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梅霞;穆娟;张宏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儿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加用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胃镜检查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留栓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护理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202例,通过整体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202例患者均插管成功,1次取石成功182例(90%);2次取石成功20例(10%)。52例患者出现术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切口渗血,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现象。32例并发急性胰腺炎,10 d后治愈出院。结论:内镜胆总管取石是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微创介入治疗。经过全方面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闫秀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9560例拟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在1956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08例,阳性率0.55%,其中男21例(0.27%),女87例(0.74%),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妊娠或输血史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妊娠或输血史患者(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血型系统47例,MNS血型系统5例,Lewis血型系统7例,冷抗体10例,自身抗体18例,药物抗体3例。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确保输血安全及减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苹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具备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目及其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明显比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与血小板体积的异常同脑梗死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作者:刘宝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称为普通感冒,主要为咽部、鼻腔、喉部出现急性炎症,发生率高。该疾病80%是由病毒引起,20%为细菌导致。但是在治疗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很多医生在对该类患者治疗时,大部分都采用抗生素,但实际上对于病毒感染的疾病抗生素并不能够得到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多。而在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西医方面缺少显效的方法,可结合中医药的相关方法,给予患者合理用药治疗。
作者:刘戈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在院前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46例,随机分成喉罩组27例和插管组19例。结果:喉罩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插管组首次成功插入10例,2次成功5例,>2次成功4例。喉罩组首次插入成功率100%,高于插管组52.6%(χ2=8.743,P<0.001)。两组通气效果均良好(100%)。喉罩组BLS有效率29.6%(8/27)亦高于插管组26.3%(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4,P=0.286)。结论:喉罩通气是院前急诊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临床上用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初步筛查及诊断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腹泻患儿200例,对他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查后将出现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112例患儿列为观察组;另外88例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的患儿列为对照组,抽取所有患儿的血液样本,使用分析测定仪进行心肌酶谱5项检测。结果:观察组中出现心肌酶谱异常80例,发生率71.43%,心肌酶谱5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数据都处于正常水平。结论:心肌酶谱与轮状病毒腹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使用可以及早发现幼儿的心肌损害,为病情的控制和后续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数据,对确保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至关重要,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章蔚维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白介素-11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的疗效。方法:将ITP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连用5 d,后改用泼尼松1.5 mg/(k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白介素-11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 d。4~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峰值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ITP疗效显著。
作者:邢丰;冯国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护生理论知识与护理能力有机结合的好契机,同时也是护生真正认识和实践护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基于此,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的几点经验。
作者:吕文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配到经筋排刺治疗组52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50例。治疗组予经筋排刺法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排刺法组有效率96.15%,对照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治疗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王雷;崔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老年性哮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具有风险性的相关因素加以评估和具体分析,并根据风险做出相关的护理对策,观察对策的作用效果。方法:2012年和2013年2个冬春高发季节收治老年性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试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哮喘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加以防范,可明显使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下降,并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技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作者:万晓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子宫全切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无盆腔脏器脱垂现象,同时收集同期采用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49±15.2)min,出血量(88±45.4)mL;对照组手术时间(75±18.5)min,出血量(170±60.2)mL,发生副损伤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肛门排气时间(16.5±3)h,术后疼痛10例,住院时间(6.5±1.5) d,术后病率2.0%;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33.5±4.2)h,术后疼痛34例,住院时间(9.5±2.5)d,术后病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手术更快捷,出血少,更安全易行,术野暴露充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晓丽;甘淑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或全髋)硬腰联合麻醉中的佳作用浓度。方法:收治ASAⅡ~Ⅲ级患者80例,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慢性疾病无法控制实施手术患者,年龄70~85岁,随机分为A、B、C 3组,布比卡因分别配成0.5%、0.375%、0.25%浓度的溶液3 mL、4 mL、6 mL,硬腰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记录不良反应例数、VSA分级、切皮时感觉阻滞程度评估。结果:感觉阻滞程度A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P<0.05),VSA分级及不良反应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布比卡因0.5%、0.375%、0.25%的浓度硬腰联合麻醉均能达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以0.375%布比卡因为合适。
作者:唐宝芹;万心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实践探索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门诊组、早教组。在早教组的家庭和早期教育发展中心同时构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对早教组进行动态测评及开放式教学。定期复查两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结果:教学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学后早教组阳性百分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动态测评、开放式教学、“支架”式辅助、气质的拟合优度是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
作者:刘伟革;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留置胃管及改良固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195例,进行常规操作及护理作为传统组;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333例,采用改良棉线固定方法和心理行为干预作为改良组,对比两组重复插管率、脱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改良组胃管意外脱管率、重复插管率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对留置胃管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棉线固定胃管则发生脱管数明显少于胶布固定者,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迎芬 刊期: 2014年第31期
通过对1例子宫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了子宫动静脉瘘的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其中选择性盆腔动栓塞脉造影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年轻并有生育要求和伴阴道出血为首选治疗方法。本例患者行子宫动脉造影与子宫动脉栓塞有效,术后随访,无复发。
作者:王升琴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aO2、PaC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aO2、PaCO2、FEV1、FEV1%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研究将成熟的小儿推拿技术向城区、区县的社区推广应用,探索中医实用技术向社区推广的有效路径、存在问题及改良措施。方法:选择城区、区县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将推拿疗效确切的小儿常见病(小儿厌食、腹泻、便秘、夜啼、遗尿)推拿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不同时期集中、分散、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评价培训效果。并选取小儿厌食病为代表进行两社区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评价城区、区县小儿推拿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成效。结果: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培人员考试考核结果均合格。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培训人员治疗小儿厌食病有效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熟的小儿推拿技术向社区推广具有可行性,但尚需在保障机制、宣传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路径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58名护理实习生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名采取传统带教,观察组29名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分别为(92.6±2.8)分和(94.6±3.2)分,对照组的两项成绩分别为(84.2±2.4)分和(86.4±3.0)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100%,对照组的满意度79.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作者:杨光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55例普通肺炎患者和4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白细胞计数;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与肺炎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普通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CRP、WBC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17.2±11.66)ng/mL显著性高于普通肺炎患者(6.78±3.53)ng/mL,P<0.01;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HMGB1水平(7.17±4.02)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7.2±11.66)ng/mL,P<0.01。结论: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MGB1水平测定可作为评价肺炎病变和炎性反应程度的有效指标。
作者:俞蕾;孙伟峰;刘洁;陈国千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