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茹
目的:比较微生态制剂和复合凝乳酶胶囊在治疗儿童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9月收治腹泻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和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如:体液支持,纠正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另外,微生态制剂治疗组给予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组给予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第1天、第2天、第3天的粪便量及治疗后腹泻持续时间以及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疗效,综合以上指标判断微生态制剂和复合凝乳酶胶囊在治疗儿童腹泻的临床疗效。结果: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组治疗第1天、第2天、第3天的粪便量较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明显减少,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微生态制剂治疗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儿童腹泻起效快,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滕旭;王洋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70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并判定停药时间,对照组根据血沉下降和C反应蛋白下降情况调整剂量和停药时间,并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治愈率均为100%,但是观察组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超声检查作为停药指征,尽管可增加治疗时间,但可降低复发。
作者:蔡迎茹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应用情况,评价健康管理效用,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法:连续进行问卷调查,获取432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阿司匹林应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规律服药231例,不规律服药125例,未服药76例;影响服药主要原因:担心不良反应36.82%、血压已得到控制29.35%、曾经发生不良反应13.43%、生活工作繁忙忘记10.45%,不规律用药者生活工作繁忙忘记、感觉没有效果高于未服药者,曾经发生过不良反应低于未服药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用药2年内新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率(0.87%)低于不规律用药(16.00%)以及未服药(15.79%)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用药、不规律用药、未服药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资源获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担忧与重视程度、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生活状态是影响其阿司匹林用药情况的主要因素;规律用药有助于防治心血管病发生。
作者:黄娟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不同吸痰方式对于小儿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机械通气患儿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应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组应用封闭式吸痰,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pO2、心率及pH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儿应用封闭式吸痰装置,较开放式吸痰可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减少血压以及SpO2波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维持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操作安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荣俊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经手术、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骨梗死患者12例,对其X线平片、CT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主要发生于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急性期X线和CT表现为阴性或局部骨质疏松;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亚急性期 X 线及 CT 表现为虫蚀样改变及斑片状、条梭状钙化;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和CT呈不规则形硬化,MRI表现为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于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作者:李秋莉;乔聚义;席彬;刘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有效的治疗方式。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腹腔镜和开腹穿孔缝合术、胃大部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临床学者更倾向于微创类的腹腔镜单纯修补术,保守治疗也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青睐,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补充,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也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不管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并结合有效的药物治疗,才能真正提高治愈率。
作者:胡晓群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复合凝乳酶胶囊,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凝乳酶胶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郝云龙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pH值与血糖结果关系。方法:2013年5月1日-2014年6月1日产科分娩484例不同程度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其中羊水胎粪污染Ⅰ°160例、羊水胎粪污染Ⅱ°135例、羊水胎粪污染Ⅲ°189例。对新生儿进行脐动脉血气pH值及血糖检测结果分析。结果:脐动脉血血气指标pH值及血糖结果差异显著,Ⅰ°、Ⅱ°羊水胎粪污染程度与脐动脉血血气指标pH值及血糖成正比关系,Ⅲ°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指标pH值及血糖成反比关系。结论:不同程度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pH值与血糖结果差异显著,且与新生儿窒息缺氧的程度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判断胎儿血气异常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对于分析胎儿娩出前的状态、评价产科处理经过,指导新生儿治疗、评估新生儿预后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针对问题对产科、新生儿科提出积极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高建国;孙庆霞;于普丽;袁星堂;胡美莲;顾艳华;宋燕玲;赵香丽 刊期: 2014年第33期
