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护理

闫秀英

关键词:内镜, 胆总管取石,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护理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202例,通过整体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202例患者均插管成功,1次取石成功182例(90%);2次取石成功20例(10%)。52例患者出现术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切口渗血,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现象。32例并发急性胰腺炎,10 d后治愈出院。结论:内镜胆总管取石是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微创介入治疗。经过全方面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抚触干预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影响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护理措施及育儿指导相同的情况下,抚触组增加抚触护理,住院期间的抚触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操作,并培训和指导婴儿双亲,出院后由培训过的双亲继续对婴儿抚触,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记录两组神经行为测定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抚触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 d神经行为测定及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长、体重、头围增加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抚触干预可促进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方法。

    作者:黄学妹;周燕红;陈晓燕;隆亚桃;黄建夏;陆翠邻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方式,为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规范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规范组予以呼吸内科规范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规范组临床治疗显效5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常规组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规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75%,明显优于常规组78.6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治疗中,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与稳定,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相关危险因子检查,并将检测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IM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IM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危险因素越多,IMT水平越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FPG、SBP、TG、HOMA-IR水平会随着其IMT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有效提示心血管病变和代谢异常,对于心血管功能和风险的评价非常有效。

    作者:蔡婷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应用尿激酶治疗,溶栓距发病时间<6 h或6~12 h,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快速滴注,30 min内滴完。结果:35例患者中,胸痛迅速缓解14例,抬高ST段下降7例,出现期前收缩3例,CK-MB酶峰值提前4例,未改善7例,有效率80%。结论:溶栓方法是从根本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它能有效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效显著。

    作者:徐丽敏;李淑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685例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685例>60岁老年人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肝功能及肾功能水平,指导老年人合理膳食、合理用药,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方法:2013年健康体检的>60岁老年人685例,检测其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UREA)及肌酐(CRE)的水平。结果:685例体检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TC、TG、HDL-C、LDL-C、GLU、ALT、UREA、CRE异常分别为44.38%、29.34%、40.00%、34.74%、4.67%、23.50%、4.09%、28.32%、5.40%。不同性别体重指数(BMI)、TC、TG、CRE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LDL-C、GLU、ALT、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指标检测均值BMI、TC、TG、LDL-C、C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GLU、ALT、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60岁老年人群TC、TG、HDL-C、GLU、UREA异常率较高,BMI、TC、TG、CRE异常率及检测均值男女间存在差异,应引起重视,建议对老年人定期检查并从合理膳食及运动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

    作者:陈亚娟;于沛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MGB1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55例普通肺炎患者和4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白细胞计数;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与肺炎的关系。结果:重症肺炎、普通肺炎患者血清中HMGB1、CRP、WBC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17.2±11.66)ng/mL显著性高于普通肺炎患者(6.78±3.53)ng/mL,P<0.01;重症肺炎患者治疗后HMGB1水平(7.17±4.02)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17.2±11.66)ng/mL,P<0.01。结论:肺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MGB1水平测定可作为评价肺炎病变和炎性反应程度的有效指标。

    作者:俞蕾;孙伟峰;刘洁;陈国千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浅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在病理诊断中的分析

    目的:探讨浅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浅表淋巴结穿刺患者120例。采用穿刺与活检对照的方法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因以及穿刺涂片细胞学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0例浅表淋巴结穿刺患者中良性病变70例,淋巴结转移癌50例,其中,在中老年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比较多见,大部分颈部淋巴结肿大来源于鼻咽部、肺、食管、甲状腺等部位反应性或转移性病变。结论:浅表淋巴结肿大可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法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浅表淋巴结细针穿刺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患者痛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10月收治新生儿156例,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86例,其中重症感染组(32例),局部感染组(54例);非感染组7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细菌感染时,血清PCT和CRP质量浓度升高均有显著性,但PCT显著性更高。PCT≥2μg/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RP。结论:与CRP相比,PCT是一个更早、更敏感、较好反映新生儿全身细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利于指导临床早期用药。

