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会
目的:通过了解和讨论,对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情况做出详细分析。方法:通过多次严谨性实验并且真实详细记录每次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结果:经过实验数据分析,流式细胞术在检验HLA-B27抗原、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白血病免疫、临床微生物等应用中有着明显的效果。结论:流式细胞术在临床检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作者:田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和临床干预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析其反复住院的原因,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反复住院的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过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大致相同,而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丁俊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临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神经内科患者9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构成比,并与本院整体同期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神经内科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5.9%)比同期医院整体的院内感染发生率(3.7%)高,神经内科患者感染部位的构成比中,呼吸系统感染多(69%)。结论:神经内科是医院整体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要加大护理力度,规范护理操作,对易感部位进行预防,多管齐下对院内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陈艳芳;李富慧;张保朝;黄景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肌注及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40例,年龄3个月~12岁,随机分为A、B、C组,各80例。A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注,B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C组使用其他药物雾化吸入,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A组(86.25%)和C组(7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退热时间与A组和C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欧宝莲;李达祥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配到经筋排刺治疗组52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50例。治疗组予经筋排刺法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排刺法组有效率96.15%,对照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治疗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王雷;崔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胆红素(TBiL)的变化对窒息新生儿的临床意义。方法:窒息组60例(轻度组30例,重度组30例)患儿,对照组30例,新生儿出生后第1、4、11天测定其血清CKMB及CTnI,新生儿出生后24 h、第4天测定其TBiL。结果: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窒息组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之后下降。生后24 h,TBiL窒息组较对照组升高,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第4天,窒息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结论:CTnI可用于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并可提示预后。胆红素作为抗氧化剂,可作为判断窒息病情轻重指标之一。
作者:薛绚;陈滇;陈小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诱导期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的护理经验。结果:48例患者均从诱导期安全平稳地过渡到规律透析状态,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可;王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并发卵巢囊肿的情况。方法:52例患者采用枸橼酸他莫昔芬10 mg,2次/d,治疗12个月,定期盆腔B超复查。结果:卵巢囊肿总发病率30.77%。大囊肿(9 cm×8 cm×6 cm)发生于绝经前患者,小囊肿(2.6 cm×2 cm×2 cm)发生于绝经后患者。结论:他莫昔芬对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明显,而对绝经后女性的影响较小。
作者:王思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外伤脱位牙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以来收治外伤导致牙完全性脱位后再植患者52例(83颗牙),再植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再植术后,完全成功58颗(69.88%),基本成功17颗(20.48%),失败8颗(9.64%)。牙周膜愈合54颗(65.06%),骨性愈合22颗(26.51%),纤维性愈合7颗(8.43%)。结论:发生完全性牙脱位后,正确地保存脱位牙,并及时就诊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再植成功率。
作者:杨淑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STEMI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经股动脉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治疗疗效、穿刺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5.00%,经股动脉组PCI成功率9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3.33%,经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穿刺成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相似,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在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中推广。
作者:陈千生;方勇;李卫国;陈开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中医“腑以通为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采取中医“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理,根据病症发作情况不同,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向为前提,帮助患者解除生命危机,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结果:中医治疗的综合性方案,让患者病死率减少了11.7%。结论:“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理,起到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唐玲玲;孙敏娴;嵇征鸿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预后情况。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FPG、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于单纯脑梗死患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
作者:杨仁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运用前景。方法: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周1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的有效恢复率87.5%,也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简单给予西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索,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封海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厚度间的关系。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5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0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对照组(20例患者)造影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分析冠状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单支病变患者、多支病变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多支病变患者IMT厚度、钙化斑块发生率、纤维斑块发生率等指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情与IMT值成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7,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诊断中颈动脉钙化斑块阳性预测值90.86%,纤维斑块阳性检测率84.32%。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可充分显示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状况,为医师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状况提供信息指导,进而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临床诊断提供间接指标。
作者:董永政;马逸;孙传学;曾昭霞;张玉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实践探索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年龄1~36个月,随机分为门诊组、早教组。在早教组的家庭和早期教育发展中心同时构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对早教组进行动态测评及开放式教学。定期复查两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结果:教学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学后早教组阳性百分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结论:生物生态微观系统、动态测评、开放式教学、“支架”式辅助、气质的拟合优度是婴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促进因素。
作者:刘伟革;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及止泻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缩短腹泻时间并及早退热,疗效肯定。
作者:王利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孕期体重的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方法:2012年11月30日-2013年8月30日收治孕妇608例,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按睡眠调查结果进行分组,分成呼吸暂停组和正常对照组,呼吸暂停组152例孕妇,根据呼吸暂停组从剩余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152例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的体重指数进行专人询问、记录并计算,然后对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改变进行比较,并对孕前体重指数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08例孕妇中发生呼吸暂停152例(25%),发生率较高。孕前BMI<24 kg/m2的孕妇476例,发生睡眠呼吸暂停20例;孕前BMI≥24 kg/m2的肥胖孕妇132例,发生睡眠呼吸暂停100例,说明孕前肥胖者在怀孕后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暂停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5.8±1.98)kg/m2,正常对照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0.31±2.04)kg/m2,呼吸暂停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询问,检查正常对照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1±2.21)kg,呼吸暂停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4±4.15.4)k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是孕期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对孕妇的体重影响不大,因此,只需采取相应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即可。
作者:彭久君;袁佩 刊期: 2014年第31期
原发性乳腺骨外尤文氏肉瘤是一种软组织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疾病类型,早期诊断难度较大,临床诊断多使用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检验法。同时因病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预后效果不理想,基于患者病情给予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原发性乳腺外尤文氏肉瘤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原发性乳腺骨外尤文氏肉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效果。
作者:夏林;黄晓华;方稳;耿昌友;朱卫琴;孙天云;韦加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或全髋)硬腰联合麻醉中的佳作用浓度。方法:收治ASAⅡ~Ⅲ级患者80例,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慢性疾病无法控制实施手术患者,年龄70~85岁,随机分为A、B、C 3组,布比卡因分别配成0.5%、0.375%、0.25%浓度的溶液3 mL、4 mL、6 mL,硬腰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记录不良反应例数、VSA分级、切皮时感觉阻滞程度评估。结果:感觉阻滞程度A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P<0.05),VSA分级及不良反应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布比卡因0.5%、0.375%、0.25%的浓度硬腰联合麻醉均能达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以0.375%布比卡因为合适。
作者:唐宝芹;万心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对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标本260例进行细菌检验,以探讨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问题。方法:2013年8-10月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60例,对所有患者的痰液进行分离及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一共分离得到164份病原菌,其中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对于头孢唑啉和氯霉素的耐药性要相对好一些。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中经过细菌标本的检验,结果多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并且不同的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临床使用药物应非常谨慎。
作者:罗微;杨薇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