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临床治疗

郭威

关键词: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特点,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临床治疗,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收治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患者7例,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采取切除肾上腺肿瘤患者5例,采取保留部分肾上腺细胞患者2例。采取腹入路切除术治疗患者5例,1例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切除术,采取甲状腺根治术患者5例,采取单侧叶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2例,术后患者的2A型MEN症状消失。结论: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疾病比较罕见,在治疗中需要检测患者血降钙素等,确定相适应的治疗方法。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敷贴神阙穴预防术后呕吐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解决外科术后患者发生呕吐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方法:2014年1-6月收治外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加用中药敷贴神阙穴,观察两种方法对解除术后呕吐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呕吐发生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敷贴神阙穴能有效预防术后呕吐的发生,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缩短患者禁食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张义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Beclin-1、Bcl-2、Bax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Beclin-1、Bcl-2、Bax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制作成的组织芯片中Beclin-1、Bcl-2、Bax 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Bax、Bcl-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高表达,而Beclin-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低表达,提示三者可能均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②Beclin-1与Bcl-2、Beclin-1与Bax表达呈负相关,提示Bax、Bcl-2可能通过抑制Beclin-1的表达,共同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③Beclin-1与Bcl-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某些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Beclin-1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可望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结论:Beclin-1、Bcl-2、Bax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水平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樊兰英;徐松;冯一中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2013年收治拇指Ⅱ度缺损患者47例,运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疗效是满意的。结论: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杨先武;李昌坤;张斌;代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应用孟鲁司特单独治疗轻度儿童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轻度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轻度哮喘患儿75例,应用治疗开始、治疗后第4周、第12周进行基本临床情况评分,并测定患儿的PEFR(呼气峰流速)与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患儿的临床基本情况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患儿的PEFR、FEV1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上升(P<0.05)。患儿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单独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轻度哮喘能使患儿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儿依从性好,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胡允;汪奇运;胡立兵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老年患者七氟烷麻醉诱导喉罩置入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置入喉罩通气道(LMA)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收治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65~79岁,随机分成S组和P组,S组七氟烷阶梯式下降法,由7%每隔30 s下降1%,至4%时停止下降并维持其浓度。P组先予芬太尼2μg/kg静注,然后缓慢静注丙泊酚1.5~2.5 mg/kg。两组均以BIS≤60作为临界点置入喉罩。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喉罩置入成功率均100%,S组诱导时间明显长于P组,S组诱导后MAP、HR较诱导前无明显差异,P组诱导后MAP、HR明显下降(P<0.05)。结论:老年人在BIS监测下七氟烷诱导能产生满意的喉罩置入条件,与丙泊酚相比,患者血液动力学更稳定。

    作者:谢龙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齐拉西酮治疗躁狂症临床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躁狂症临床对照研究的临床疗效和差异。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6项研究进行分析,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比较观察组(齐拉西酮治疗)与空白对照组治疗躁狂症有效率以及痊愈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比空白对照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以及痊愈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比较,发现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躁狂症疗效显著,与阳性药物对照效果基本一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中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纤维喉镜下微波治疗声带小结与息肉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喉镜下微波治疗声带小结与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纤维喉镜下实施微波治疗,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全部在表面麻醉下成功实施手术,无一例出现声带损伤、呼吸困难、声带粘连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诊断完全符合,诊断符合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痊愈52例,好转44例,总有效率100.0%。随访半年显示,复发4例,复发率4.2%,复发病例均与患者用嗓过度或发音不正确有关。结论:应用纤维喉镜行微波治疗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具有显著的疗效,该治疗方法具有痛苦小、安全性好、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常见原因分析

    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一直是腹腔镜外科医师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82例,其中腹腔镜术后胆管损伤5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类型及预防进行分析。

    作者:杨晓亮;张增伟;徐海锋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视神经挫伤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

