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娟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手术新方法。方法:2010年4月-2014年3月收治BPH患者235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78例行直出光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直出光PVP),76例行侧出光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侧出光PVP),8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PVR)、大尿流率(Qmax)及近期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直出光PVP组及侧出光PVP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URP组(P<0.05);同时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URP组(P<0.05)。手术时间直出光PVP组及TURP组短于侧出光PVP组(P<0.05)。3组患者术后IPSS、QOL、PVR及Qmax等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3~6个月,3组近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直出光PVP治疗BPH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BPH的有效新方法。
作者:王克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子宫全切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无盆腔脏器脱垂现象,同时收集同期采用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49±15.2)min,出血量(88±45.4)mL;对照组手术时间(75±18.5)min,出血量(170±60.2)mL,发生副损伤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肛门排气时间(16.5±3)h,术后疼痛10例,住院时间(6.5±1.5) d,术后病率2.0%;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33.5±4.2)h,术后疼痛34例,住院时间(9.5±2.5)d,术后病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手术更快捷,出血少,更安全易行,术野暴露充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晓丽;甘淑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儿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加用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胃镜检查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留栓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孕期体重的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方法:2012年11月30日-2013年8月30日收治孕妇608例,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按睡眠调查结果进行分组,分成呼吸暂停组和正常对照组,呼吸暂停组152例孕妇,根据呼吸暂停组从剩余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152例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的体重指数进行专人询问、记录并计算,然后对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改变进行比较,并对孕前体重指数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08例孕妇中发生呼吸暂停152例(25%),发生率较高。孕前BMI<24 kg/m2的孕妇476例,发生睡眠呼吸暂停20例;孕前BMI≥24 kg/m2的肥胖孕妇132例,发生睡眠呼吸暂停100例,说明孕前肥胖者在怀孕后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暂停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5.8±1.98)kg/m2,正常对照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0.31±2.04)kg/m2,呼吸暂停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询问,检查正常对照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1±2.21)kg,呼吸暂停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4±4.15.4)k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是孕期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对孕妇的体重影响不大,因此,只需采取相应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即可。
作者:彭久君;袁佩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增快,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也呈一个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做一简单阐述,以期望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李赞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55例普通肺炎患者和4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白细胞计数;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与肺炎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普通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CRP、WBC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17.2±11.66)ng/mL显著性高于普通肺炎患者(6.78±3.53)ng/mL,P<0.01;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HMGB1水平(7.17±4.02)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7.2±11.66)ng/mL,P<0.01。结论: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MGB1水平测定可作为评价肺炎病变和炎性反应程度的有效指标。
作者:俞蕾;孙伟峰;刘洁;陈国千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胎盘胎膜残留所引发的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方法:2010-2013年收治因胎盘胎膜残留导致晚期产后出血患者9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28例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治愈率71.4%(20/28),其余8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进行清宫术治疗,痊愈出院。70例患者直接接受清宫术治疗,顺利治愈出院。结论:对胎盘胎膜残留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方案中,生化颗粒冲剂和米索前列醇片是常用药物,而手术治疗则以清宫术为重要手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患者的临床状况,大程度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娥建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总结特殊人群慢性反复性根尖周炎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特殊人群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12例,采用根管内封碘仿或空管糊剂治疗。结果:治疗后2周,102例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患牙能行使咀嚼功能,X线片示患牙根尖阴影区减小或消失。5例无效拔除。结论:全身因素对慢性根尖周炎病情变化有很大影响,碘仿及空管糊剂对慢性根尖周炎有一定疗效。
作者:邓淑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了解不同血浆置换量对降低多发性骨髓瘤(MM)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给予不同血浆置换量后球蛋白的下降情况。结果:分别以80~90 mL/kg、120~130 mL/kg、160~170 mL/kg、200~210 mL/kg血浆置换量,球蛋白平均下降分别为41.7%、58.3%、60.9%、61.7%。结论:血浆置换能迅速有效地降低MM患者的球蛋白,120~130 mL/kg的血浆置换量可能较为合理有效。
作者:林达义;郭孟贤;林聪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具备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目及其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明显比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与血小板体积的异常同脑梗死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作者:刘宝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aO2、PaC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aO2、PaCO2、FEV1、FEV1%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运用前景。方法: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周1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的有效恢复率87.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简单给予西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索,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封海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现总结田淑霄教授采用中医疗法治疗1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独特优势。
作者:苏健;申军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原发性肠梗阻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症状,加速康复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福翔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了解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满意度,有效促进各个科室间的内部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每月由专人对本院20个临床科室的工作人员做满意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整理分析。结果: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对供应室服务态度的满意度95.3%,对回收下放情况满意度95%,对有关业务的满意度96.5%,对无菌物品质量满意度98%。结论:通过专项满意度调查,有效增进了和各个临床科室间的沟通与了解。消毒供应中心转变服务理念,优化完善各项服务模式,满足了各个临床科室的要求,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留置胃管及改良固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195例,进行常规操作及护理作为传统组;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333例,采用改良棉线固定方法和心理行为干预作为改良组,对比两组重复插管率、脱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改良组胃管意外脱管率、重复插管率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对留置胃管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棉线固定胃管则发生脱管数明显少于胶布固定者,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迎芬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探究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在社区进行康复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92例,经过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在接受护理干预前、接受护理干预30 d左右、接受护理干预90 d左右以及接受护理干预180 d左右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在进行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病情方面并无较大差别,在进行护理后,观察组在进行护理干预后的30 d、90 d以及180 d进行的治疗情况评定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差距越来越大。结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作者:邹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补钾治疗重度周期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度周期性麻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螺内酯片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24 h后复查血钾,治疗组血清钾4.0~4.5 mmol/L,对照组3.0~3.5 mmol/L。结论:螺内酯联合补钾治疗重度周期性麻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685例>60岁老年人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肝功能及肾功能水平,指导老年人合理膳食、合理用药,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方法:2013年健康体检的>60岁老年人685例,检测其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UREA)及肌酐(CRE)的水平。结果:685例体检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TC、TG、HDL-C、LDL-C、GLU、ALT、UREA、CRE异常分别为44.38%、29.34%、40.00%、34.74%、4.67%、23.50%、4.09%、28.32%、5.40%。不同性别体重指数(BMI)、TC、TG、CRE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LDL-C、GLU、ALT、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指标检测均值BMI、TC、TG、LDL-C、C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GLU、ALT、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60岁老年人群TC、TG、HDL-C、GLU、UREA异常率较高,BMI、TC、TG、CRE异常率及检测均值男女间存在差异,应引起重视,建议对老年人定期检查并从合理膳食及运动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
作者:陈亚娟;于沛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配到经筋排刺治疗组52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50例。治疗组予经筋排刺法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排刺法组有效率96.15%,对照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治疗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王雷;崔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