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珍
目的:探讨分析肋骨骨折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肋骨骨折患者60例,分别采用X线片、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对比观察X线片与CT扫描诊断结果以及CPR与VRT诊断分析结果。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检出肋骨骨折率(98.3%)、肋软骨骨折率(100%)明显高于X线片(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显示肋骨骨折率(98.3%)、肋软骨骨折率(100%)明显高于VRT显示率(93.3%、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肋骨骨折及其并发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李松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GS)、肝胆管结石(HS)与胆源性胰腺炎(AGP)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08例AGP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急性胰腺炎(AP)中,AGP 108例(57.1%),其中GS诱发91例(84.3%),HS诱发4例(3.7%),胆道蛔虫诱发13例(12%)。两类胆石症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S较HS更易诱发胆源性胰腺炎;酗酒、高脂饮食等复合因素的综合作用是AGP以及AGP重症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稳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诱导期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的护理经验。结果:48例患者均从诱导期安全平稳地过渡到规律透析状态,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可;王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BMI的影响。方法:2013年6-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训练+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有氧训练6个月后,采用心电监测仪器对患者静息心率、血压、大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采用日本产HI-701型肺功能测定仪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心肺功能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BMI指数明显下降。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有氧训练能改善心肺功能,降低BMI。
作者:桂亮;吴斌;张文利;阮叶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aO2、PaC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aO2、PaCO2、FEV1、FEV1%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实践探索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门诊组、早教组。在早教组的家庭和早期教育发展中心同时构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对早教组进行动态测评及开放式教学。定期复查两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结果:教学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学后早教组阳性百分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动态测评、开放式教学、“支架”式辅助、气质的拟合优度是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
作者:刘伟革;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为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现抽查2014年门诊病历600份、运行病历600份、终末病历600份进行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杜瑞凤;吕维杰;张萍 刊期: 2014年第31期
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后阶段都会演变成慢性心力衰竭。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水平。本文主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病因、诱因,介绍了目前临床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
作者:文自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称为普通感冒,主要为咽部、鼻腔、喉部出现急性炎症,发生率高。该疾病80%是由病毒引起,20%为细菌导致。但是在治疗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很多医生在对该类患者治疗时,大部分都采用抗生素,但实际上对于病毒感染的疾病抗生素并不能够得到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多。而在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西医方面缺少显效的方法,可结合中医药的相关方法,给予患者合理用药治疗。
作者:刘戈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意义。方法:运用神经肌电图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分析患者周围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全部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率(86.76%,59/68)高于上肢NCV异常率(60.29%,41/68);47例有周围神经损伤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腓总神经SCV异常率(91.49%),21例无症状的患者中,腓总神经SCV异常率(7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损害的异常率。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下肢感觉神经损害为主,及早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提高对DPN的诊断率,尤其对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张宏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在血站,检验科对于预防医源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
作者:相恒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实性占位、细点状钙化、血流丰富。高频超声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符合率88.9%。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无创又简单方便,对乳腺癌检出率和诊断率有一定价值。
作者:祁艳征;邢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护理措施及育儿指导相同的情况下,抚触组增加抚触护理,住院期间的抚触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操作,并培训和指导婴儿双亲,出院后由培训过的双亲继续对婴儿抚触,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记录两组神经行为测定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抚触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 d神经行为测定及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长、体重、头围增加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抚触干预可促进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方法。
作者:黄学妹;周燕红;陈晓燕;隆亚桃;黄建夏;陆翠邻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WBP理论在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应用。方法: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9例,结合临床资料,引进“WBP”理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整体及局部伤口评估,并对应处理。结果:9例患者中8例康复,成功率88.89%。1例出院时,创缘缩小、伤口床肉芽生长良好,创口周围有新皮移行。结论:WBP理论在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临床处理中效果显著,可以广泛推广。
作者:周云霞;李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局部封闭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局部封闭,对照组仅采用针刀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刀配合局部封闭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李文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厚度间的关系。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5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0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对照组(20例患者)造影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分析冠状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单支病变患者、多支病变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多支病变患者IMT厚度、钙化斑块发生率、纤维斑块发生率等指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情与IMT值成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7,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中颈动脉钙化斑块阳性预测值90.86%,纤维斑块阳性检测率84.32%。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可充分显示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状况,为医师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状况提供信息指导,进而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临床诊断提供间接指标。
作者:董永政;马逸;孙传学;曾昭霞;张玉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价值。方法:采用AC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4V1c探头,频率3~4.5 MHz。观察左室长轴及短轴切面,二腔心切面,四腔心切面,观察心外膜下致密层心肌及心内膜下致密化不全心肌。结果:所有6例均可见心室内致密化不全的肌小梁及其间深陷的隐窝,6例均为左室型,均有心功能不全,4例有心律失常。结论:超声是诊断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佳选择。
作者:张春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时甲状旁腺的处理策略。方法:统计本院甲状腺手术31例,配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测,对术中无法避免切下的甲状旁腺,行胸锁乳头肌内移植。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9例,经服用钙剂治疗,1个月恢复正常。结论:甲状腺手术保护甲状旁腺至关重要,尤其需注意保护上甲状旁腺。被膜解剖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切除标本中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胸锁乳突肌内移植,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低钙血症的发生能起到预防作用。
作者:郑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老年性哮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具有风险性的相关因素加以评估和具体分析,并根据风险做出相关的护理对策,观察对策的作用效果。方法:2012年和2013年2个冬春高发季节收治老年性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试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哮喘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加以防范,可明显使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下降,并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技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作者:万晓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射频(RFA)联合紫杉醇+卡铂方案(PC)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NSCLC患者7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PC方案,研究组予以RFA联合PC方案,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联合PC方案治疗NSCLC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会希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