    目的:了解药物对视神经挫伤的疗效。方法:2011-2013年收治视神经挫伤患者25例,通过视力、瞳孔、眼底并结合CT进行诊断,给予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脱水剂、神经营养剂及血管扩张药物、樟柳碱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其中8眼视力有所恢复,14眼视力未恢复,3眼视力下降。结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作者:王晓雪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3次/d,通心络胶囊0.78 g,3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连续治疗13周。结果:本组30例患者男女之比1.5:1,以男性为主,年龄以51~60岁居多。其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治疗前ST段下移(1.5±0.8)mm,出现胸痛时间(273±113)s,运动至终止时间(418±88)s,治疗后ST段下移(1.1±0.6)mm,出现胸痛时间(345±132)s,运动至终止时间(510±93)s,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见于年龄以51~60岁的男性,通心络胶囊联合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彭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60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枣仁安神胶囊2.25 g,1次/d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的变化、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可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轶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扁桃体摘除术85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扁桃体摘除术手术技巧和手术中注意事项。方法:85例患者中,56例局麻下行剥离法摘除术,27例局麻下行挤切法摘除术,2例全麻下行剥离法摘除术。全麻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局麻采用常规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两侧扁桃体切除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和术后扁桃体残留的情况。结果:剥离法术后活动性出血12例,而挤切法术后活动性出血2例。挤切法手术时间比剥离法短,出血量比剥离法少(P<0.05)。结论:剥离法扁桃体摘除术与挤切法扁桃体摘除术相比,剥离法术中出血量较挤切法多,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扁桃体残留率挤切法高。虽然全麻扁桃体摘除术相对安全,术中痛苦也较局麻扁桃体摘除术小,对于幼儿或合并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比较适合,但更应注意其出血多及易残留等问题。

    作者:王彩霞;李建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自拟中药方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7%,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0.0%,不良反应发生率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聂建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比对照组(6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在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治疗中效果显著,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霆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创血压监测的临床运用体会

    目的: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于左侧桡动脉搏动强处穿刺22号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压力延长管,连接至心电监护仪,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并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无穿刺不成功及穿刺后感染和假性动脉瘤现象发生。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动态直观地连续反应血压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作者:夏田;孙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内分泌及免疫紊乱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内分泌及免疫紊乱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6月收治复发性流产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自身免疫抗体、细胞因子、生殖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结果:试验组中免疫抗体阴性24例,免疫抗体阳性6例。试验组中均存在内分泌失调,出现单项或多项生殖激素异常。试验组子宫内膜ICAM-1阳性。结论:女性内分泌及免疫紊乱在复发性流产中可以并存,对复发性流产的患者进行生殖激素和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赵晓英;高美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17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临床特征,总结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宫颈妊娠患者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因停经后阴道流血就诊,其中1例患者伴下腹痛,另3例因停经后要求人流就诊,9例有2次剖宫产史,11例有人流史,所有患者均B超提示子宫中下段或下段前壁见孕囊或混合性回声而诊断。3例急诊行单纯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us artery embolism,UAE),14例患者同时行UAE和MTX动脉内灌注后刮宫,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无子宫切除病例。结论:充分认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体征及超声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治。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同时行UEA和MTX动脉内灌注治疗后刮宫术是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为安全有效和可靠的保守治疗方法。

    作者:王桂青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其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例,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给予相应的Epley管石复位法或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结果: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2例患者经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明显好转。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2例患者经Barbecue翻滚复位治疗后1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明显改善。结论:Epley法及Barbecue翻滚法治疗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

    作者:王佳佳;郝冬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骨埋伏阻生前牙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骨埋伏阻生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骨埋伏前牙患者32例35颗,先行正畸开拓埋伏牙萌出间隙,后行手术开窗,术中充分暴露埋伏牙黏接牙面,黏接正畸牵引附件,待伤口愈合开始埋伏牙牵引助萌。结果:32例患者中,导萌术后有2例2颗埋伏前牙在术后2个月内自行萌出,有3例患者因出国、转学等原因停止治疗。27例共28颗埋伏前牙中成功23颗(82.14%),有效3颗(10.71%),失败1颗(3.57%)。经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28颗埋伏牙全部萌出至正常咬牙合位置,牙龈形态满意,牙髓活力正常,未见邻牙牙根吸收及损伤。结论:使用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埋伏阻生前牙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孟元元;韩立显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后颅凹减压加脑室外引流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78例分析

    目的:探讨后颅凹减压加脑室外引流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4年6月收治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78例,患者取俯卧位,采取全身麻醉,沿枕下正中开6.0 cm×7.0 cm窗口,行右侧枕角脑室外引流术,切除部分软化坏死的脑组织,缝合切口。术后进行重症监护,1周后拔出脑室外引流管。结果:78例患者术后第2天均恢复意识,无死亡病例发生,经过3个月~5年的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physis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进行评定:Ⅰ级46例(59.0%),Ⅱ级14例(17.9%),Ⅲ级8例(10.3%),Ⅳ级6例,Ⅴ级4例(5.1%)。术后并发症情况:出现眩晕11例(14.1%),吞咽困难11例(14.1%),听力下降5例(6.4%),共济失调16例(20.5%),声音嘶哑5例(6.4%)。结论:后颅凹减压加脑室外引流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疗效显著,手术简便易操作,值得推广。

    作者:马清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