    作者:葛永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硝酸甘油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冠心病患者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移情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下移情况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下移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功能等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张忠锋;刘阳贵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青年2型糖尿病30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0例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青年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时无血糖监测意识。男性、体重指数超标者为发病高危人群。过度饮食,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及白酒为发病主要诱因。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大血管动脉硬化及末梢神经病变出现早,大多数需要胰岛素治疗为其临床特点。结论:2型糖尿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对青年体重指数超标准者应及早实施血糖监测及相关措施,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作者:赵立平;乔永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按照空腹血糖值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给予两组常规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发生心力衰竭发生率36.84%,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也较少发生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糖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7.50%,应激性高血糖组的治疗有效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有相关性,应激性血糖升高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作者:乔庆红;傅颖;郭春林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特点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孕产妇死亡,13例孕产妇获活婴,剩余1例胎死宫内引产。6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4例伴有高脂血症,剖宫产终止妊娠;2例孕28周,入院时胎死宫内,控制病情后引产。1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8例胎儿基本成熟,剖宫产终止妊娠;2例孕周较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4例为产后确诊。结论:胆管疾病与高脂血症是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且B超是现今为常见的检查手段;应以评估母婴安全为前提,进而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法。

    作者:喻家奎;杨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WBP理论在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应用

    目的:探讨WBP理论在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应用。方法: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9例,结合临床资料,引进“WBP”理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整体及局部伤口评估,并对应处理。结果:9例患者中8例康复,成功率88.89%。1例出院时,创缘缩小、伤口床肉芽生长良好,创口周围有新皮移行。结论:WBP理论在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临床处理中效果显著,可以广泛推广。

    作者:周云霞;李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

    在血站,检验科对于预防医源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

    作者:相恒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并发卵巢囊肿16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并发卵巢囊肿的情况。方法:52例患者采用枸橼酸他莫昔芬10 mg,2次/d,治疗12个月,定期盆腔B超复查。结果:卵巢囊肿总发病率30.77%。大囊肿(9 cm×8 cm×6 cm)发生于绝经前患者,小囊肿(2.6 cm×2 cm×2 cm)发生于绝经后患者。结论:他莫昔芬对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明显,而对绝经后女性的影响较小。

    作者:王思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冠心病患者45例,接受冠状动脉植入术治疗,作为研究对象,共植入55枚支架,利用256层螺旋CT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存在变形、再狭窄等情况,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CAG检出支架阳性8枚,术后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4.55%。256层螺旋CT检出支架阳性11枚,阴性44枚,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87.5%,特异性85.5%,阳性预测值63.64%,阴性预测值97.73%。结论:25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准确率较高。

    作者:邢文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的I-FABP、DAO、ET以及D-La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4天和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同时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完整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建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后急性切口感染患者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切口部分或全部裂开。感染切口先取样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彻底清创,填充含有引流管的泡沫材料于切口内,再以生物半透膜封闭,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装置,连续负压封闭引流5~14 d后视创面情况进行缝合。结果:22例切口感染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5~7 d后缝合;4例患者负压封闭引流10~14 d后缝合切口。愈合时间13~20 d,平均16 d。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建志;曾连华;陈喜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鼻饲管置管及固定方法在临床中应用与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留置胃管及改良固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195例,进行常规操作及护理作为传统组;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333例,采用改良棉线固定方法和心理行为干预作为改良组,对比两组重复插管率、脱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改良组胃管意外脱管率、重复插管率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对留置胃管患者加强心理行为干预、棉线固定胃管则发生脱管数明显少于胶布固定者,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迎芬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新生儿窒息诊断与复苏术后治疗进展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出现缺氧缺血,产生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而在出生后1 min内不出现自主呼吸,并伴有一系列呼吸及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3%~5%,而重症窒息的病死率、伤残率仍高达30%~40%。本文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对新生儿窒息诊断与复苏术后治疗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

    作者:谭运雄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