本文汇报了1例高原地区脑水肿并发大面积脑梗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出及时、合理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及康复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田甜;魏林节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康方,200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2个月。观察患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并计算内生肌酐(Ccr)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7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BUN、Sc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Ccr有不同程度升高,治疗组BUN、Scr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Ccr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比较均显著升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既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又能明显改善肾功能,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积银;张庆合;陈琼;陈文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不同类型的儿童消化不良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消化不良患儿150例,将不同类型的患儿按照食欲不振、上腹痛上腹胀、恶心呕吐类分为3组。3组都给予相同剂量的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观察各自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食欲不振类治愈20例(40%),有效25例(50%),无效5例(10%)。上腹痛上腹胀类治愈10例(20%),有效15例(30%),无效25例(50%)。恶心呕吐类治愈5例(10%),有效25例(50%),无效20例(40%)。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各种消化不良症状的时候,复合凝乳酶胶囊对食欲不振类的疗效佳,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其疗效值得肯定。
作者:刘亚昆;杨颖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技巧,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31例(31眼),给予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眼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水肿、前葡萄膜反应、前房出血、后囊破裂、晶体悬韧带部分离断和虹膜损伤。结论:经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具有视力恢复快、眼压稳定良好且并发症少的特点,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洁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高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根据不同用药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双环醇联合国产短效干扰素(凯因益生)治疗,试验组则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ALT与AST含量、血清表面抗原含量以及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结果:经有效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T与AST含量、血清表面抗原含量以及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的抑制与消除作用更为明显,能更有效的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致死率,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作者:蔺鹏珍;李国文;李璞;马丽萍;景葳;张文斐;赵超;秦华;梁丽华;郑刚;郭文婷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镜对胸外科手术后肺不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收治肺不张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应用支气管镜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表现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愈18例(52.9%),有效14例(41.1%),无效2例(5.8%)。对照组治愈14例(41.1%),有效12例(35.2%),无效8例(23.5%)。观察组总有效率94.1%,明显优于对照组76.4%(P<0.05)。结论:支气管镜治疗胸外科术后肺不张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江来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脑细胞、降颅压等基础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7 d 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代谢,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作者:张林杰 刊期: 2014年第33期
本文探讨了30年来中国对偏头痛等位发作的经验。通过搜索中英文献,对纳入文献资料利用Rev Man 4.1软件处理。共27篇文献纳入标准,本病发作青年性、突然性、一次性、反复性、刻板性发作与其他疾病大区别(OR=0.24,95%CI,[0.18,0.32]z=9.22,P<0.00001)。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核心,而偏头痛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及排除诊断法完成。
作者:梁韶春;王秀荣;郭文璐;张素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阿希米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宫颈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宫颈支原体感染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支原体培养均阳性,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阿奇霉素0.5%+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晚睡前阴道内置入阿希米1粒,1次/d,连续放置7次。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症状和体征消失49例(98.0%),支原体培养转阴48例,阴转率96.0%;对照组疗程结束后症状和体征消失30例(60.0%),支原体培养转阴25例,阴转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4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对照组痊愈3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希米、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可以明显改善宫颈支原体感染患者的症状,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成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透析低血压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2012年血透病例96例及2013年血透病例120例,每周透析2~3次,共行血透19200次,低通量透析和高通量透析交替使用。对比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2012年血透病例96例低血压发生率16%,2013年血透病例120例低血压发生率7%。结论:透析低血压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避免透析低血压关键是预防。
作者:杨静;刘国锋;程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颅脑外伤具有较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家属心理产生较大影响。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心理压力、心理反应、心理需求等方面,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水平,降低患者家属的心理应激水平,增强患者的信任度,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作者:张俊英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腹股沟复发疝患者100例,分为常规传统修补术组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两组,其中常规传统修补术组34例,无张力疝修补术组66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常规传统修补术组的手术时间(61.5±10.5)m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48.5±8.5)min,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传统修补术组住院时间(7.0±1.5) d,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住院时间(5.5±0.5)d,两组出院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传统修补术组的复发率14.71%(5/34),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复发率1.52%(1/66),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传统修补术组的患者满意率85.29%(29/34),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满意率98.48%(65/66),两组患者满意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复发率较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作者:李卿;刘晶晶 刊期: 2014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