骨外尤文氏肉瘤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乳腺骨外尤文氏肉瘤是一种软组织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疾病类型,早期诊断难度较大,临床诊断多使用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检验法。同时因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预后效果不理想,基于患者病情给予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原发性乳腺外尤文氏肉瘤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原发性乳腺骨外尤文氏肉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效果。

    作者:夏林;黄晓华;方稳;耿昌友;朱卫琴;孙天云;韦加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如何做好实习护生带教工作

    目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护生理论知识与护理能力有机结合的好契机,同时也是护生真正认识和实践护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基于此,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的几点经验。

    作者:吕文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加味三金汤治疗泌尿系结石47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三金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泌尿系结石47例,以三金汤为主方,根据不同临床特点适当加减药味或剂量。结果:痊愈29例(61.7%),好转12例(25.5%),无效6例(12.8%),总有效率87.2%。结论:加味三金汤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方剂。

    作者:刘起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患者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切口部分或全部裂开。感染切口先取样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彻底清创,填充含有引流管的泡沫材料于切口内,再以生物半透膜封闭,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装置,连续负压封闭引流5~14 d后视创面情况进行缝合。结果:22例切口感染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5~7 d后缝合;4例患者负压封闭引流10~14 d后缝合切口。愈合时间13~20 d,平均16 d。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建志;曾连华;陈喜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乳痛症5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乳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经前期乳痛症患者50例,运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0例,显效与有效共8例,无效2例。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乳痛症疗效显著且后遗效应强大,此种方法简便、可行、价廉、效佳,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文;赵绛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686”项目,采用EXCEL提取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重性精神疾病病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66.1%),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57例(33.9%)。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21例(18.9%)、氯氮平17例(15.3%)、奥氮平15例(13.5%);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05例(94.6%),同时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6例(5.4%);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74例SDSS总评分为(9.57±3.39)分,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31例SDSS总评分为(13.84±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仍不足;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治疗重性精神疾病的主要品种;奋乃静、氯丙嗪、舒必利等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相对较少;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

    作者:丁秀君;段洪斌;曹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了解和讨论,对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情况做出详细分析。方法:通过多次严谨性实验并且真实详细记录每次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结果:经过实验数据分析,流式细胞术在检验HLA-B27抗原、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白血病免疫、临床微生物等应用中有着明显的效果。结论: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作者:田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直出光绿激光、侧出光绿激光、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手术新方法。方法:2010年4月-2014年3月收治BPH患者235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78例行直出光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直出光PVP),76例行侧出光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侧出光PVP),8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PVR)、大尿流率(Qmax)及近期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直出光PVP组及侧出光PVP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URP组(P<0.05);同时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URP组(P<0.05)。手术时间直出光PVP组及TURP组短于侧出光PVP组(P<0.05)。3组患者术后IPSS、QOL、PVR及Qmax等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3~6个月,3组近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直出光PVP治疗BPH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BPH的有效新方法。

    作者:王克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增快,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也呈一个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做一简单阐述,以期望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李赞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PICC导管异位诱发心律失常1例的护理对策

    本文总结1例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导管异位诱发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护理重点包括:PICC导管置入后应妥善固定,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导管留置期间,应加强病情监测,及时鉴别和排除导管异位引起患者不适并做好对症护理;确定PICC导管异位于右心房时,应立即在无菌操作下将导管及时复位并妥善固定,防止导管再次异位;预防导管异位:全面评估患者病史及静脉条件、准确测量置管深度,指导操作中患者正确的配合是关键。

    作者:焦品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疗效、动脉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长春西汀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肺心病急性期血液高凝、高黏滞状态。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江保卫;夏亮亮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冠心病患者45例,接受冠状动脉植入术治疗,作为研究对象,共植入55枚支架,利用256层螺旋CT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存在变形、再狭窄等情况,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CAG检出支架阳性8枚,术后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4.55%。256层螺旋CT检出支架阳性11枚,阴性44枚,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87.5%,特异性85.5%,阳性预测值63.64%,阴性预测值97.73%。结论:25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准确率较高。

    作者:邢文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STEMI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经股动脉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治疗疗效、穿刺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5.00%,经股动脉组PCI成功率9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3.33%,经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穿刺成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相似,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在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中推广。

    作者:陈千生;方勇;李卫国;陈开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抚触干预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影响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护理措施及育儿指导相同的情况下,抚触组增加抚触护理,住院期间的抚触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操作,并培训和指导婴儿双亲,出院后由培训过的双亲继续对婴儿抚触,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记录两组神经行为测定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抚触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 d神经行为测定及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长、体重、头围增加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抚触干预可促进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方法。

    作者:黄学妹;周燕红;陈晓燕;隆亚桃;黄建夏;陆翠邻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宁夏固原地区农村妇女病调查诊疗探讨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阴道感染及相关性疾病在本地区妇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严重影响本地区妇女健康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临床治疗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广大妇女了解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主动和有目的的治疗和预防,才是取得佳疗效的基础。

    作者:刘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的I-FABP、DAO、ET以及D-La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4天和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同时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完整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建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的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白内障患者32例,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患者的发病时间、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般用药5~7 d后炎症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好转。29例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视力恢复至术后好视力,有1例患者视力提高至0.4,另2例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取出人工晶体,其中1例矫正视力0.3,1例光感。结论: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有多种原因,其机制较为复杂,为了降低发病率,应做好患者手术前、中、后期的各种准备及预防、治疗措施。

    作者:汤备;田鑫康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