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乔庆红;傅颖;郭春林

关键词:应激性血糖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相关性, 空腹血糖值
摘要:目的:分析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按照空腹血糖值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给予两组常规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36.84%,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也较少发生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7.50%,应激性高血糖组的治疗有效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有相关性,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浅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在病理诊断中的分析

    目的:探讨浅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浅表淋巴结穿刺患者120例。采用穿刺与活检对照的方法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因以及穿刺涂片细胞学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0例浅表淋巴结穿刺患者中良性病变70例,淋巴结转移癌50例,其中,在中老年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比较多见,大部分颈部淋巴结肿大来源于鼻咽部、肺、食管、甲状腺等部位反应性或转移性病变。结论:浅表淋巴结肿大可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法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浅表淋巴结细针穿刺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患者痛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待产期护理干预

    目的:研究和探索待产期妊娠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待产期妊娠高血压患者122例,对其从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护理前后患者生命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试,全面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关系方面均明显优于全面护理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待产期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有利于保证待产期孕妇安全,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胡秀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方式,为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规范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规范组予以呼吸内科规范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规范组临床治疗显效5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常规组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规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75%,明显优于常规组78.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治疗中,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与稳定,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STEMI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经股动脉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治疗疗效、穿刺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5.00%,经股动脉组PCI成功率9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3.33%,经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穿刺成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相似,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在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中推广。

    作者:陈千生;方勇;李卫国;陈开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MGB1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55例普通肺炎患者和4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白细胞计数;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与肺炎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普通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CRP、WBC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17.2±11.66)ng/mL显著性高于普通肺炎患者(6.78±3.53)ng/mL,P<0.01;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HMGB1水平(7.17±4.02)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7.2±11.66)ng/mL,P<0.01。结论: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MGB1水平测定可作为评价肺炎病变和炎性反应程度的有效指标。

    作者:俞蕾;孙伟峰;刘洁;陈国千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

    在血站,检验科对于预防医源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

    作者:相恒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老年糖尿病人群活性维生素D水平与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关系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人群活性维生素D水平与血糖、胰岛功能关系,为防治糖尿病提供借鉴。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143例根据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A组)、维生素D轻度缺乏组(B组)、维生素D不足组(C组)、维生素D正常组(D组),同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4组年龄、性别、BMI、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高于A组,D组高于B、C两组,C、D两组HOMA-β水平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水平对血糖影响不显著,但有助于增强患者胰岛素功能,减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提示老年人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起到抑制病情进展、缓解胰岛素功能损害、促胰岛素β细胞恢复的效果。

    作者:蔡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运用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运用前景。方法: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周1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的有效恢复率87.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简单给予西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索,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封海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促进因素初探

    目的:通过实践探索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门诊组、早教组。在早教组的家庭和早期教育发展中心同时构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对早教组进行动态测评及开放式教学。定期复查两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结果:教学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学后早教组阳性百分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动态测评、开放式教学、“支架”式辅助、气质的拟合优度是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

    作者:刘伟革;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输血前患者19560例不规则抗体检测及鉴定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9560例拟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在1956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08例,阳性率0.55%,其中男21例(0.27%),女87例(0.74%),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妊娠或输血史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妊娠或输血史患者(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血型系统47例,MNS血型系统5例,Lewis血型系统7例,冷抗体10例,自身抗体18例,药物抗体3例。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确保输血安全及减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苹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青年2型糖尿病30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0例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青年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时无血糖监测意识。男性、体重指数超标者为发病高危人群。过度饮食,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及白酒为发病主要诱因。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大血管动脉硬化及末梢神经病变出现早,大多数需要胰岛素治疗为其临床特点。结论:2型糖尿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对青年体重指数超标准者应及早实施血糖监测及相关措施,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作者:赵立平;乔永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血浆置换对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清除的量效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血浆置换量对降低多发性骨髓瘤(MM)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给予不同血浆置换量后球蛋白的下降情况。结果:分别以80~90 mL/kg、120~130 mL/kg、160~170 mL/kg、200~210 mL/kg血浆置换量,球蛋白平均下降分别为41.7%、58.3%、60.9%、61.7%。结论:血浆置换能迅速有效地降低MM患者的球蛋白,120~130 mL/kg的血浆置换量可能较为合理有效。

    作者:林达义;郭孟贤;林聪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686”项目,采用EXCEL提取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重性精神疾病病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66.1%),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57例(33.9%)。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1例中,使用抗精神病药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21例(18.9%)、氯氮平17例(15.3%)、奥氮平15例(13.5%);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05例(94.6%),同时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6例(5.4%);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74例SDSS总评分为(9.57±3.39)分,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31例SDSS总评分为(13.84±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仍不足;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治疗重性精神疾病的主要品种;奋乃静、氯丙嗪、舒必利等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相对较少;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单一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

    作者:丁秀君;段洪斌;曹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92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是针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治疗措施和疗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92例,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给予注射复方丹参和黄芪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0例,显著效果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20例,显著效果8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78%。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治疗一定要全面、有效,不仅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还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盛惜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静脉留置针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价值。方法:收治需进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对照组应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穿刺静脉。比较两组穿刺部位针头有无脱出或移位、局部有无肿胀或疼痛、药液有无渗漏等情况发生及再次穿刺情况。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完成了手术,发生液体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再次穿刺率为零。结论:与一次性输液针相比,静脉留置针避免了让患者反复穿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在无痛人流术中推广使用。

    作者:邱梅霞;穆娟;张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分析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具备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目及其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明显比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与血小板体积的异常同脑梗死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作者:刘宝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孕期体重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

    目的:探究孕期体重的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方法:2012年11月30日-2013年8月30日收治孕妇608例,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按睡眠调查结果进行分组,分成呼吸暂停组和正常对照组,呼吸暂停组152例孕妇,根据呼吸暂停组从剩余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152例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的体重指数进行专人询问、记录并计算,然后对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改变进行比较,并对孕前体重指数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08例孕妇中发生呼吸暂停152例(25%),发生率较高。孕前BMI<24 kg/m2的孕妇476例,发生睡眠呼吸暂停20例;孕前BMI≥24 kg/m2的肥胖孕妇132例,发生睡眠呼吸暂停100例,说明孕前肥胖者在怀孕后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暂停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5.8±1.98)kg/m2,正常对照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0.31±2.04)kg/m2,呼吸暂停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询问,检查正常对照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1±2.21)kg,呼吸暂停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4±4.15.4)k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是孕期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对孕妇的体重影响不大,因此,只需采取相应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即可。

    作者:彭久君;袁佩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预后情况。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FPG、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于单纯脑梗死患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

    作者:杨仁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宁夏固原地区农村妇女病调查诊疗探讨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阴道感染及相关性疾病在本地区妇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严重影响本地区妇女健康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临床治疗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广大妇女了解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主动和有目的的治疗和预防,才是取得佳疗效的基础。

    作者:刘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探究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在社区进行康复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92例,经过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在接受护理干预前、接受护理干预30 d左右、接受护理干预90 d左右以及接受护理干预180 d左右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在进行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病情方面并无较大差别,在进行护理后,观察组在进行护理干预后的30 d、90 d以及180 d进行的治疗情况评定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差距越来越大。结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作者:邹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