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雪
目的:对纤维桩烤瓷冠修复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按门诊病历进行2年的随访追踪观察。结果:共181颗纤维桩修复的患牙,成功167颗,失败12颗为前牙,2颗为后牙,分别为纤维桩折断2颗,树脂核折断3颗,桩核脱落8颗,牙根折断1颗,绝大多数患者比较满意。结论:在进行纤维桩烤瓷冠修复时,应尽量保留或形成完整的牙本质肩领,在剩余牙体较少的情况下,采用桩核冠的修复方式比直接使用全冠修复更能获得长期、稳定的修复效果。
作者:代伟;于树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比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不同封闭方法的动脉并发症发病率,提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动脉穿刺点封闭方法分为器械组及非器械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器械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非器械组(P<0.01)。结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如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动脉穿刺点器械封堵法,可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方雁彬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虽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中国参保公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制度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作者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分析问题及存在的原因,进而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终提出建议与对策。
作者:杨林;姚华;齐新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均无手术指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胸腺肽80 mg+250 mL 5%葡萄糖静滴,苦参素注射液0.6 g+250 mL 5%葡萄糖静滴,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型辨证施治。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14例,稳定11例,恶化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症状改善9例,稳定12例,恶化9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FP均明显下降,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艳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广州市彩虹街社区儿童OSAHS与肥胖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并以此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社区儿童OSAHS及肥胖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抽样,每个社区的居民中按门牌号随机抽取,对3~14岁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本组共调查3~14岁的儿童2349例,其中男1264例,女1085例,共检出OSAHS 121例,肥胖症285例,其中OSAHS合并肥胖症53例。养育方式、独生子女、父母学历、饮食习惯、零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因素对肥胖症发病有影响。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肥胖等因素对OSAHS发病有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儿童OSAHS及肥胖症的认知不充分,且治疗态度不积极。结论:肥胖、腺样体肥大、下鼻甲肿大是导致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主要因素。
作者:苏正辉;何敏;何一鸣;范永强;张冬冬;陈汉权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市主城社区老年人日常膳食结构,以此为依据,全面分析本市老年人膳食中存在的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终以帮助老年人健康延寿,提高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为目的。方法:以重庆市主城区社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德尔菲(Delphi)法”及查阅大量文献,在了解目前我市人口老年化现状及特点及国内有关营养膳食调查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问卷,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结果:研究对象膳食构成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少,畜禽肉摄入多,同时奶类及鱼虾类摄入又低,饮水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合理,表现每日脂肪、胆固醇摄入过高,盐及油脂摄入偏高,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偏高;碳水化合物、钙、维生素C及膳食纤维摄入又偏低;三大产热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结论:重庆市老年人的膳食结构很不合理,膳食结构中存在较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为改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需对其膳食加以科学合理的控制及调整。
作者:邓宇;何坪;陈吉刚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全球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本文简要介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苏晓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研究在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时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将102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而治疗组(50例)除给予以上治疗外,还加入康复治疗。在组期间,通过颈椎病临床评价表对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进组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组后评分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组评分(P<0.05)。同时治疗组1年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康复治疗可使患者治疗成功率提升,并且1年后复发率较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病痛。
作者:吴文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陶瓷及纳米复合陶瓷材料对义齿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其理化性能,判断其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磨牙缺失患者50例(100颗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40颗牙),观察组30例(60颗牙)。对照组采用传统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观察组则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及义齿的稳定性。结果:义齿佩戴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咀嚼能力、固位稳定及舒适程度评分均稍高于对照组,且佩戴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科修复中,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新型的牙冠修复材料有其强度高、可塑性强、韧性好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史燕萍;陈玉荣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超分别对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3.3%,对照组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软斑27例,硬斑3例,混合斑30例,颈动脉狭窄57例。对照组动脉粥样斑块软斑2例,硬斑10例,混合斑1例,颈动脉狭窄1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且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范围和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胆道再次手术的临床处理要点。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胆道再次手术患者128例,研究进行再次手术的原因,以及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临床处理的要点进行总结。结果:胆道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胆管结石,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切开胆管清除结石,同时使用T管进行引流。结论:在实施手术之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在手术过程中仔细探查,然后再选择得当的手术方式进行处理,从而能更很好地避免进行再次手术和增加患者的痛苦。
作者:张宝成;袁世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解决外科术后患者发生呕吐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方法:2014年1-6月收治外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加用中药敷贴神阙穴,观察两种方法对解除术后呕吐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呕吐发生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敷贴神阙穴能有效预防术后呕吐的发生,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缩短患者禁食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张义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感染性休克疾病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重症患者52例,将其按照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分两组,发生感染性休克28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感染性休克2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结束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其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PCT值显著降低,且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CT值略有下降,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与治疗后的不同时点,CRP的变化均呈现出第3天的值高的情况,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都能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且降钙素原对患者病情轻重的反应更加敏感、迅速,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无创辅助性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鼻导管吸氧,观察组采用无创辅助通气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pH值、PCO2值、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Pro-BNP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PCO2值、PO2、Pro-BNP等生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因疾病治疗的需要终行气管插管术1例,而对照组中行气管插管术4例。结论:无创辅助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并能延缓或阻遏肺性脑病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肖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轻度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轻度哮喘患儿75例,应用治疗开始、治疗后第4周、第12周进行基本临床情况评分,并测定患儿的PEFR(呼气峰流速)与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患儿的临床基本情况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患儿的PEFR、FEV1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上升(P<0.05)。患儿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单独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轻度哮喘能使患儿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儿依从性好,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胡允;汪奇运;胡立兵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2013年收治拇指Ⅱ度缺损患者47例,运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疗效是满意的。结论:示指背侧带蒂岛状皮瓣治疗拇指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杨先武;李昌坤;张斌;代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胸部疑难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胸腔镜手术获得明确诊断的患者资料。结果:33例病例有32例得到病理学确诊;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诊断困难的胸部疑难疾病,胸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赵德发;罗玉忠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经可视喉镜胃管留置法在重症医学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昏迷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应用可视喉镜引导胃管留置,对照组采用盲插法胃管留置,观察比较两组胃管留置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胃管留置成功率96.7%(29/30),与对照组73.3%(22/3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管留置用时(6.8±1.6)min,与对照组(14.0±7.8)min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困难置管8例重新经可视喉镜引导胃管留置均取得成功。结论:可视喉镜引导胃管留置法可提高重症昏迷患者胃管留置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对于胃管留置困难患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燕;陈建芬;周曙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于左侧桡动脉搏动强处穿刺22号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压力延长管,连接至心电监护仪,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并正确连接心电监护仪,无穿刺不成功及穿刺后感染和假性动脉瘤现象发生。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动态直观地连续反应血压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作者:夏田;孙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枣仁安神胶囊2.25 g,1次/d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的变化、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可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轶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