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娟;于沛涛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685例>60岁老年人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肝功能及肾功能水平,指导老年人合理膳食、合理用药,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方法:2013年健康体检的>60岁老年人685例,检测其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UREA)及肌酐(CRE)的水平。结果:685例体检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TC、TG、HDL-C、LDL-C、GLU、ALT、UREA、CRE异常分别为44.38%、29.34%、40.00%、34.74%、4.67%、23.50%、4.09%、28.32%、5.40%。不同性别体重指数(BMI)、TC、TG、CRE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LDL-C、GLU、ALT、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指标检测均值BMI、TC、TG、LDL-C、C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GLU、ALT、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60岁老年人群TC、TG、HDL-C、GLU、UREA异常率较高,BMI、TC、TG、CRE异常率及检测均值男女间存在差异,应引起重视,建议对老年人定期检查并从合理膳食及运动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
作者:陈亚娟;于沛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肌注及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40例,年龄3个月~12岁,随机分为A、B、C组,各80例。A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注,B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C组使用其他药物雾化吸入,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A组(86.25%)和C组(7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退热时间与A组和C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欧宝莲;李达祥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冠心病患者45例,接受冠状动脉植入术治疗,作为研究对象,共植入55枚支架,利用256层螺旋CT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存在变形、再狭窄等情况,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CAG检出支架阳性8枚,术后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4.55%。256层螺旋CT检出支架阳性11枚,阴性44枚,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87.5%,特异性85.5%,阳性预测值63.64%,阴性预测值97.73%。结论:25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准确率较高。
作者:邢文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鼻内镜下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鼻内镜下手术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鼻中隔偏曲类型手术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型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S型鼻中隔偏曲、嵴突和棘突患者,改善率明显低于S型鼻中隔偏曲、嵴突和棘突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型鼻中隔偏曲和嵴突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棘突患者,改善率明显低于棘突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8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16%(8/98),其中术后鼻腔出血4例,鼻腔粘连3例,鼻中隔穿孔1例,无鼻中隔血肿、鼻中隔脓肿、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常勇;李妍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STEMI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经股动脉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治疗疗效、穿刺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5.00%,经股动脉组PCI成功率9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3.33%,经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穿刺成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相似,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在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中推广。
作者:陈千生;方勇;李卫国;陈开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意义。方法:运用神经肌电图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分析患者周围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全部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率(86.76%,59/68)高于上肢NCV异常率(60.29%,41/68);47例有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腓总神经SCV异常率(91.49%),21例无症状的患者中,腓总神经SCV异常率(7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损害的异常率。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下肢感觉神经损害为主,及早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提高对DPN的诊断率,尤其对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张宏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留置胃管及改良固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195例,进行常规操作及护理作为传统组;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333例,采用改良棉线固定方法和心理行为干预作为改良组,对比两组重复插管率、脱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改良组胃管意外脱管率、重复插管率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对留置胃管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棉线固定胃管则发生脱管数明显少于胶布固定者,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迎芬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护生理论知识与护理能力有机结合的好契机,同时也是护生真正认识和实践护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基于此,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的几点经验。
作者:吕文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原发性肠梗阻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症状,加速康复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福翔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分析肋骨骨折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肋骨骨折患者60例,分别采用X线片、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对比观察X线片与CT扫描诊断结果以及CPR与VRT诊断分析结果。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检出肋骨骨折率(98.3%)、肋软骨骨折率(100%)明显高于X线片(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显示肋骨骨折率(98.3%)、肋软骨骨折率(100%)明显高于VRT显示率(93.3%、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肋骨骨折及其并发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李松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总结特殊人群慢性反复性根尖周炎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特殊人群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12例,采用根管内封碘仿或空管糊剂治疗。结果:治疗后2周,102例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患牙能行使咀嚼功能,X线片示患牙根尖阴影区减小或消失。5例无效拔除。结论:全身因素对慢性根尖周炎病情变化有很大影响,碘仿及空管糊剂对慢性根尖周炎有一定疗效。
作者:邓淑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白介素-11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的疗效。方法:将ITP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连用5 d,后改用泼尼松1.5 mg/(k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白介素-11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 d。4~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峰值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ITP疗效显著。
作者:邢丰;冯国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子宫全切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无盆腔脏器脱垂现象,同时收集同期采用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49±15.2)min,出血量(88±45.4)mL;对照组手术时间(75±18.5)min,出血量(170±60.2)mL,发生副损伤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肛门排气时间(16.5±3)h,术后疼痛10例,住院时间(6.5±1.5) d,术后病率2.0%;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33.5±4.2)h,术后疼痛34例,住院时间(9.5±2.5)d,术后病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手术更快捷,出血少,更安全易行,术野暴露充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晓丽;甘淑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老年性哮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具有风险性的相关因素加以评估和具体分析,并根据风险做出相关的护理对策,观察对策的作用效果。方法:2012年和2013年2个冬春高发季节收治老年性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试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哮喘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加以防范,可明显使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下降,并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技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作者:万晓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对临床案例的研究,为骨科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提出一些有效的意见或建议。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骨科患者108例,对手术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临床记录,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满意度92.65%。手术后患者身体机能、活动情况、伤口愈合度和患者情绪均优于手术前(P<0.05)。17例护理人员中,有3例专业知识不够,5例护理经验不足,7例护理时间<3年,6例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结论:临床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有较大的意义,在骨科手术前后,对患者的恢复有较大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严珍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补钾治疗重度周期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度周期性麻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螺内酯片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24 h后复查血钾,治疗组血清钾4.0~4.5 mmol/L,对照组3.0~3.5 mmol/L。结论:螺内酯联合补钾治疗重度周期性麻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BMI的影响。方法:2013年6-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训练+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有氧训练6个月后,采用心电监测仪器对患者静息心率、血压、大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采用日本产HI-701型肺功能测定仪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心肺功能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BMI指数明显下降。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有氧训练能改善心肺功能,降低BMI。
作者:桂亮;吴斌;张文利;阮叶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加味三金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泌尿系结石47例,以三金汤为主方,根据不同临床特点适当加减药味或剂量。结果:痊愈29例(61.7%),好转12例(25.5%),无效6例(12.8%),总有效率87.2%。结论:加味三金汤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方剂。
作者:刘起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或全髋)硬腰联合麻醉中的佳作用浓度。方法:收治ASAⅡ~Ⅲ级患者80例,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慢性疾病无法控制实施手术患者,年龄70~85岁,随机分为A、B、C 3组,布比卡因分别配成0.5%、0.375%、0.25%浓度的溶液3 mL、4 mL、6 mL,硬腰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记录不良反应例数、VSA分级、切皮时感觉阻滞程度评估。结果:感觉阻滞程度A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P<0.05),VSA分级及不良反应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布比卡因0.5%、0.375%、0.25%的浓度硬腰联合麻醉均能达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以0.375%布比卡因为合适。
作者:唐宝芹;万心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儿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加用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胃镜检查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留栓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